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卑微的坚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民工周述恒以自己的打工经历为原型,结合身边工友们的故事,记录了他们在城市打工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写成《中国式民工》一书。小说以小凡、小琳和张志伟这三个农村青年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为主线,反映了当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态,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展示农民工的原生态生活,在这不一般的生存体验中,有他们坚韧情感,似乎能听见灵魂与生命的真切撞击。
一、令人震撼的生存之路
读罢此书,给笔者的直接感受是震撼。城市生活得久,对这个农民工群体认识得肤浅,很难想象他们经历那么多磨难。崔永元说,如果对他们帮不上忙,就对他们友好一点。是的,仅仅是出生的地方不同,造成户籍的城乡有别,他们在城市生活就要经历不一样的道路。这个看不见却又实际存在的体制,就像一个高高的栅栏,隔开了乡下人,他们在农村生活得辛苦,也想分享那繁华的一杯,但却靠近的异常艰难。
打工的经历,是被城市生活再教育的过程。对于“农民工”而言,真正给他们夹缝间困窘的生活带来困难和痛苦的是某些个体人群,而城市的生活大众处于不知情和冷漠的观望。盲流不是一个友好的名字,甚至是麻烦的代名词。这就是农民工生活的情感大背景。
书中有很大的段落在描写农民工在这样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背景之下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淳朴、热情、勇敢以及凡人的智慧。作者记录的是白描的事实,和他们身上难以脱掉的本色。但是,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似乎不应该去赞扬这些品质的美好和顽强的坚持,因为这些城市生活人群,应该也有,只是为了虚荣和财富脱掉了而已;这样的脱掉,相较被迫走上小姐之路的农民工妹妹,无比羞耻。
如果用动容来描述这样的一部作品,我觉得是不恰当的,甚至这本身更是轻蔑的。动容,是因为不可能的事情却发生了。很多评论家说,这部小说描绘的是主人公遭遇十倍于城市人的辛苦实现成功的故事,因为经历十倍于城市人成功的辛苦,所以动容。这样的描述,实在不是动容的描绘。多年以来,大家都习惯于给一些东西去下定义,以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下定义。下定义的目的不是要区分概念的界限,而是为了树立自己观点的强势。所以这本身,就不值得动容。优势、层阶的优越感都可以让我们丧失对于一部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毕竟,动容太过于浮云和形容。谁都没有那么优越,这部小说让人动容的是坚强,更是反思为什么要坚强。
身份意识在国内,似乎伴随皇权和权势一直承袭下来,在民间,则是对这种优越的膜拜和推崇。所以很容易推得农民工的经历似乎注定要从底层开始承受,然后经历漫长的隐忍,蝉蜕成蝶。可惜的是,农民工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似乎已经是一个管道和规则,于是,在不知情和梦想的鼓舞下,他们坚定的走上这样的路,以善良和纯朴,笃定和踏实,勇往直前。令我动容的是坚持,虽然卑微,但其实更加伟大,淳朴的愿望,才是生活该有的真谛。
三、感激与愧疚
更爱生活本身,是因为生活的馈赠。似乎当下的很多人的价值观里,流行着浮躁和物欲。谁都有权力去用欺骗来获得更多的当下利益。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世界的存在就是我们来宣告这裸的获取,没有道义的负疚,没有情感的责难,没有人性的负担。所以,农民工进入到这样的圈子里来,要遭遇的是在乡土淳朴氛围下不会存在和不能想象的残酷。似乎我们也可以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来作为一个合理的藉口。没有人可以跳出这个窠臼。
小说和现实有时总是一个意外。《中国式民工》的背景是作者的打工经历,而且他是一个初中毕业的作者,可能不会懂得渲染和编撰情节、故事去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有的只是来自于生活的经历,和眼见为实的现实。从作者的行文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书写时的情境,大量的白描,对话,鲜见的衬托故事意境的仅是几个成语和几个形容词。但是,周述恒是不具备夸耀的功力的,他的功力在岁月滑过的沧桑里,在岁月流水浸染的心弦之上。
与更多的作品人物相比,这部小说里,懂得感恩的人很多。身在外乡人抱成一团,是源于对新环境的认知恐惧,是源于要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护自己、并生存下去;但更要重要的是感恩。乡村文化是在民间久违相长的文化,更是一种情节。这样的文化纽带,是基于乡村人群的高度相关,也正是基于此,让这样的文化纽带更为坚固。这种感恩非源于利益关系,而是来自文化的本能。《中国式民工》这部小说完美的诠释了感恩——城市社会人群中最缺少的智慧。
《中国式民工》一书的意义并不止步于反应农民工生活之现状,困苦的生存境遇值得整个社会去关注,卑微的坚强并不值得咏扬,因为,如生活的美好一样,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强可以不卑微。他们,值得任何人去尊重。
(作者单位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