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最起码的条件和支持,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课程改革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资源作保证,否则课程实施将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中小学在校生达1.6亿的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受农村条件限制及“课程即教育内容”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程以“一纲一本”为主,只重视教科书,视课本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学习也仅局限于书本。新课程中新的学习取向、新的课程实施方式,需要新的课程资源支持。对以往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和练习册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革命。对广大农村学校而言,一方面是教育条件十分落后,但所处之地又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是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在等待和寻求外在帮助与扶持。

一、转变课程创生观念,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素质

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课程资源取决于教师,教师课程资源观

念和意识决定了开发利用的程度。转变课程创生观念,就是指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中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或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课程资源,应根据具体地域、学校、学科特点发掘其潜在优势,优化课程结构。要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一切可以进入课程的资源,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表象中抽取具体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对现实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满足新课程实施多样化选择的需要。

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

农村面积大、人口多,而且基础差、底子薄,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但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环境。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途径和目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调查研究本地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兴趣类型、活动方式手段,明确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因地制宜地挖掘教育资源。这样可以激发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使其针对学生特点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地方部门资源,如农机、农技、畜牧、林业、水利、旅游、财税等实用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来为教育服务,请他们兼任活动课指导老师,担当地方课程顾问;还可以结合利用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典型人物和事件,使教材的使用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实际。

三、展开校本研究,开发地方教材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取得最满意的发展效果,应结合本地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部门及家长分析讨论,围绕学校所在地条件,研究当地生产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开发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可以根据农时、季节或专题教育的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补充当地的生产、生活、自然和历史的乡土实例,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用《家乡历史》《家乡地理》介绍家乡的自然概况、经济资源、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发展规划等内容,培养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进而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根据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讲述烟叶、人参栽培、果树嫁接等方面技术,为初三后分流及“3+1”教育模式等创造条件。

四、搞活办学思路,拓宽资源渠道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与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广开思路,优化配置,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语文学习中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可以利用家乡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社会自然学习中可以挖掘能利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

情境;科学教育中利用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课程资源利用的渠道。

五、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为新课程提供基本条件保证。舍得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花钱,只有教师素质上去了,才能真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层次水平。农村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要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长远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新课程实施,发掘教师、学生、班级和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能积极与城区学校建立联系,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提升自己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作者简介:

詹先明(1967-),男,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 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