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正道访谈:爱情面前没有女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正道访谈:爱情面前没有女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1年的日本电视剧《101次求婚》,在许多影迷心目中有不可动摇的经典位置。这么些年来,它曾经被翻拍成韩国电影、韩国电视剧以及内地电视剧。如今,《101次求婚》的内地电影版就要来了,该片由林志玲、黄渤主演,2月12日上映,主打情人节档期。这样一个“爱情神话”,看上去很符合情人节的浪漫气氛。

更有趣的是,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这个故事反倒更像是为今天的中国内地年轻人量身定做。“屌丝”、“高富帅”、“女神”以及三者问奇妙而富有戏剧性的关系,是去年开始流行,并且延续至今的时髦话题:而这三个符号,恰好和《101次求婚》的三位主角有严丝合缝的对照关系。用今天的语词复述这个故事就是:“高富帅和女神的婚礼前夕,高富帅恐婚逃走,女神从此自闭。屌丝苦追女神,多次求婚遭拒,但他屡败屡战。女神最终被感动,放弃回心转意的高富帅,转投屌丝怀抱。屌丝成功逆袭。”

林志玲和黄渤作为“女神”和“屌丝”的绝妙人选,当然是电影《101次求婚》的最大看点。不过摆在台湾80后年轻导演陈正道面前的难题也因此更加严峻:怎么才能让人相信,黄渤可以追到林志玲?1991年的日剧《101次求婚》能够成功,是因为人们普遍相信那个美好的结局,因此它才有强大的励志能量。在社会阶层日益板结、席丝出路越来越少的今天的中国内地,如果人们从骨子里对“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屌丝逆袭成功的结局嗤之以鼻,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励志故事”,而是一个“故事”。两者之间的分隔,也许只有一条细细的红线。即便陈正道已经在《盛夏光年》《幸福额度》里证明,他对同龄人感情世界有细致入微的体察,但银幕上《101次求婚》所营造的爱情神话与银幕下正流行的自我矮化的屌丝心态的微妙互动,对他的执导能力仍然是一次考验。

大众价值观审美和爱情不是一回事

大众电影:在拍摄《101次求婚》电影的过程中,你做了哪些改编让今天的观众可以接受这个故事?

陈正道:说服力确实是我们片中比较辛苦的部分。我觉得电影最后有做到让观众相信,如果有黄渤这样一个痴心的对象,女孩子应该会觉得幸福。比起电视剧,电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铺垫。电影追求的是更轻松,让观众更容易入戏,还有重现了日剧的几个经典桥段。除此之外,我们最花时间的就是,黄渤怎么慢慢演变成非林志玲不娶,而林志玲怎么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最后爱上了黄渤。

日剧里的男主角真的很努力,在日本文化中,努力到为一个事情奋不顾身,是值得鼓励的。所以剧中感动我们的经典桥段,我们都试着在电影中重现。电视剧版本几乎所有地方我都喜欢,但惟有一句台词,我完全拿掉L女主角矢吹薰说:“试着去回应一个努力爱你的人,也叫爱。”在电影里,我让林志玲对她的闺蜜说:“我爱上他了。”我觉得这是这次改编最大的精神面改变。虽然电影的宣传词是“屌丝逆袭女神”,但在我看来,屌丝和女神在爱情面前都没什么了不起,都是得花一点努力才能得到爱的人。

大众电影:这是因为时隔二十年,大众价值观改变了是吗?

陈正道:我觉得更多是个人的解读。我很相信爱情,我跟公司女同事聊过一个玩笑话。她们看到结尾黄渤和林志玲接吻都哇哇叫,我说你们不要说黄渤不可能追到林志玲,我问你们,你们所有的女神朋友中,是不是总有一个对吴彦祖或者金城武嗤之以鼻?她就是觉得他们不好看?是不是一定有一个这样的闺蜜?而且她们喜欢的,可能是一个奇奇怪怪的人,比如谐星主持人?所有的女生都不例外,她的闺蜜中一定有这样的人!这证明一件事,大众价值观审美是一回事,爱情是一回事。

大众电影:这个理论在男生当中成立吗?

陈正道:也成立,但女生忠于感情,男生更容易说谎。所有男生嘴巴里再怎么说着爱范冰冰,但他到夜店如果钓到的是凤姐,他也会上。我说实话,男生比较会骗人,因为他们要面子。我有个女生朋友,她很喜欢杜汶泽,没有别的女生理解,但她就敢很诚实地说:“每天看到杜汶泽好开心哦。”男生不可能,他如果发现自己的“菜”不是大众审美,他不会挂在嘴巴上。男生挑选对象会奇特地被大众审美驱着走,虽然男生从小被教育“不要哭要有担待”,但女孩子除了被传统束缚的那部分,其实是比较忠于自我的。如果男生肯说心里话,你身边的男性朋友一定也有不喜欢林志玲的。我身边就有,他说他就看不出林志玲哪里好。

