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73-02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厚重的文化积淀,一直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是: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并且让这桶水变为长流水

“学高为师”,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同时,由于在不同年代对同一篇作品的艺术鉴赏、人物分析有变化。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不断“自我充电”,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 把这种“长流水”变成为有益于学生发展成长的“鲜活水”。例如,像《诗经》、《唐诗三百首》、《近代诗歌》中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流畅背诵,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二、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由于古诗与现代口头语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很难逾越语言文字障碍,课文读不懂,自然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学古文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激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笔者做了如下工作。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例如,以《滁州西涧》(此文选于七年级下册课本)一诗为例,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诗中的景物简单勾画出来,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2.熟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后,老师就要鼓励他们多读古诗。通过多读,反复诵读,使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像《蒹葭》(此文选于九年级课本下册)在当时是配乐歌唱的,今天我们也许不会唱,可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作具体指导,给学生示范,辅以音乐背景的设置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多读多诵,带领他们去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在读的过程中要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领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和趣味。

“熟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3.品味。“熟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细心品味古诗,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去查关于诗人的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作品的创作年代、题目内涵以及有关的背景材料;不能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例如教学《春望》(此文选于八年级下册课本)时,笔者问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解题后就要进一步抓住诗的诗眼了;笔者让学生将作品中的字词句串联起来,把握其写作思路和整体内容,体悟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抓住诗的题眼、诗眼、妙句,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敲”字而不用“推”字。

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国维说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4.领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的艺术境界。

例如,笔者与学生共同探导学白《行路难》其一(此文选于八年级下册课本)时,是这样引导学生领悟的。先导入新课,显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介绍诗人,了解背景后;通过初读诗歌,疏通文意再分小组,自主合作探讨,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在这基础上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探讨:

(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了原因呢?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2)品读领悟诗歌,体会感情。品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 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 _________。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因为________.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前途艰难——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充满信心)

领悟:如果用自己的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本文写作特点如何?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整首诗思维是跳跃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可以说是一股感情奔泻的激流,随着复杂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诗的起伏波澜。

全诗紧紧围绕着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矛盾展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的形象,瞬息变幻的场景,生动而有层次地展示了作者时而苦闷,时而愤慨,时而茫然无着,时而乐观旷达的内心冲突和感情变化。将如此丰富复杂的感情描写得痛快淋漓、波澜起伏,又灵活洒脱,入情入理。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三、让古诗走入学生生活中

为了让古诗走入学生生活,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学生课前1分钟接对偶句对练、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让他们学得开心,舒心。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参与课堂古诗教学,让他们体会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体会到学习古诗的乐趣,体会到古诗是生活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