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全球史观日渐重要。本文对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涉及的全球史观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全球史观对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例说说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是全球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全球史观 初中历史教学 实践探索

全球史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历史至关重要,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世界各地的联系。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渐渐一体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这也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世界,而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历史。用全球史观指导历史教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史观

1.全球史观概述

所谓全球史观,就是不能用狭隘的旧的眼光去孤立地、割裂地观察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而应当站在全球的大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全球史观”最早由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年)提出“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重要特征之一”。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另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大学里率先开设了采用全球史观包含全球内容的新的基础历史课程。我国学者吴于廑先生也积极倡导全球史观。

2.全球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可行性

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世界在人们的眼中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全球史观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继承了以往史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采用全球的观点来看待当今世界,不仅是历史学家应取的治史态度,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态度。

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采用了全球史观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制就是采用了全球史观。在以往的历史教材编写过程中往往把中国历史独立于世界,在世界历史教材当中唯独少了中国的历史,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往往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历史发展的沿革来看待中国的历史,虽然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叙述得非常清楚,但由于它跟世界历史分别编写,阻碍了学生从全球角度了解中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和新课改的要求,教育专家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编写,凸现了全球史观。

1.课程标准凸现全球史观

课程的总目标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这是《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框架,用全球史观去观察中国,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中国历史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本内容要求了解世界上几个主要文明区的概貌,如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恒河与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古代希腊、罗马等地中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特点。4-1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无论从政治联系还是经济来看,20世纪的世界已经更加密切地连成一个整体,许多重大事件与人物的作用,要从更大的范围着眼。可见,新课程要求从整体地、宏观地看待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的是全球史观。

2.教科书目录显现全球史观

从教科书的目录来看,用全球史观的语句作为课时的题目,比如说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第六单元《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七单元《全球性的震荡》。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综合性,把历史事件放入世界和全球的角度去综合探究,让学生获得启发。

3.教科书内容体现全球史观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为例。可以看出,教材在通过地图介绍有代表性的古人类化石时,覆盖的地区是比较广泛的。其中指示出的地点有: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猿人、印尼的爪哇人及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等。这样介绍的好处,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早期人类发源地的分布状况、人类进化的大体过程。

在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和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中,分别有一道自我测评题。一道是填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所处的地域、文明产生的时间等;一道是填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在社会等级等方面的异同。从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两节课中获得的是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总体信息,而不是中外历史分割的信息。

第五单元的第五课《最后的盛世》教材中在呈现中国明清盛世的同时提出一道思考题:想一想,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了解西方的一系列的变化,来回答教材为什么用“最后”这两个字眼。

充分认识“全球史观”对历史教材编写的影响,对我们理解和使用历史与社会教材及其教学过程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看到,历史教材之所以受到“全球史观”的影响,是与它自身的时代性所决定的。

三、以课堂教学为例说说全球史观

1.以《明清最后的盛世》教学为例

本课内容选自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明清最后的盛世》。课标解读:根据课程标准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6―4综合多种因素,说说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不仅仅了解明清的盛世繁荣的景象,更为重要的是反思盛世本身,最后清王朝走向灭亡,近代中国遭到列强的入侵,教学过程必须使用全球史观。

例如讲到《最后的盛世》要展示当时中国在经济上非常繁盛,(1)可以从文献资料来看当时中国经济的繁荣,出示文献资料;(2)从文物资料――中国水乡周庄来看;(3)从谚语看。在如此繁盛的局面下,紧接着提出:为什么说盛世是“最后”的呢?让学生思考,提示学生要放在世界背景下思考。我们知道当时的西方国家不仅仅思想上发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经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有极大的提高,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壮大,就需要在政治上获取地位,许多国家进一步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其政权,为了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进行对外扩张。西方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可见中国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如果没有用全球史观,从世界的角度,最后的盛世就较难全面的理解。

在教学《最后的盛世》关于明清时期使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出示两则材料:(1)明朝中后期人口快速增长,跟引进番薯和玉米有很大关系,因为番薯和玉米产量高,贫瘠的土地也有高产量。(2)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这跟康熙帝减免新生人丁的人头税和雍正帝取消人头税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方面减轻人身依附,同时又导致人口猛增。让学生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的时候,也需要从全球的角度去分析,当时中国人口的增长与清政府减免人头税有极大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2.以《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教学为例

第五单元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对于新航路的开启影响,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是正面的影响:各大陆之间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动植物品的相互传播,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生活条件大大改观,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起来。其次是负面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进行殖民扩展,野蛮地屠杀当地的居民,掠夺土地和财富,并进行黑奴贸易。新航路的开辟影响到世界发展历程,要使用全球史观来进行教学。

全球史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了解和理解历史事物的相互影响,把历史现象放在人类历史发展总进程中考察,从宏观上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从微观上挖掘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模式,即按照整体高度俯瞰局部,从局部出发走向整体的原则,放眼整体,培养训练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

四、关于全球史观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全球史观是一种史学理论。新的史学观念引入,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球史观”力求克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平面性弊端,大量应用宏观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时空的复杂历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分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方位、开放型的思维方式。用全球史观去剖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有利于历史教师驾驭和把握教材。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一步帮助中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增进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了解,自觉地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交流、影响和碰撞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益于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趋势,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和光明进步的前途;有利于学生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掌握,并能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说到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避免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

3.全球史观与其他史观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除了全球史观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它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相结合。以文明史观为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历史部分明确使用了“文明”这一概念,该部分的标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规定:“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只有把全球史观与其他史观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教学。

总之,利用全球史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吴象婴 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J](《历史教学》2004.6)

3.王立兴《试论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J](《学科教育》2004.13)

4.白 雪《全球史观的提出和发展》[J](《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星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