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进口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1979~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进口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1979~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增长经历了七次基钦短周期波动。进口商品结构特征、进口替代能力、宏观调控措施、各国对华贸易政策、大项目集中进口等是影响波动的主要因素。稳定的进口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扩大的进口贸易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强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进口贸易;周期波动;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2-0010-05 收稿日期:2009-1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贸易规模快速扩大,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出。从增长率看,进口贸易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扩张和收缩不断交替更迭,波动程度比出口更为强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进口增幅有15个年头超过出口增幅,5个年份增幅超出10个百分点以上;出口增长率只有1983年一个年份为负值,进口贸易出现三次负增长;进口增幅最大落差66.5个百分点,出1540.5个百分点;进口有3个年份增幅超过40%,出口仅有一次。本文选择1979~2008年我国进口增长波动作为分析对象,对进口波动规律进行研究,探讨我国在走向贸易强国过程中进口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进口贸易的短周期、长周期分析

(一)短周期波动 按照时间长度不同,波动周期可以分成4种类型:3~5年的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8~10年的中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15~25年的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50年左右的长周期,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刘树成,1996)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增长率直接法,即用实际增长率来测定进口贸易的短周期波动。可以从波长、波型、波峰、波谷、波幅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波长是指一个完整波动周期的时间跨度,确定一次完整的波动,既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波型分为古典波型和增长波型,其中古典波型是指进口增长率出现负值的波动,伴随着进口规模的同步下滑,增长波型则是指进口增长率下降但进口规模还在上升的波动。波幅是指一次波动中波峰的增长率与波谷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可划分成绝对波幅和相对波幅,前者是指波峰增长率和波谷增长率的绝对差距,后者是指绝对波幅与波动期内平均增长率比值的绝对值。按照波峰一波峰周期测算方法,我国进口贸易从1979至2008年共有7次短周期波动,平均长度为4年,基本上属于基钦周期。7次短周期波动中,第一次波动波幅最大,绝对波幅为66.5个百分点,相对波幅为3.779;第四次波动的波幅最小,绝对波幅为3.0,相对波幅为0.17。(见表1)

(二)中长周期波动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增长率趋势法,即在对增长率变量进行趋势分离的基础上测算变量的长周期波动。(张庆君,2007)假设变量IMPORT,表示进口贸易增长率序列,TREND,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趋势成分,用CYCLE,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周期成分,则有:

CYCLEt=IMPORTt-TRENDt

借助Eviews统计软件,并采用H-P滤波(Hodrick-Prescott Filter)方法进行模拟分析。

根据图1、图2可以将整个波动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8年为第一阶段;1989~2000年为第二阶段;2001~2008年为第三阶段,三个阶段形似“三个W”。其中,第一阶段又包括2个短周期、第二阶段包括3个短周期、第三阶段包括2个短周期,因而这三个阶段基本符合中周期即朱格托周期的特征。

对于上述三个阶段,可以从平均增长率、标准差(σ)和波动系数(CV)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平均增长率以各阶段跨度年份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标准差反映了波动对于平均增长率的偏离程度,计算公式为:

从平均增长率上看,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平均增长率和标准差均表现为第三阶段最高、第一阶段次之、第二阶段最小的特征;而波动系数表现为第二阶段最高、第一阶段次之、第三阶段最小的特征。换句话说,第三阶段具有平均增长率高但波动幅度小的良好特征。

二、进口增长周期波动的原因

如上所述,2000年以后,我国进口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里重点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口增长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

(一)以机械与设备类产品为主的进口商品结构是进口波动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进口商品对应着不同的进口增长变动规律。2000年以来,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方法,我国10类进口产品呈现出明显层次性:机械设备类产品独树一帜,进口所占比重达到45%左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以及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杂项制品五类产品齐头并进,每类产品进口比重都在10%~11%;食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动植物油脂及蜡以及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四类产品进口所占比重在1%左右。对比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2007年153个经济体STIC10类产品的进口情况可以发现:我国机械与运输设备类产品所占比重列第17位,比平均水平高出12.5个百分点。因此,不论从发展的时间序列看,还是从贸易伙伴的横向对比来看,真正影响我国进口增长变化的是机械与设备类产品的进口状况。

(二)进口替代能力提升引起净进口向净出口的转变是进口波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生产能力快速扩大,一方面形成了出口扩张能力,一方面也增强了进口替代能力。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26I类产品进出口额整理计算,我国有40类产品从2000年的净进口转变成为2008年的净出口,尤其是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与运输设备类产品最为明显。其中,平板轧材,铁或非合金钢制(商品代码673,下同)变化最显著,从2000年的逆差23.1亿美元,转变为2008年的顺差115亿美元;铁及钢棒、杆、角材、型材(673)由逆差1.6亿美元,转变为顺差129.7亿美元;加热及冷却设备(741)由逆差3.5亿美元转变为顺差85.1亿美元。表3中统计的20类产品,2000年为净进口即逆差122.4亿美元,2008年时已转变为净出口即顺差101 7.9亿美元。

