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教材素材设计试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教材素材设计试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一些命制试题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来遴选教材素材进行试题的原创,对化学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促进教学方式的革新,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及教材开发意识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试题命制;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1-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作为一个基层的化学教研工作者,除了组织化学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竞赛、交流等一些活动形式外,还可以利用教学诊断和评价来落实这―工作。教研员每学期都要命制期中、期末试题,对本地九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在创编试题的过程中,须走进课堂、紧扣教材。因为教材是较规范的课程资源,课堂则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执行。下面笔者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中有关试题的创编为例,说明利用教材素材命制试题,引导和促进化学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些做法。

1以课堂上对教材的创新处理为素材设计试题

听课是一项常规性的教研活动,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捕获到一些好的素材。若用于命题中,可以增加试题的生命力。同时,也是给教师的做法予以肯定和激励。如在学习人教版《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在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有关性质时,绝大多数教师按照教材所给素材引导阅读、演示实验,然后小结得出分子的性质,而某授课老师的课堂对此部分的处理让我眼前一亮。他首先出示了教材中“图3-6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讨论:通过此图片你能获得哪些结论?并说出所得结论的依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了“分子真实存在;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这些结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验进行进一步探讨,课堂氛围和效果都很好。另外,在“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的探究上,有一位教师利用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的“氧气的检验”这一素材设计了一个实验,她把一个空集气瓶倒扣在一瓶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上,然后抽去中间的玻璃片,约5分钟后,她把上面的集气瓶拿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了,这种处理方式也非常有刨造性。

如何将这些设计用试题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推广既能考查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也让教师从中得到启示,应用于教学中呢?我认为在编制试题时,首先应将课堂隋景重现,让施教者欣慰一一这不就是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吗?让其他教师明晰教学设计,能够借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其次,对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课堂上是在讨论中完成的,而答题是独立完成的,因此,要有引导提示,形式应以填空或简答为主,便于评价。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编制了下面的试题。

某授课老师在带领同学们学习分子的性质时,首先用投影出示了教材中“苯分子的图像”,如图1所示。然后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通过此图片你能获得有关分子的哪些结论?请你也参与到学习中,静l亡把下面小组的结论补充完整: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__;分子间__,我还能列举事实来说明这一结论:__。

紧接着该老师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实验如图2所示,然后抽去中间的玻璃片,约5分钟后,再用玻片把上面的集气瓶盖好取下来,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木条复燃。由此,你得出有关分子的结论是:__。

把教师课堂上的成功、创新等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原创试题素材库,不但帮自己打开了命题思路,而且由于题材来源于教师真实的课堂,会让试题变得更加鲜活。同时,通过一些学科研讨活动对教师的做法结合试题进行展示与引导,既让教师能领会到命题者的思想,也让教师的创新获得肯定与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励了教师在教学上创新意识。

2

以教材中的图片为素材设计试题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图文并茂,许多图片并不是为了对教材进行“装潢”,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原理的解释、现象的说明、实验的表达、情感的升华等。但在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忽略对这些素材的运用,缺乏对这些素材的深层挖掘,仅仅是浅尝辄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了让教师对教材中的素材引起重视,也为了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具体素材的方法,在命题时,我时常会截取教材中的图片做为素材,从引导学生分析角度进行命题,通过这些试题传达教学思想。如在“原子的构成”中,由于原子是无法观测的,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原子的基本模型,学习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有较直观的认识,教材配上了“原子的构成示意图”。而在我听过的课堂中,教师对此素材运用较少,而且其处理方法一般是让学生阅读文字,通过归纳出原子的结构后,然后再让学生看一下图进行模型的了解。为了指导教师应用此素材,我也采用了试题导向的方法。

要用此图命题来体现对教学的指导应基于三点:一是点明图片素材的重要性;二是指出此类教学中学习方式应采用“问题探究式”;三是要体现对素材的挖掘方法,使得开发更加理性和深刻。于是,我在编制试题时,有意用到了“提高识图能力有助于”、“小组讨论”等词句,并要求把所获信息进行归类。具体试题如下。

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图片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高识图能力,从图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学习知识、理解概念等。课堂学习中我们小组从图示中讨论得到以下结论:

(1)有关原子的构成:__;

(2)有关粒子的带电情况:__;

(3)有关原子内部空间情况:__;

在考过这道题以后,课堂上教师果然改变了对此图的处理方式,并目有些教师还进行创新,将此种方式方法演绎到其他素材上。我想,只要教师有这种意识,做教学的有心人,_定会把教材这本规范的课程资源开发得更好。

3以教材中新知识的“生长点”为素材设计试题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它担负着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高中阶段则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是初中化学的延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搞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重视的,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要给予指导。在进行九年级化学教学时,要挖掘出教材中的衔接点,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为学生的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元素周期表,在九年级化学教材里只从表的结构上做了简单的介绍,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在此,我认为结合原子结构的特点、离子的形成、金属的活动性等知识、规律,以元素周期表为主题进行整合,可实现对元素周期表的适当拓展。

此时,命题的重点应在于体现其“规律”,而且是用已有的知识、规律去探讨未知的规律。在题目的设计中,可以将原子结构示意图融入其中,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截取的元素周期表应该包括有未学习过的元素,这样才能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找到衔接的方向和方法。具体试题如下。

下表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部分元素及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据表回答问题:

(1)Se元素属于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Se元素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亚硒酸钠(Na2SeO3)能促进细胞DNA的增殖活性,延缓细胞衰老。亚硒酸钠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__。

(2)根据学过的金属活动性,以及常见金属在元素周期表的中的位置,我还能推断出金属ca的活动性比铝__(填“强”或“弱”),比Ca的活动性__(同上),我还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__。Ga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周期。

此题的考查可以说是处处见规律,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既有对已学知识和方法的再现,也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到了新知识,而且达到了启示教学的作用。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会以此题为鉴有意关注初、高中衔接点,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基。

4以教材中的实验为素材设计试题

自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来,化学中考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实验探究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常用题型,同时也是化学中考题的永恒题材,且此类题对学生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等有较好的测试功能。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让学生敢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善于创设情景,不怕“花费时间”,一改“照葫芦画瓢”,增强教材实验的探究性。

为了引导化学教师形成这种教学意识,我常在编制实验探究试题时,以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为原型,从有利于引导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出发点,按照实验探究的基本要素来设计。如“氨分子的运动”实验,教材编排分两个实验,先是向酚酞溶液中滴加氨水,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然后再把分别装有浓氨水、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罩在大烧杯里,大烧杯外再放一个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为了说明酚酞变红不是空气的作用),根据“酚酞变红”得到“氨分子不断运动到酚酞溶液中”的结论。此处,如果先做第二个实验,看到了酚酞溶液放置在那儿就变红了,自然而然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酚酞会变红呢?”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接下来的猜想、设计、验证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我也就有了下面的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3)。过了几分钟,同学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于是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A烧杯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变红,与 B烧杯无关;

猜想二:大桡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 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猜想三:__。

同学们根据猜想做了如下探究:

同学们通过实验后讨论,获得共识,认为猜想三成立。

同时还得出了有关分子特性的结论:__。

探究源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这样情景,并要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我们能认真对待教材中的每一个探究实验,挖掘其更深的价值,并在教学中实施,学生的探究能力―定会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