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石大家陈介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石大家陈介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斋,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一生嗜好古物,鉴精藏富,治学严谨,是一位成就卓越的金石收藏与研究家,与江苏学者潘祖荫被并誉为“南潘北陈”。我国已故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称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鉴定大师。

收藏宏富

陈介祺出身于宦门望族,其父陈官俊曾任清道光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自幼酷爱收藏,居京时就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不惜重金搜集文物。咸丰四年(1854年),借母丧弃官返回潍县故里,专心从事古物收藏与研究。他一生收藏的金石器物及其他文物2万余件,且藏品门类繁多。仅夏商周二代及秦汉时期的古印就有7000余方,还有商周青铜器248件,秦汉铜器98件,石刻119件,古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封泥575方,陶器63件,陶文5000片,钱范、镞范数千件,铜造像、书画、古籍等,收藏之广为全同之冠,《清史稿》称赞他“所藏钟彝金石为近代之冠”。他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旁建成一幢二层楼房,专门储存所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因收藏古印近万方,取名为“万印楼”,并自撰楹联:“陶文齐鲁五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又因藏有商周古钟11件,取其整数,称“十钟山房”。

陈介祺收藏的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他收藏的毛公鼎,与大盂鼎和大克鼎并称青铜礼器的海内三绝,以铭文第一著称于世。此鼎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陕西歧山县出土的一件完好无损的珍贵文物,系西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由宣王的叔父毛公所铸造,又名“鼎”或“毛公鼎”,是晚清四大出土国宝之一。其造型浑厚古朴,装饰简洁,通高53.8厘米,中径47.9厘米,重34705克。鼎的内壁铸有铭文32行497字,为青铜器第一长铭,郭沫若先生曾盛赞这篇铭文“抵得上一篇《尚书》”。毛公鼎在陈介祺手上珍藏了30年,他的后人又继藏了20年。现藏于博物院,是该院镇院之宝。

精于鉴赏

陈介祺对古器文物有极高的鉴赏水平。“心细如发,眼明如炬”是金石学家王献唐对他的评价。一次,他在一处废旧铜铁收购点看到一块铁器,别人都以为是块“顽铁”,他审视再三,认定是一块秦代的“铁权”(秤锤),遂视为珍宝,妥藏入库。从此他的书斋也就有了“秦铁权斋”的新名号。

在清代,金石学兴盛,许多达官贵人为求得古雅,争相收购文物,造成文物价格倍增,赝品随之大量出现。陈介祺清醒地认识到:“有好者必有伪者。”他对文物造假深恶痛绝,指出:“传古首在别伪。”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严谨的辨伪方法。对于青铜器,他指出:“伪刻必有斧凿之痕,以铜丝刷去之,则又有刷痕,而字锋又失。且旧物手摸即可知,伪者必不浑融。伪者斑下无字,斑中更不能见字。古器过朽,铜质无存,则字下可剔而可见。真者字底有铜汗积灰,必不能伪。铸字刻字必可辨,铸字佳者每上狭而下宽。古人之字只是有力,今人只是无力。”他还说:“占文字一篇中之气,一字中之气,一划中之气,迄今人所能伪哉?”他认为:“真者固多见而知其美,伪者亦多见而知其恶。识得古人笔法,自不为伪刻所绐;潜心笃学,以真者审之,久自能别。”这些经验之谈,在今天看来仍是考古辨伪的经典。他在《陈斋写东武刘氏款识》一书中,指出遂启鼎铭文中仅有9字是原鼎铭文,其余为后人伪刻,均为确凿之论。

不仅如此,陈介祺收藏的两万余件藏品没有一件是假的,单这一点,至今无人能及。

研究卓越

陈介祺收藏金石,重在研究古器物、古文字,探索古文化。特别是辞官回乡的30年中,他专心致志地从事金石文物的考释与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治学严谨,精于探究,每得一器物,必察其渊源,考其价值,解奇释疑,一丝不苟。

他一生著述颇丰,共留下著作50多种,有《十钟山房印举》、《封泥考略》、《斋藏古目》、《斋传古别录》、《斋古金录》、《斋金石文考释》、《斋藏镜》、《斋吉金录》、《斋藏古玉印谱》、《说文通释》、《诸经训释》、《诗经论文》等,这些著作都以其精确的考证和精辟的见解著称于世。其中历经30多年辑成的巨著《十钟山房印举》,共30卷194册,收录印玺10420方,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成为篆刻学家的必备之书,对后世印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与吴式芬合辑的《封泥考略》,对中国古代封泥作了深入研究,是我国封泥研究的最早专著,对研究秦汉宫制、地理、文字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封泥主要产生于秦汉时期,当时往来的公私简牍,大都书于竹简。为防止别人私拆,封发人把竹简用绳子捆紧,在绳子结交处用粘土封严,盖上发信人印章,作为信验。当时,陈介祺收藏公私封泥575方,吴式芬藏271方,二人共同对这些封泥加以考释,合辑成《封泥考略》十卷。

陈介祺一生致力于金石文字考证,对古文字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考证释文有《簋斋金石文考释》、《毛公鼎释文》、《南公孟鼎释文》、《器侯驭方鼎考释》、《集古金文考释》、《金文题识》、《邰钟考释》、《印举考释》、《汉镫考记》等,均考据精到,阐释深刻,为后人进行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国文字学界对他推崇备至,著名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在《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一书中感叹:“提起笔来写这篇文章之先,我就想到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恐怕不仅是我,凡是研究古文字的人都是一致的;这人是谁?就是山东潍县的陈介祺。”

陈介祺还最早发现和收藏了古陶文字,并对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著成《斋藏陶》一书。他总结出的“古陶文不外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事其数”这一结论,为以后的陶文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陈介祺还善于传拓,自称“经年累月,椎拓不休”,认为金石器物“不精拓,则字失神”。他在继承“乌金墨拓”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墨色淡如罗纱的“蝉翼拓”和著名的“立体拓”法,被推崇为“古今拓法第一”。著有《斋传古别录》,专门介绍拓片技法。他把古器铭文墨拓成册,传于后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金石精拓资料。

陈介祺不愧为一代金石大家,他一生醉心于藏古、鉴古、释古、传古,其收藏之富,著述之丰,可谓空前,在我国金石收藏与研究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海内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被公推为十九世纪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他于光绪十年(1884年)病故,生前为子孙立下三条规矩:一不许做官,二不许经商,三不许念佛信教。只希望后辈安分守己,潜心学问,传承书香门第、金石世家的薪火。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