林志玲最接近“女神”

大众电影:你和林志玲之前合作过《幸福额度》,你也是至今惟一和她合作过两次的导演。

陈正道:这次合作很巧。我接导演的时候,出品公司还在讨论众多女星中谁最接近“女神”。我觉得林志玲特殊在跟当时的浅野温子(日剧《101次求婚》女主角矢吹薰的扮演者)很像。她给人的感觉真的有点不食人间烟火,高不可攀,不是那种可以花钱追求的女生。浅野温子是当时日本标准的“大和抚子”,这个词的意思是不管外形还是气质都符合日本传统标准的优秀女性,带有典范的意思。后来我说我赞成林志玲,我跟她合作过,她真的是那种外在非常优雅——她第一个银幕角色就是战国美女小乔,但内心却是一个现代、好强、自我,并且在职业上很冲的女性。

大众电影:林志玲在片中的角色设定与她本人有较高相似度,从导演的角度来看,这是否意味着她的表演相对轻松和容易?

陈正道:不是。志玲是非常不外显的人,我跟她合作过两次,我这么敏感的人,她对一个人的印象好或者不好,我完全猜不出来。你就觉得,她对每个人都非常好。举个好玩的例子,我见过很多演员,他们见新导演和见大导演,态度不一样;甚至有些演员我见过两次三次,从我很新到不那么新,他态度都会变。林志玲身上这点找不到。假如说她今天见张艺谋导演,明天见很新锐的导演,我相信两位导演都会觉得这个女演员很喜欢他们——我不是说,志玲心中对他们没有区分,但她比较不外显。她脾气很好,总能把自己维持在很好的状态。拍《101次求婚》,这个角色虽然跟她像,但就是因为像,所以特别难。如果不像,她还可以说服自己去“演”。比如我们拍《幸福额度》,那个姐姐的角色跟她完全不像,她演起来,我觉得还蛮像我想要的那个样子。我导的时候可以跟她说:“你记不记得我们都认识的一个人,她就是那种比较强势的。”她说:“哦,我记得。”然后她就可以去学她。《101次求婚》里的女主角,内心有小小耍坏的东西,要演出来不容易。电影中间有一段,她为了拒绝黄渤,把他约到都是讲英文的场合,故意不帮他翻译,要把他逼退。志玲跟我说,做这件事真的很过分。我说:“对,就是很过分所以你才要做,不然你以后更难堪。”而且退一步说,就算有此心理像,但演起来也很困难,因为你不知道她肯不肯把心里的东西挖出来。

黄渤哭戏精彩

大众电影:拍林志玲和黄渤的对手戏,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陈正道:我们从比较松的戏开始拍,然后拍两个人谈情说爱和产生误会、拒绝对方的戏。黄渤本来就是很厉害的演员,但志玲是那种只能真哭、不会用方法去哭的人,你要给她时间,让她去想一些真能让她哭出来的事情。电影最后求婚的时候,两个人看着对方都哭了,那个印象我很深刻,我看了起鸡皮疙瘩。那场戏讲的是两个人好不容易总算在一起,我拍了三条,三条他们都是一看到对方就大哭。不是那种听着音乐,导演你给我五分钟,五分钟快到了,来来来,感觉来了,赶快来拍……每次都是我喊“开始”,两个人冲过去,然后就哭。我不知道他们两个内心怎么想的,我想他们俩该不会是真的对对方有感觉吧?不然怎么会哭成那样?(大笑)当天那场戏现场有很多群演,其中很多小女生,她们在旁边看了都觉得很感动。

大众电影:决定找黄渤演男主角以后,有没有根据他本人的特点对角色做一些改变?

陈正道:黄渤很喜欢唱歌,我们就加了一个唱歌的桥段,梦想秀。因为我一直在想,林志玲最后为什么会爱上黄渤?原来剧本有几个桥段,我比较不理解。譬如说,黄渤最后得了一个建筑比赛的奖,或者他最后很努力地变成一个成功人士。我们电影开场就有一个台词,“我们是来谈结婚,不是来谈恋爱的。”但在我看来,这是很奇特的价值观。我想了很久,最后想到前面铺陈黄渤这个角色很爱唱歌,但一直不敢在别人面前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最后为了赢得女神,逗她开心,参加歌唱比赛,在大家面前唱——比起最后男主角发达了,我觉得让他付出努力做一点小小的事情会更好。

大众电影:黄渤的幽默感很好,有没有想过把这部分加到男主角身上,增加他对异性的吸引力?

