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庆“农房革命”的路径及效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农房革命”的路径及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青瓦、坡屋顶、白灰墙、雕花窗……走进重庆新农村,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崭新的农房。从2008年开始,我市掀起一场以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房建设高潮,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山渝水间,书写着恢弘壮阔的民生新篇章。

四次“加码”,拉开“农房革命”大幕

在农村,不少农民挣钱后最想添置的“硬件”,便是房子。然而,受种种条件限制,过去我市农村不少群众住的房屋又破又旧,人畜混住,有的困难群众住的房子甚至难以遮风挡雨。据统计,农民自建房平均使用年限只有17.5年,时间一过,便需不断加固,否则将成为危房。据2008年摸底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危房有54.32万户。

有了安全的房子,才能有个安定的家。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自2008年以来,重庆农村住房建设经历了四次“加码”。

2008年11月,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12年改造农村危旧房、修建巴渝新居各12万户,由此拉开“农房革命”的序幕。

2010年6月,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12年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成1500个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民新村”,改造农村危旧房30万户,新建巴渝新居15万户,将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全市大规模农村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2010年9月,市政府审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民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意见》,并召开全市村镇建设工作会,对农房建设、改造的硬件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作出详细规定。这标志着重庆农村住房建设改造进入全新的阶段。

2011年2月28日,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审议了《关于加快我市农村危房改造的意见(送审稿)》,并于2011年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农村危房改造的实施意见》。

对于“农房革命”的意义,市委书记深刻地指出:“城市搞公租房建设,造福大量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村搞新农房建设,解决广大农村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其意义一样重大,是统筹城乡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样是民生工程,是德政工程。”

整体推进,打响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会战”

新农房建设号令一出,全市上下迅速行动,从试点探索到全面发展,从“单兵突击”到“集团作战”,从单栋农房建设到农民新村全面配套,城乡建设系统、市级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和广大群众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会战”。

――技术引导,科学蓝图聚民心。市城乡建委组织专家编制了26套《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免费发放到每个乡镇,制作了五万余份巴渝新居张贴画送到每个行政村,还编写了《村镇风貌设计导则》等资料,使“巴渝新居”建设家喻户晓,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突破资金瓶颈。市政府加强与住建部的沟通联系,累计争取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六亿多元。用好用活地票和宅基地、承包地、林地抵押贷款等政策,创新思路,多渠道筹集农房建设改造资金。充分发挥现有扶持政策的杠杆作用,采取盘活土地存量、贴息贷款、项目融资、市场化集资、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中心镇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搞好配套,实现“六通”、“六有”。对新建农民新村都配套了“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一个小广场(村民活动和健身场地)、一个便民商业网点、一个医务室、一个垃圾收运站(点)、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幼儿园”,同步推动“一池六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改圈、改路、改庭院),形成了各具特色、焕然一新的农民新村。

――示范引路,让基层学有榜样。完成了万州区分水镇、黔江区濯水镇、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大足县龙水镇等30余个中心镇建筑风貌整治,建成了江津区李市镇双河村、綦江县东溪镇上书村、潼南县双江镇林湾村等50余个市级农民新村示范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1万户,约占危房总数的38%;新建农房43.3万户,其中按照图集新建的巴渝新居19.9万户,图集推广率45%;建成各类农民新村1728个,建设改造农房近60万户。按照规划,到2012年,2008年所统计的所有D级农村危房都将改造完毕,同时还将改造C级农村危房11.78万户。到2014年,2008年所统计的全市所有农村危房都将改造完毕。

民生回报,“农房革命”带来的“乘积效应

“农房革命”的内在推手是自下而上的民生需求,它带来的,却是丰厚的民生利益回报。

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过去农村和小城镇“室内自由化,室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村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的农民新村,房舍整齐有序,庭院干净整洁,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与城里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水泥路上好串门,下雨走路不湿鞋;煮饭炒菜不用柴,沼气一开火就来;吃水不用两肩抬,龙头一拧水就来……”

农房实现保值增值。农民自建新房平均使用年限为17.5年,而按照巴渝新居通用图集新建的农房,使用年限将超过40年,建房周期大大延长,避免了农民建房重复投入。根据测算,农民散建新房户均市场价值6.5万元,采用巴渝新居通用图集在农民新村建的农房户均市场价值11.3万元,户均增值4.8万元。

城乡经济有了新活力。各地抓住农房建设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的机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业,拓展群众就业增收门路。村镇建设以“乘数效应”激活了农村建筑劳务、建材、家电、消费等市场,直接带动投资近200亿元,扩大了内需,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全市中心镇经济总量(GDP)达1003.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2.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8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566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群众普遍反映,从“农房革命”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据2010年问卷调查,全市农村群众对农村危房改造支持率达99.11%,综合满意度达99.07%。梁平县万年村实施危房改造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自发集资修建了“饮水思源碑”,碑文写道:“改造危房安民生,新村建设为民富,今日得以迁新居,永远不忘党恩情。”

(作者系重庆市城乡建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