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考虑地形差异的县域经济效率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考虑地形差异的县域经济效率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科学评价对推进城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文献偏重于对发展水平的评价,而对经济效率评价较少。为了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延续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路径必须从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着手。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效率评价并对提升经济效率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至关重要。

经济发展的事实与经验表明,地形和区位对地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影响,并且转化为运输费用与生产成本,影响地区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增长水平。不区分地形差异的评价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各县域挖掘和利用资源禀赋的集约程度。因此,在评价县域经济效率时控制地形条件的差异,能够使经济效率排名更充分地体现内涵式发展的要义。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省内地形起伏明显、县域地形差距较大,为进行分地形的县域经济效率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县域经济效率的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资本、劳动两大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率的基本指标,对城镇和乡村两大要素的利用效率分别进行评价。同时,纳入城镇建设效率指标,充分反映县域作为城镇化建设重点的发展特色。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见下表。综合经济效率得分为五项经济效率得分的加权值,数据来源于2013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公式为:

县域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本结果描述

按照一般的地形分类标准(平原:海拔高度低于200米;丘陵:海拔高度在200米到500米之间;山地:海拔高度大于500米)将占各县域土地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类别作为该县域的地形类别。福建省的44个县域中27%为平原县,39%为丘陵县,34%为山地县。全部县域的综合经济效率得分均位于0.24到0.52之间。就综合经济效率均值来看,平原县高于丘陵县,丘陵县高于山地县,说明地形条件作为一种基础自然因素仍对县域综合经济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分项经济效率却不一定遵循这个规律,例如:丘陵县域的工业资本效率和城镇建设效率高于平原县域,说明地形差异不能完全决定县域经济效率的高低。

二、分地形县域经济效率评价

福建省共有平原县12个,县域经济效率的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东山县、连江县、永定县、平潭县、云霄县、宁化县、长泰县、泰宁县、寿宁县、清流县、霞浦县、松溪县,其中经济效率最高值(0.44)与最低值(0.31)的差距约为0.13。

福建省共有丘陵县17个,县域经济效率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永泰县、惠安县、沙县、闽清县、上杭县、南靖县、将乐县、尤溪县、诏安县、漳浦县、明溪县、政和县、顺昌县、光泽县、建宁县、大田县、长汀县。丘陵县域中综合经济效率的最高值(0.52)和最低值(0.24)相差0.28,县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差距较大。总体上看,丘陵县的工业资本效率和城镇建设效率高于平原县和山地县;而其他三项指标处于中等水平。

福建省共有山地县15个,县域经济效率的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罗源县、闽侯县、古田县、华安县、武平县、安溪县、永春县、平和县、浦城县、德化县、拓荣县、连城县、屏南县、周宁县、仙游县,其中经济效率最高值(0.50)与经济效率最低值(0.30)相差0.20。总体上看,山地的综合经济效率及各分项经济效率均低于平原县和丘陵县,受地形的制约非常严重。山地县组内经济效率水平差距较大,体现出部分山地县域能够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打破地域条件的限制,充分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为暂时落后的县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现象与结论

(一)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效率差距较大

福建省内各县域间综合经济效率得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地形条件迥异的县域之间,也体现在地形条件相似的县域之间。首先,地形条件迥异县域的经济效率差距体现出地形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成本、开放程度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县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次,地形条件相似县域的经济效率的较大差距说明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地形条件的制约。条件不利的县域应当树立信心、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以相似条件下综合经济效率较高的县域作为榜样,积极学习发展经验并寻求提升自身经济效率的突破口。

(二)经济效率提升存在非均衡性

对分项经济效率的计算表明,在部分效率指标排名中位于前列的县域可能在其他指标的排名中位于末尾,表现出经济效率提升的非均衡性。其中,宁化、松溪、政和、拓荣这四个县的城镇经济效率远高于农村经济效率,可能存在城镇经济对农村发展“反哺”不足的问题,这会在未来持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长泰、华安两个县是农村经济效率远高于城镇经济效率的县域,表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过快,忽视了对人口素质和生产技能的提升。

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外,劳动与资本两大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差距同样存在。其中,平潭、惠安、仙游三个县的劳动效率显著高于资本效率,而光泽、屏南、连城三个县的资本效率显著高于劳动效率。不论是资本要素还是劳动要素效率过低都会影响县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将两大要素使用效率的差距视为提升县域经济效率的契机,有助于各县域针对低效率要素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配置和使用方案。

四、对提升县域经济效率的建议

(一)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树立发展信心

分地形县域经济效率评价考虑地形条件对于县域经济效率的制约,充分肯定了那些克服不利条件限制的努力,创建具有发展特色的县域。这种评价方法鼓励各县域重点关注相似地形条件下效率更高的发展模式,树立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在新的发展阶段提振信心、发挥优势。只有有了合理可行的目标才能保证后续发展策略的有效性,从而经济发展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二)从弱项着手有针对性地提升经济效率

在更加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仅仅将一个县域定义为高效率县域或低效率县域对于完善发展策略的指导性还不够明确。利用评价县域经济效率的分项指标,可以细化对县域经济效率的评价,有助于各县域发现经济效率较低的部门或要素。建议各县域从分析分项经济效率入手,重点改善在低效指标上的表现。以克服短板为突破口,通过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综合经济效率的迅速提升和发展路径的高效完善。

(三)因地制宜,创建县域经济发展特色

前文的分析已经表明,虽然地形条件能够影响县域经济效率,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部分丘陵地区的综合经济效率高于平原地区,正说明此类县域善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克服地形条件的不利影响。为了提升更多县域的经济效率,建议各县参照自身地理条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例如:地形崎岖的山区可以发展重工业,避免不利地形对农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鼓励各县域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经济强县为发展标杆,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创建自身的发展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建立地区品牌效应,才能利用比较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