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梅尧臣的咏梅诗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梅尧臣的咏梅诗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古代丈人笔下有许多描写和歌咏梅花的作品。通过探讨作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笔下的咏梅诗,分析其梅花诗的主要内容和内在寄寓以及创作特点,从而来探寻梅尧臣笔下的咏梅诗在宋代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梅尧臣;咏梅诗;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35-01

梅花,自古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被誉为“国花”。随着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审美认识蔚然兴盛,自然美的兴致亦更是空前,在相关题材上不断拓展,梅花也开始成为歌咏的对象之一。随着对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梅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花卉审美对象和一种精神品格的代表而存在。咏梅文学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意趣,揭示了梅花形象的审美意蕴,使梅花从此有了崇高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品质。

一、梅尧臣咏梅诗的主要内容

梅尧臣被尊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据粗略统计,梅尧臣约有30首咏梅诗,还有许多咏物诗中亦有捉及梅。文章根据梅尧臣所写梅之内容与审美意向,将其咏梅诗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内容:

(一)描绘梅花的色与香

梅花在寒气凛冽的冬雪天开放,花色似雪,沁人清香,因而其香与色就显得尤为独特。梅之花香沁人心脾,诗人的咏梅诗中有多首对此予以了抒写。如《资政王侍郎命赋梅花用芳字》:“夭桃裱李不可比,又况无此清淡香。”在诗人眼里,清淡的梅香沁人心脾且非他物可比,诗人从梅花的整体形象感对其色香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二)赞美梅花独立寒霜的品格

梅花较之其他花卉不同之处在于其凌寒冒雪,先春而独发,使人见之而生怜爱敬佩之情,于是诗人调用各种手法,用诗的语言来抒写梅花,赞美梅花。如《梅花》一诗:

已先群木得春色,不与杏花为比红。薄薄远香来涧谷,疏疏寒影近房栊。全枝恶折憎邻女,短笛横吹怨楚童。坠萼谁将呵在鬓,蕊残金粟上眉虫。

梅花凌寒先开,诗人通过群芳、群木、杏等物正衬或反衬烘托出梅花的与众不同,进一步强化了梅花明艳冷峭的形象。

(三)借梅花寓自身境况和托兴微之叹

诗人歌咏梅花,其凌寒独开、先秋而凋零的特点常常能引发诗人对自身境况的感叹。如《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中:

难开密叶不因寒,谁翦鹅儿短羽攒。犹是去年惊目艳,不知从此几人观。重重好蕊重重惜,日日攀枝日日残。我为病衰方止酒,愿携茶具作清欢。

梅花尚能凌寒绽放霜姿,而自己却已短发衰颓“虽爱千枝竞繁密,还嗟短发已衰颓”,梅前的自己是感慨万千的。诗人在歌咏梅花时还常借历史人物和典故以托兴微之叹。梅花的不与时同、清香高洁的品格寄寓着诗人自己的人格,他的咏梅诗就是其人生情性与生命状态的映射,并常常包含着身世沉重之感。

二、梅尧臣咏梅诗的主要特点

在宋代之前对于梅花的描写,更多的是偶然的抒写,多着眼于色香两个基本的浅层次,且对梅花的审美认识侧重在时序物色的感性激发上。宋初林逋发现梅花的“疏影横斜”之美,林逋对梅花的审美认识抓住了梅花形象美的核心。受林逋的影响,梅诗不但注重梅花色与香,更注重梅花的品格与精神。将其归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表现为对梅花的自觉歌咏

在宋初文坛,虽然林逋、晏殊等士人有爱梅之意,写了一些咏梅的作品,但当时咏梅却未蔚然成风,时人对于咏梅诗的欣赏更多的是注重写物的表现艺术,在梅的象征意义上并未达成广泛共识。梅尧臣咏梅诗的大量出现,可窥知宋代初期文人对梅之态度及咏梅诗发展之趋向轨迹。检索《梅尧臣编年校注》,除了三首直接以梅花为题外,其他的咏梅诗皆是唱和之作,如:《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和梅花》、《依韵和吴正仲重台梅花》、《依韵答僧圆觉早梅》等。梅尧臣如此大量的和诗咏梅之作,已突破晋唐时人的偶然倾向,他将梅花放之于吟、赏及席上唱和,表现出了对梅花的更深入欣赏和更多主观活动的意兴感咏。他对梅开、梅香、梅枝、梅影的大量集中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初期文人写梅的一些基本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梅之树枝形态与梅花之色、香一起成了诗人关注描写的内容,而且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表现出对梅花神韵的整体把握

梅诗承前人咏梅传统,并有所发展。他写梅之香,突出其“清”、“冷”,从中我们可以略知其审美情趣及崇尚清瘦的审美心态。梅诗所写内容虽非首创,但从整体而言,却显示出了咏梅诗从宋前大量的具象细节的刻镂向韵味神理的整体体味:“清香莫把荼蘼比,只欠溪头月下杯”、“犹是去年惊目艳,不知从此几人观”,其所写之景都是围绕自身之情感而发。正是这种审美感觉的有机把握建立起了梅花整体的形象特征。但梅诗写的是“有我之境”,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情方式,对于北宋后期梅之审美内容之拓展即写梅枝疏影方式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表现为语言的清丽平淡

魏晋时期,陶渊明形成了质朴淳厚的诗风,梅尧臣对此非常推崇,他曾说过:“唯师独慕陶彭泽”(《答新长老诗篇》),在创作中有意地学习陶诗。在诗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他的咏梅诗将诗之内容与语言的平易结合起来,“顺物玩情”,以物象为基点自然兴感,着重情与物的适度交融,随物宛转,妙契自然。如《梅花》、《京师逢卖梅花五首》、《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等,主要咏梅开之早、梅花之色香。语言显得清丽平易,如“曾无莺蝶恋,空被雪霜侵”、“夭桃裱李不可比,又况无此清淡香”,信手拈来,自然而不矫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梅尧臣的咏梅诗是其咏物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咏梅诗史上的重要部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才能更深刻地解读其人及其作品,也才能对我国古代的咏梅诗有更深入地了解。宋初梅尧臣对梅的描写,可让我们从中窥知宋代描梅的发展端倪,其与林逋等诗人初步确立了梅之“幽姿”、“高格”的审美特征,影响着苏轼、陆游及后人的咏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