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谢忱与希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看到《道德与文明》今年第一期刊登的创刊30周年征文启事,就决定要写点文字,纪念这位陪伴我在伦理学园地耕耘的良师益友进入而立之年!
在写此短文前,我特意将自己在《道德与文明》上发表过文章的刊物找出来,浏览一下竟很诧异,从1989年至今,我在这本杂志上共发表了25篇文章,其中有14篇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还有一些被摘要介绍。那一刻我对刊物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在徐州地区教育局(后地市合并)从事政治课教学研究工作,因在机关坐班实在不习惯,1984年坚决要求去了一所专科学校教书。在这所学校,伦理学是我教的第一门课。巧合的是,《道德与文明》的前身《伦理学与精神文明》虽创刊于1982年,但属于内部刊物,也是在1984年才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这本刊物自然成了我从事伦理学教学的重要参考。1989年五六月间,我写了一篇《略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文明》的文章,寄给《道德与文明》,几个月后,我收到了刊载此文的当年第六期期刊……
光阴茌苒,弹指之间22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了两鬓染霜的中年。这本刊物伴随着我年龄增长的同时,也使我的职衔不断上升:从助教而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
作为刊物的读者和作者,翻阅着这25本杂志,看着经几次改版、扩版,无论在内容、栏目设置,还是封面、版式设计上一年比一年更日臻完美的刊物,我为这位良师挚友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和刊物的几任主编和不少编辑都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和较紧密的学术联系。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见到了第一任主编温克勤先生。这位为创办刊物付出大量心血的学者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温文儒雅、宽厚慈祥的长者,后来的交往更证明温先生的学问人品都是我辈可学可鉴的。上世纪,初认识他不久,就参与他和徐少锦先生主编的《中国伦理文化宝库》和《伦理百科词典》的写作。第二任主编刘锡钧先生也是位仁厚的师长,为人谦和。在我看来,他是个会办刊物又会生活的学者,每次学术会议上我们见面,除了交流探讨一些学术问题外,就是聆听他健身方面的知识和教诲。第三任主编张博颖研究员小我几岁,我们以兄弟相称,,感情甚笃。我和他在学术上的联系更多,他邀请我参与他和徐惟诚先生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研究,同时也积极参与我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第四任主编杨义芹女士,爽直、开朗、健谈,假如知道她的生活,更会钦佩这位侠骨柔肠的坚强女性!
除了几位主编外,在编辑中我与孟兰芬女士最熟。孟编辑是一个十分随和的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为刊物成长付出了不少辛劳!或许是年龄相近,我们在一些学术会议上谋面总是很谈得来。现在编辑部的几位年轻编辑,虽交道不多,但给我的印象都是为人朴实,工作严谨,业务熟练,有时他们为校对一个参考文献标注能数次来电话或发邮件。我觉得刊物能办到今天这样的高水平,离不开这个编辑群体的优良工作作风和兢兢业业的办刊精神,没有他们“作嫁衣裳”,我们这些从事伦理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工作者将无法成为“美丽的新娘”!
提起与《道德与文明》几代编辑同仁二十多年的交往,不能不说到与杂志社专职主编一同担任主编的几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李奇老任主编时我没有见过她,第一次见面是在参加1999年6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道德与文明》百期座谈会上,八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谈吐甚健。后来先生还亲自签名将她老人家的《李奇集》送我。罗国杰先生,我是边教、边学他主编的伦理学教材而开始从事伦理学教学和研究的。有次与先生谈话,自称是他的私淑弟子,先生很是高兴。尽管没有缘分受业于罗老,但他对我这个后学却是十分关怀和提携的,我有两本书都是罗老给写的序(其中一本是与徐少锦教授合著的《中国家训史》)。对这位德高望重的伦理学界前辈,我一直是极为敬仰。
在会长主编中,我与陈瑛先生的联系算是最多。陈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们背后都叫他“弥勒佛”。每次学会会议上见面,都能从他那里获得教益。陈老师是个乐于提携后学的长者,无论是邀请他参加我们举办的学术会议,还是为我的国家课题作预鉴定,他都是有求必应。现任主编万俊人会长,是会长主编中最年轻的一位,学问做得好,对同仁也是关心帮助、热情有加。
我衷心感谢《道德与文明》所有主编、编辑在我的学术生涯中予以的帮助!向甘为他人做嫁衣的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为刊物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道德与文明》已经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30年来,刊物始终坚持关注学术前沿、反映热点难点、裨益学科建设、推动社会文明的办刊方针,并取得了骄人成绩,这是学界同仁有目共睹的。今天在纪念她30岁生日的时候,除了深深的感恩之情之外,作为伦理学工作者,我还想提点希望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道德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亟待加强,这些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固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更需要我们从事伦理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加强探讨,提出治策。因而,建议刊物引导广大作者加强现实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多发表一些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多介绍一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做法,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实用案例和对策建议,以便更好地发挥刊物在引导社会道德风尚、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刊物只有植根于道德实践的沃土,“生活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本世纪中叶,我们将完成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民族复兴依靠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更需要全民族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没有高素质的国民,不可能有令世人景仰的国家。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唯有培育高素质的儿童和青年,将来才有高品质的公民;有高素质的公民,才有高品质的社会与国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伦理学工作者和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同仁加倍努力。
另外,在我们的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今天,我们更面临着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在塑造国民素质、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的《道德与文明》应该具有更大的担当!为社会更文明、为人类更高尚,天降大任于斯也!
我祝愿《道德与文明》再上层楼,为中国和人类的道德进步与社会文明撒播更多的种子!我相信,明天的《道德与文明》将更加繁花似锦,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