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姚竹青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姚竹青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传统语文教育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弊端,全面实行语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河南省语文高级教师姚竹青,擎教改之大旗,树教坛之新风,对传统语文教育大胆革新,创立了素质教育型的“大语文教学法”。宣传、推广他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有利于把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大语文;小语文;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革新;实践

河南省语文高级教师姚竹青在借鉴、吸收中外名家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着力革新传统语文教育,经过18年来的艰难探索与实践,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型的“大语文教学法”。

一、批判传统语文教育――冠名为“小语文”“应试语文”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指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以从多数人中选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模式。”①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实质就是一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姚竹青将其称之为“小语文”,即“应试语文,就是老师海讲学生呆听,把本来有血肉有情有趣的东西弄得支离破碎,干巴无味,一个劲儿向学生死灌硬填,让学生死记硬背地为应付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语文卷面考试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应试语文。就是那种题海无边,不堪重负,考过却忘,多半无用的泡沫语文。”②展开来说,传统应试语文教育的弊端有:其一,以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核心,但“片面追求”的结果是,使语文课变成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复杂繁琐的语言分析课。只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单纯抓智育而轻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在许多语文教育的观念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教学过程固守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猫画虎”的模式,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多的还是注入式、满堂灌等。学生只要不断重复别人思想就可考及格甚至考高分、考上大学,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创造力都没有得到正常的培养。其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中学语文考核内容中知识性、概念性题多,应用性、发挥性题少,学生考试缺乏复杂认知成分的参与。考核方式几乎全是问答形式,缺乏甚至没有情景性、模拟性、实践性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中学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普遍侧重于考分,分数高则是“尖子生”“优等生”,分数低则为“差等生”“劣等生”,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易于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被动发展。等等。

二、革新传统语文教育――创立大语文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姚竹青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不断反思,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大语文教育观。他说:“‘大语文’是智能型语文,是‘实’语文,‘活’语文,‘真’语文,它具有‘实用’、‘智能’的特点。姚竹青的大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竹青丛书》――第一母书《大语文教学法》中,他的教学法,是一种极其符合时代需要的素质教育型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主要实现了以下几点突破:

(一)教学理念上,大语文教学法把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它既坚持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又淡化课内、课外的严格界限,强调以发展学生为根本,以学语文为线索,统筹编排教材,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姚竹青借鉴国内外教改先进经验,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步创立了“立体化”的功能训练式的动态教学法,以取代传统灌输式的静态教学法。即:把中学语文教学由“平面式”改为“立体式”,由“静态”型改为“动态”型,由“单色”调改为“多色”彩;还要改“无序”为“有序”,改“慢镜头”为“快节奏”,最终导致变“枯燥学科”为“趣味学科”,变“沉闷课堂”为“快乐课堂”,变“低效教学”为“高效训练”。展开来讲,首先是要改“统考至上”为“育才第一”;而后就要改“我讲你听”为“我教你练”;改“灌输知识”为“培养技能”;改“死记硬背”为“活学活用”。还有选用教材,要改“一本书”为“大语文”;考试方法,要改“一卷定音”为“综合评分”课程模式,要改“单一”型讲授为“多元”化的训练,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立体化、动态化和多彩化。

(二)教学目标上,实现“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的梦想。姚竹青主张把“大语文”引进“小课堂”。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学语文,把每周六节常规语文课,分成阅读、写作、朗诵、书法、办手抄报、墙报、自学、演讲等不同的课型,有计划地通过设能项、编能序、排能课、分能级、建能会、技能分、标能号、设能奖的训练系统,达到育能人、练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诱导,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并在“教法”中渗透“学法”,指导“学法”。姚竹青把教的过程喻为教师“导”的过程,把学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如为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通病,他提出了教师要当“语文教练”莫做文章“讲师”的教学主导思想。其中,教师“下水”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他说:“我教学生学读写听说,就跟体育教练训运动员那样,也跟师傅带徒弟学手艺似的,总是边做边讲,现身说法,讲和练紧密结合的。”③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效率。

(四)学生负担上,姚竹青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乐学中并没有增加多少学业负担。首先,虽然扩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语文活动,但没有额外增加课时,而是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其次,为教学创设了各种学习环境(课堂环境、课外环境、家庭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随时随地在“大语文”的广阔天地中“全天候”地学,将学习心理压力降至最低限度,学生学习的负担大大减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实践姚竹青语文教育改革思想,深入开展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体制严重地束缚着人的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转变旧的思想教育观念,在中华大地上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大势所趋。所谓“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每个学生的品质、情感、个人条件及特长、应变能力、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及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姚竹青的大语文教育观,可以说就是一种典型的素质教育观。大语文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进取精神的“智能型”“竞争型”学生,他们既符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要求,且具有自主观念和自强意识,是能书善写、能言善辩、心灵手巧、思维活跃的多才多艺的“语文小能人”。而传统语文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看不论升学还是就业,他们的语文能力相对较低。

姚竹青18个春秋的教改耕耘,创出了一条语文教育新路子:“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要当读写教练,莫做文章“讲师”,并著书立说,出版了8本120余万字的《竹青丛书》,他的语文教育思想都融会在这套丛书里。他在教改的同时,还积极宣传推广自己的“大语文”教改经验,尤其是1995年以来,先后在省内乃至全国各地讲学几百次,听众累计达几十万认,《竹青丛书》发行数十万册。他的教学法的推广,为推动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坛上将会刮起一股股“姚竹青之风”,使得愈来愈多的语文教师以及有关社会人士潜移默化地受着“姚竹青现象”“姚竹青精神”的影响,接受、践行姚竹青的语文教育理论,并发展自己的理论。用滕英超的话说:“我不是预言家,但我敢断言:在不远的将来,从我国中原大地、黄河之滨又将刮起一股姚竹青之风,刮向祖国的东西南北,刮向九州各地中小学校园。这股散发着大语文素质教育浓浓清香的姚竹青之风,很有可能把语文基础教育的改革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姚竹青首创的‘大语文教学法’,将被广大的语文教师朋友所理解和接受,姚竹青从自己的脚下开拓出来的教育科研之路,将为众多的同行朋友所效仿所实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把理论用之于实践。”④

注释:

①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8.

②④张正君.河南语文教育家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61.7.

③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52.序言.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