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医疗体制三十年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该文利用微观经济学供求原理、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医疗体制改革,以期探索我国医疗体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可行的医改模式。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信息不对称;供求原理
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
(一)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足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是反映一国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多少的重要指标。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总体是不断增长的,但其增长速度缓慢。姑且不说发达国家用于医疗卫生费用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有7.9%,印度为6.1%,而中国一直没能超过5%。另外,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卫生事业费占政府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在下降。 由于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产权改革,政府把医院推向了市场,减少了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财政投入不足势必带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居民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窄等问题。
(二)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还面临着严重的不公平,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城乡人均卫生费用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1990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与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差距是120元,而到了2010年则扩大为813元。
(三)个人医疗负担过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报告显示,1990至2004年的十五年时间里,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看病费用支出增加了19.57倍,增速远超出收入增长速度,这给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急剧上涨,“看病贵、看病难”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背后,隐含着很多矛盾,有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有医疗资源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有以药养医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问题,有医疗保险覆盖面有限的问题等。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和市场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需要从医疗服务的特征来展开经济分析。
二、 医疗卫生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一)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性
医疗服务与一般产品或服务存在很大区别,它是由医生提供的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是一种信誉产品。患者极度缺乏信息,诸如对医疗服务何时需求,需求多少及治疗效果等信息,增加了患者消费医疗服务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患者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而医生恰恰是出售这种商品的人;消费者即使获得了一些信息,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因此,医疗卫生市场中一个十分典型的特征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供给方在医疗市场中具有垄断优势和信息优势,病人通常缺乏必要的医疗知识,医院和医生在病人的医疗消费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病人的人。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就必然存在道德风险。而医疗市场这种特殊的医患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道德风险。医患道德风险又将导致医疗市场价格和供求的变化,对医疗费用的上升产生影响。由于医生往往会凭借其有利的市场地位诱导患者的医疗需求,包括诱导患者接受超出实际需要的检查项目、治疗项目和药品品种,使买者交付超出实际需要的费用。这种由供方引致的过度需求势必给市场造成效率损失。
(二)医疗服务供给方道德风险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医疗服务供给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院的诱导需求,即医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意识地给患者提供更多的、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合理的医疗服务,如开大处方、开昂贵药品或进行昂贵检查等等。在一般商品市场中,供给增加时将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的是,在医疗市场中,由于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医院会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医疗服务的诱导需求,随着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医疗服务价格不但不会下降,甚至会出现上升的趋势(见图一)。
假定初始状态时医疗服务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分别是S0、D0,均衡点为E0,均衡价格和数量是P0以及Q0。在医疗服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医院医疗服务供给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曲线S0将会向右移动到S1,会使均衡点由E0移动到E,导致医疗服务的价格会有所下降。这是医院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医院收入的减少,医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向患者诱导需求,使得患者的需求曲线D0也向右移动到D1,形成新的均衡E1(P1,Q1),阻止了医疗服务价格的下降甚至会使价格有所上升。
医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具有诱导需求的动机;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医疗服务的决策权和医疗费用的控制权掌握在医院手中,患者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医院具有诱导需求的实现条件。上述分析表明,在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下,医疗服务诱导需求使医疗服务的价格和供求数量具有上升趋势,这是导致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医疗体制改革: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之争
以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中国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成因。分析认为,在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下存在医患双重道德风险,使医疗服务的供求和价格发生变化,导致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有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之分:利用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规避道德风险,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应当考虑非市场机制的方法――政府干预,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整,规避道德风险。
三、结束语
回顾三十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总结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进一步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场作用。医疗体制改革理应寻求解决民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市场是医改中所有问题的归结点。本文在对医疗卫生服务与其市场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中,表明医疗服务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与服务市场,在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上应针对其特点进行合理界定,既否决单纯的市场主导,也否决一味的市场化,而是二者的理性结合。
政府和市场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配置手段。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市场的特性是研究医疗卫生改革中政府与市场分工的逻辑起点。就目前的一般市场而言,市场是相对政府而言的一种次优的社会资源配置手段。但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市场失灵相对一般市场更为突出,医疗服务必须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坚持公益性质。
因此,我们倡导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医改模式,政府主导融资、投入、监管,市场发挥竞争的效率,以政府和市场的理性融合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建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7,(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增刊),2005,(7).
[3]李玲.国外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对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启示[J].求是,2004,(21).
[4]梁小民.医改错在起点.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8-05.
[5]周其仁.医改系列评论.经济观察报,2007-01-15.
[6]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天则经济研究所双周论坛整理资料,2006.
[7]赵红征,李新民.风雨三十年思路大转变――对卫生改革的几点感受.中国医院管理,2008,(7).
[8]曹荣贵.中国卫生事业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产业,2007,(7).
[9]王勇,弓宪文,赵鹏.中国医疗费用过度上涨的信息经济学解释[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1]郭萍.信息不对称与医疗服务市场的规制[J].兰州学刊,2006,(02).
[12]钟国伟.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选择――如何应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J].卫生经济研,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