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米非司酮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治疗中的独立效果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米非司酮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治疗中的独立效果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治疗中的独立效果。方法:将100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β-hCG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74.00%(37/50),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92.00%(4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治疗中的独立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 血清β-hCG; 独立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039-02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CSP)指的是妊娠物种植于子宫切口瘢痕位置处,妊娠囊完全位于子宫腔之外的位置,而且其四周被纤维瘢痕组织及子宫肌层而包围,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提高,该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该病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早期终止妊娠的常见药物包括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1]。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了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CSP的效果,旨在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CSP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100例CSP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年龄21~43岁,平均(32.01±5.72)岁;孕次2~5次,平均(3.78±0.49)次;停经时间39~115 d,平均(76.02±7.19)d;产次2~3次,平均(2.32±0.28)次;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超声诊断方法及判定依据

对患者进行腹部与阴道彩超联合检查,相关的临床判定标准如下:(1)妊娠囊不存在于患者宫腔或宫颈管之中;(2)患者子宫附件区域之内未见包块出现;(3)对患者血流情况进行成像,高速度流动的环状血流围绕于孕囊滋养层一侧;(4)在患者剖宫产瘢痕与子宫前臂宫颈中存在包块或妊娠囊;(5)发现膀胱壁及包块之间、膀胱壁与妊娠囊之间的子宫肌层厚度偏小或出现明显缺陷。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给予50 mg/m2甲氨蝶呤片(MTX)进行治疗,第1、3、5、7天采用肌内注射,第2、4、6、8天采用肌内注射四氢叶酸。观察组给予50 mg米非司酮进行治疗,2次/d,连续口服3 d。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β-hCG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

1.5.1 治愈 符合如下三项标准者则可判定为治愈:(1)血β-hCG水平急剧下降为正常水平;(2)经B超检测,附件包块面积显著变小,且孕囊基本消失;(3)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

1.5.2 失败 符合如下两项中的一项则判定为治疗失败:(1)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及输卵管破碎而需要转入急诊手术室的患者;(2)血β-hCG未见明显下降,甚至有上升的趋势,腹痛明显加剧以及包块增大。

1.6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由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临床治愈例数及失败例数分别为37例及13例,临床治愈率为74.00%(37/50);观察组临床治愈例数及失败例数分别为46例及4例,临床治愈率为92.00%(46/50)。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27,P

2.2 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清β-hCG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及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 d

组别 血清β-hCG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 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

对照组(n=50) 26.34±1.58 82.03±8.85

观察组(n=50) 15.90±0.98 65.31±4.22

t值 6.293 4.107

P值 0.026 0.034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4例出现恶心及呕吐症状,1例出现腹部疼痛,1例出现肝功能损伤,1例出现白细胞水平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7/50);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3例出现恶心及呕吐等不良症状,1例出现肝功能损伤,2例出现白细胞水平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6/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372,P>0.05)。

3 讨论

目前,关于CSP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晰,很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与剖宫产术后子宫愈合不理想存在一定紧密的关联性。有学者认为,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部位子宫肌层以及子宫内膜愈合不佳是引起CSP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CSP主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临床特征:有停经史、阴道出血,少数患者出现腹痛症状以及血β-hCG水平显著升高,同其他类型的异位妊娠未见显著差别。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本组CSP患者也符合如上临床特征。该病的临床诊断手段主要为阴道彩超。有学者研究表明:对于具有剖宫产史的再次妊娠的患者,在子宫瘢痕处经超声检查发现有孕囊或者团状回声,应该对其给予高度重视与关注[3]。

临床治疗CSP的常见药物为氨甲喋呤片,临床使用过程中能够作为术后辅助用药,也可独立地加以使用。该药物属于一种抗代谢类药物,不仅会远期致畸,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可能致癌,存在潜在的危险性。所以,专家学者们都试图寻找其他药物代替MTX。本研究中的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对CSP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治疗中的独立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Liang F,He J.Methotrexate-based bilateral uterine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treatment of cesarean scar pregnancy[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10,89(12):1592-1594.

[2]王芝英.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87-88.

[3]李红梅.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用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3,5(16):2121-2122.

(收稿日期:2013-12-10) (编辑:陈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