(三)紧缩性宏观调控引发的投资需求回落是进口波动的短期因素 2003年以来,国内投资需求受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特别是一系列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和城市建设规模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导致生产市场进口需求有所回落。2000~2003年,进口增速出现波动,但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2004~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进口增长也高位回落,特别是钢材、铁矿砂等商品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进口大幅下降。受宏观调控影响,新批或原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及相关的设备进口明

显下降。(冯雷等,2008)

(四)各国对华贸易的姿态是进口贸易波动差异的直接原因 有些国家实施向我国出口的管制,而有些国家则把我国提高到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地位。如美国始终限制向我同的高科技出口,限制了我国自美国的进口规模,且引起顺差不断扩大。相反,韩国等新兴市场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角色。2000~2008年间,我国自美国进口仅增长了592亿美元,刚及自日本的一半;同期,我国自韩国进口增长达到了889亿美元.仅次于自日本的1091亿美元,列第二位,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各国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上的不同态度,也影响着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截至2008年底,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及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着手建立14个自由贸易区,涵盖了2008年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商务部,2009)密切的贸易安排有助于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如2007年,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额202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9%;与智利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了65.9%;与巴基斯坦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了31.2%。这一增速均高于同期我国的进口增长率,也高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之前的增长速度。

(五)大项目的集中进口是进口波动的特殊因素 近年来我国把签署采购大单作为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手段。如2003年赴美签订了包括飞机、汽车和发动机在内的65亿美元采购合同;2006年再次赴美签订了150亿美元订单,2007年5月,两国政府在信息和通讯产业签署了26个采购合同,总价值为43.2亿美元。同时,我国还在积极赴其他重要顺差来源同进行政府采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进口规模在某个年份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

此外,人世后进口关税税率的大幅降低、GDP的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持续升值都无疑刺激了进口的增长。而进口基数较大、国际石油价格剧烈震荡等不确定因素,也可能导致进口增长在某一个时期内出现起伏。

三、稳定进口贸易增长的政策建议

进口规模大起大落对经济发展的稳定发展不利,进口规模增长缓慢也不是一个贸易强国的表现。稳定的进口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扩大的进口贸易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强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一段时期内,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进口稳定增长机制。

(一)转变传统观念,制定正确的稳定进口增长战略。基本思路是:认真研究我国进口贸易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进口贸易向主动调控转变,坚持渐进性、可控性的基本原则,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我国急需的重要资源和关键技术装备的稳定供应,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一些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持续提高,目前已经对一些资源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在国际市场价格回落到适当价位时,我国应该抓住机会,适当增加一些战略物资的进口,包括石油、棉花、有色金属等等。同时,对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重点节能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急需或必要的设备,也要集中大规模采购。

(二)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全面提高进口贸易的综合效益。扩大进口既要着眼于改善贸易不平衡状态,又要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基本思路是:进一步扩大矿物燃料、油、化学品及其制品、机械与运输设备产品进口,发挥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以及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双重效果;适当提高食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两类进口产品比重;控制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杂项制品产品进口比例和进口规模。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扩大面向改善民生的产品进口。2008年,我国进口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占31.8%,高技术产品30.2%,两者合计占到六成以上。还有四成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需的资本品、消费品等,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口产品是能够改变民生水平的。

(三)积极培育多元化的进口主体,建立促进私营企业扩大进口的激励机制。走向贸易强国需要多种市场主体的均衡协调发展。按照在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进行排列,依次为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其中私营企业仅占10%左右。“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均出现大幅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大幅度提升,而私营企业出口比重有较大的提高,进口比重却增加寥寥。扩大私营企业进口规模,充分利用私营企业从事一般贸易、产业链长、经济拉动作用大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贸增长实现质的变化。

(四)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完善进口贸易自由化机制。贸易强国不仅是贸易规则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主导者。参与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是应对摩擦、创造良好的外部贸易环境的重要手段。达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两种效应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这两种效应均是针对进口贸易变化而说的,对应着两个明显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扩大进口贸易,另一方面可以转变进口来源。快速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有利于扩大进口贸易,也有利于转变进口来源,特别是进口转移到巨额贸易顺差国,有利于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一般来说,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一个或者几个净进口方,凭借其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能力,支撑其他成员方的出口和增长,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比发展中国家,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实力都突出。

(五)建立健全促进进口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通过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推动进口便利化等措施扩大进口。二是建立进口预警机制。对那些缺乏效率、可能损害产业发展、可能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的进口,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监测行业动态。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协议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适当地加以限制,提出可操作性强的保护措施。三是完善进口信息制度,加强进口宏观监测与管理,健全贸易救济制度。要为企业进口提供及时周到的咨询服务,同时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监督。四是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陈文玲,2006)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科学分工和有效协作,建立健全应对贸易摩擦机制,企业要认真学习和实施国际规则和标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营销和定价;行业协会要根据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发挥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应有作用。五是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本币汇率弹性的扩大,对减缓出口、促进进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据测算,如果按照2007年1月份和6月份的不同汇率计算2007年上半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口成本,可以节省377.21亿元,这使得我国大量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行业和企业受益良多。下一步,要加快培育外汇市场,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责任编校 杨国川 责任校对 罗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