陈正道:这次我跟黄渤还特意压了这个部分。这件事很妙。按我的观察来讲,幽默感只有在你是对方的“菜”的情况下,才叫“幽默感”;如果不是,你就是耍嘴皮、说大话、满嘴跑火车……还有什么能骂人的词,讲来听听(笑)。

大众电影:油嘴滑舌、脸老皮厚、不要脸……

陈正道:哈哈,对,所以这次黄渤一开始对角色刻意有设定,我也蛮认可,就是收敛一点。这应该是黄渤演过的最不猖狂的角色。他还跟我说,这部电影里他献出了从影以来最多的哭戏。他跟我说:“导演,我一个山东男人,一天到晚哭哭啼啼,我真的很没有面子。”

大众电影:说服他演哭戏难吗?

陈正道:不难。黄渤是一个自我要求完美的人,我跟他说,这边哭一下,他就会跟我讨论很久。黄渤在片中有三次哭戏。比方说最后那场戏,我对他说你一定要哭,因为你追志玲追得好辛苦,总算她来找你,而且主动求婚。我说希望你哭的时候,都没有发现自己眼泪掉下来,没有哭红了鼻子,也没有哽咽什么的,这个很重要。我觉得他做的蛮好的。如果不是在大银幕上,可能你都看不太清楚,但我就觉得那个很好。男生一定经历过,眼泪掉下来自己都没发现的事情。这才说明,那件事真的让你难过,难过到都没时间去想哭这件事。我觉得男生让人最不舒服的哭,就是泪眼汪汪,你看他在挤眼泪,然后大吼两句,才把眼泪逼出来。

微电影将引领电影新浪潮

大众电影:在拍摄剧情长片的同时,你还一直在拍摄微电影,最近的作品有《爱在微博蔓延时》等。此两种创作对你而言,各有什么意味?

陈正道:短片很好玩。我把自己定位成年轻导演,我喜欢说故事。其实我讨厌拍广告和音乐录影带,老觉得自己拍不好。蛮多这种机会,每次都靠很多唱片企划帮忙才能很好完成。后来我发现我喜欢说故事胜过影像创作,就把拍广告的时间都拿去接微电影。微电影好玩的地方是,它直接面对观众。观众不用花钱买票,创作者没有票房压力,但是你又可以知道他们的反馈。我刚出道的时候,没有微电影这种东西,拍短片是很苦的。比如说今天吃饭,我看到隔壁桌发生一件事,我觉得好精彩,觉得可以变成一部电影,于是我就把想法跟电影公司说了。好,问题来了——够不够撑到90分钟?撑到了会不会很无聊?谁来演?我说A和B很适合,公司说,不行,C和D更红,用C和D。我说,可是他们不像啊。公司说A和B只有300万票房,C和D有5000万票房,你到底要不要嘛?好吧,要。那就开始拍吧。拍的过程中,这个人说这个部分要调整一下,那个人说那个部分要调整一下,最后变成一个很庞大的东西。等到电影放映,有记者问我,你为什么要拍这个片?哎呀,我已经忘记了!(大笑)

电影是个很大的命题,因为它要耗费很大的成本,甚至不环保,所以电影要想的很清楚才能拍。可是短片不用。陈凯歌现在的大片褒贬不一,但他有一个短片,到现在我真的忘不了,《百花深处》。看完了真的感觉有朵花绽放了一下,那么大的东西。我觉得这件事很特别,拍那个短片他一定不用考虑营销宣传等等,他只要想,我作为一个创作者要讲这么一件事。那个时候你就突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就是那个拍过《霸王别姬》的很厉害的导演!短片真的有这种能量。

《爱在微博蔓延时》也可以拍成长片,穿越剧嘛。但那就不是我想说的事了。我为什么要拍那个短片?其实原因很简单,我有个朋友跟我说,要是没有facebook,他不会跟十年的女朋友分手。他们第一次吵架就因为他女朋友把他加成伴侣,但他没有回应。然后这件事就闹大了,吵完架他就在facebook上写,“我累了,我放弃了。”然后所有人就来问他,为什么累?为什么放弃?这样子弄了一年,总算分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点很好玩,想拍一个微电影。如果要拍一个电影的话,麻烦了,所有事情都来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有长片可以拍了,还去拍微电影?我说这两个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我蛮喜欢拍微电影的,还会接着拍。拍微电影让我有学生时代拿着DV在街上拍片的那种能量。故事短短的,讲一些你自己喜欢的东西,蛮好的。而且内地现在这件事又很完善,有六大视频网站买单,又有超过300个品牌愿意做微电影。

我讲一个更大的命题。我23岁八行开始拍片,以一个“资深新锐导演”的身份来讲,中国下一波电影新浪潮绝对会从微电影出来,而不会从学院或其他方向出来。以前学生要拍短片,光胶片就是个大问题。都说“单反毁一生”,其实拍实验电影才是万劫不复。以前拍实验电影,我记忆好深刻,为买底片就花了20万人民币,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但现在不一样,有高清设备,甚至相机都可以拍,前阵子朴赞郁在戛纳用iphone拍了一部电影。你只要有电脑,都能剪。既然我拥有的技术条件跟大导演是一样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比谁更会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