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师之“慎独”与“敬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即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良心相联系,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但可以指出,这种偏重于行为表现的“慎独”,自然不可能是一种天生之物,而是与某种精神意识密切相连。这种精神意识当主要是“敬畏”。故此,所谓过好“慎独”关,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国法的公正和威严,敬畏百姓的利益和希望,敬畏道德的自省和自律。一个人有此敬畏之心,才可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可能真正做到“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才可能距离“圣心”和“明德”愈来愈近。
“慎独”与“敬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它表现为不断地自省自律,经常地担心忧虑,时刻地严肃认真,适时地免错纠错。它是人们内心发出的、对一切神圣的事物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的谨言慎行。人之所以成为人而摆脱了动物的某些自然“本能”,是因为人懂得“慎独”与“敬畏”;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而摆脱了动物的某些群类“龌龊”,也是因为人懂得“慎独”与“敬畏”。可以说,“慎独”与“敬畏”是人类之所以能够成就文明的“基因”和“密码”。但这种基因,并非是所有人都被遗传;这种密码,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掌握。“慎独”与“敬畏”虽为人类所特有,但未必是人人都具有;同时,人人具备“慎独”之行与“敬畏”之心,既是社会文明所要努力的目标,也是每个成员个体所应达成的方向。一些圣贤先哲极力推崇“慎独”、倡议“敬畏”,便是瞄准了社会所需,同时也是洞察了人性难以克服的自身“劣根”。
为师者更需“慎独”。作为一种规范性组织中的角色,教师更多地带有“表现性”,少有“功利性”,更多地被赋予了“高尚”的特色,少有“索取”的特点,这也许不是人们对教师的苛求,而是所有民族、所有国度、所有时代必须对教师职业形象提出的标准。因这种外在客观的标准存在,教师个体的“公域”和“私域”就很难做出明显的划分。如此以来,一位教师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家里还是家外,都必须注重自己的师表形象,不容有半点马虎,否则即可能从负面影响到学生的“心灵世界”,遭人诟病。故而可见,“表现”、“奉献”、“私域”的“公域化”,都要求教师应将个人职业的德行元素予以内化,成为一种德行自觉,而这种内化的实质即是“慎独”。不光在公共场合体现出职业形象,而且在“你知、我知”处乃至“无人知道”处“清心寡欲”。但不幸的是,由于职业德行元素内化的艰难性,一些教师一时难以找到应有的心理平衡,过多地以“教师也是人”为挡箭牌,放纵作为“人”的私心杂念,借以克服所谓的职业尴尬和所谓的“权利”困顿。于是一些教师居然突破“游戏规则”,把自己的兴奋点由“职业内”转到“职业外”,由“学校内”转到“学校外”,热心于“课外辅导”、“有偿家教”、“开办小班”甚至“做项目”、“搞咨询”、“开公司”等等,践踏了个人尊严,影响了群体形象,真真切切地遭到了鄙夷和唾弃。无“慎独”之意,缺乏应有的自省自查自律,恐怕当是遭受鄙夷和唾弃的主因。
为师者尤需“敬畏”。二百多年前的哲学家康德在其专著《实践理性批判》里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话被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2007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总理题为《仰望星空》的一首诗,其中咏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为什么学富五车令后生晚辈们望之生畏的哲学家还要有所敬畏?为什么德隆望尊令国人景仰的政治家还要有所敬畏?也许答案就在他们的话语中。因为与历史规律的坚韧相比,与大自然的博大相比,与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相比,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终归是渺小的、微薄的,特别是与“道德法则”和“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相比,自己做得太少,甚至说永远不够。正是这种心存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而且是在不断地看到希望。常言说“无知者无畏”,我们说有知者、德深业厚者,越发懂得心存“敬畏”,越发能够不断地成就自我、完善自我。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成就人类灵魂的职业,无疑具有崇高性、神圣性,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定义,绝非是故意为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们奉上的一顶好看的“花帽”。头顶如此桂冠的教师,怎可不对职业心存敬畏?面对着千家万户,面对着万千学子,教师又怎可不对服务对象心存敬畏?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社会群体,教师又怎能不懂得对历史文化的敬畏?然而可悲的是,如今有一些教师在金钱、享乐与知识、清贫的现实博弈中,盲目了自己的视野,混淆了自己的视线,迷离在不知何为“敬畏”的荒漠滩涂,可惜可叹。为人所敬畏者,己必先有所敬畏。离开了对“法则”、“纲常”的敬畏,即使是帝王将相,也将失去他人发自灵魂深处的敬畏,更无所谓师长大人之流。
慎独者,或似“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之境;敬畏者,或可“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为官为政,为医为术,为师为学,岂可不追求与“旷达”同步的“慎独”,岂可不追求与“无畏”同轨的“敬畏”?人于天地之间,均有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天性,而“慎独”之行与“敬畏”之心,尤当作为为师者修身养性的强韧双翼。
【朱彦体,安徽省濉溪中学,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