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曲童年的歌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曲童年的歌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城南旧事》,其中的故事情节已经模糊,但影片中的小英子却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所以当我读到五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备感亲切。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散文语词似是闲散,实际却是依着文脉行笔的,就像一条线串起的珍珠浑然一体。隐藏在《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篇课文中的文脉是什么呢?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文章开头看似寻常的一笔,却似与读者交谈一般,平实朴素地将童年岁月中的往事娓娓道来,这是文章的“起”。

接下来承接的,自然是“我”和骆驼之间的童真趣事,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文字书写着孩子眼中的世界,“看骆驼”“议驼铃”“剪驼毛”“问骆驼”,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世界。

几件事的描写,作者的描写方法也于朴实的行文风格中略有变化。

“看骆驼”“剪驼毛”采用白描手法叙述,前者侧重于描写我的所见,后者侧重于描写我的所思。“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只有孩童才有这样的兴致观察入微,读至此,一个好奇专注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更是神来之笔,作者写的是骆驼,隐藏在背后的却是“我”。间接描写与直接描写相互融合,道是无意却有意。

“议驼铃”,作者则以“我”与父亲对话的形式铺陈开来。“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这两处是“我”与爸爸对话的提示语,“不懂事”“幼稚心灵”是对孩童特点的直接概括,也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中一问一答、一反驳一赞许将父女俩关于骆驼的讨论演绎得真实可感。即便是两段对话,作者的描写也有变化。爸爸的第一次回答采用转述方式:“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而其他对话则采用直接对白。母女间的对话就更有意思了,“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谁?”“骆驼呀!”中间连对话的提示语都不需要,我想念骆驼之急切溢于言表。最后一句妈妈的回应:“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读后忍俊不禁,这描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妈妈呀。

文章的“转”随着“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舒缓的笔触,慢慢展开。骆驼队归来,童年却一去不返。“过去”“过去”“来了”“来了”两组词语的重叠使用,拉长了语言的节奏。透过文字,似乎听到时间之流“滴答”“滴答”的回响,让人不免惆怅。“骆驼队又来了”,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骆驼队依旧,但童年不再,这样的思绪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感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是对文章开头的回应,但开头是“我”眼前所见的骆驼队,而文章结尾却是“我”想象亦或是记忆中的骆驼队,此为文章的“合”。一句“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文章戛然而止,童年的滋味是何样,各有各的品味了。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多次呈现了林海音的回旋之笔,例如文中三次描写了驼铃声:“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这既是呼应,又是层层深入——由“铛、铛、铛地响”到“更清脆”到“缓缓悦耳”,驼铃声没有变化,可在作者的笔下却越来越好听了。那是因为“我”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我”已逐渐喜欢“那样丑”的骆驼,那骆驼甚至成为“我”童年的代表,我对骆驼队的怀念实际寄托了我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的怀念啊。

本篇课文以一条感情线为文脉隐藏于文字之中,散而不乱,而前后呼应的多次使用也是使其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春秋之笔。

(作者单位:长沙市开福区东风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