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江流域蘑菇培养料的常用配方与堆制发酵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江流域蘑菇培养料的常用配方与堆制发酵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蘑菇是长江流域栽培历史悠久的食用菌之一,栽培者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将稻草、麦草、玉米秆、高粱秆、棉籽壳、棉纺屑、废棉、玉米芯、畜禽粪等农业废弃物大量应用于蘑菇栽培,取得了变废为宝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栽培人员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蘑菇培养料常用配方与堆制发酵技术介绍如下:

一、培养料准备

提前准备好用于栽培蘑菇的稻草、麦草、玉米秆、高粱秆、棉籽壳、棉纺屑、废棉、玉米芯等农作物废弃物,因其吸水性较差、腐熟速度较慢,使用前需要预湿,有的还需要压扁和粉碎。用于栽培蘑菇的牛粪、猪粪、羊粪、马粪、兔粪、鸡粪、鸭粪、鹅粪等畜禽粪要提前收集,一般要充分晒干后备用。用于栽培蘑菇的菜籽饼、棉籽饼、豆饼、花生饼、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生石灰粉等辅料也要按比例提前准备好。

二、培养料常用配方

配方一:稻草(或麦草、玉米秆、高粱秆)58.5%,干牛粪(或猪粪、羊粪、马粪、兔粪)32.4%,菜籽饼(或棉籽饼、豆饼、花生饼)4.5%,尿素0.4%,过磷酸钙1%,生石灰粉1.3%,石膏粉1.9%。

配方二:稻草(或麦草、玉米秆、高粱秆)58.5%,干牛粪(或猪粪、羊粪、马粪、兔粪)32.4%,干鸡粪(或鸭粪、鹅粪)6.5%,菜籽饼(或棉籽饼、豆饼、花生饼)4.5%,尿素0.4%,过磷酸钙1%,生石灰粉1.3%,石膏粉1.9%。

配方三:稻草(或麦草、玉米秆、高粱秆)68.9%,干鸡粪(或鸭粪、鹅粪)23%,菜籽饼(或棉籽饼、豆饼、花生饼)3.1%,过磷酸钙1.2%,生石灰粉1.5%,石膏粉2.3%。

配方四: 棉籽壳(或棉纺屑、废棉)64.6%,干牛粪(或猪粪、羊粪、马粪、兔粪) 32.3%,尿素0.6%,过磷酸钙0.6%,生石灰粉1.3%,石膏粉0.6%。

配方五: 玉米芯45.9%,干牛粪(或猪粪、羊粪、马粪、兔粪)45.9%,菜籽饼(或棉籽饼、豆饼、花生饼)4.6%,尿素0.9%,过磷酸钙0.9%,生石灰粉0.9%,石膏粉0.9%。

三、堆制发酵技术

1. 一次发酵技术

在室外一次性完成培养料的堆制发酵称为一次发酵。该技术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发酵操作容易;但室外堆制发酵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发酵时间较长,发酵质量相对较差,腐熟程度不易均匀,易受病虫害侵染。

①堆制发酵场地选择。

堆制发酵场地应选择靠近菇房、地势平坦高燥、水源方便、通风、向阳、不会被雨水浸淹的混凝土或石头地面。如果为泥土地面,则最好掺入石灰渣后再平整、夯实,建堆前l天用生石灰水浇泼地面消毒。严禁畜禽进入堆料发酵场所。

②培养料预湿处理。

a.畜禽粪预湿。在培养料正式建堆发酵前7~8天,先清除畜禽粪中的石块、瓦砾、木片等杂物,将干畜禽粪碾碎或粉碎,然后用清水或人粪尿对干畜禽粪预湿均匀,使其含水量达到50%左右,即手紧握畜禽粪指间有水渗出而不下滴为宜;再将预湿均匀的畜禽粪堆制成高1米的方形堆,使其预发酵。预发酵期间粪堆温度要控制在50~60℃,每间隔3天翻堆1次。通过预湿预堆预发酵,使畜禽粪的臭味减小,并初步培养一些有益微生物,消除大部分病虫。须注意的是培养料含水量不可过大,以免畜禽粪因厌气发酵而黏臭发黑;含水量也不可过小,以免产生过多高温放线菌,使畜禽粪因发酵热而消耗过多养分。预湿预堆预发酵期间若遇降雨,可用塑料薄膜覆盖避雨。

如果使用新鲜湿畜禽粪,在培养料正式建堆发酵前19~21天,将新鲜湿畜禽粪预堆预发酵;湿粪堆制发酵一般不需再加水;如果湿粪含水量过大,要适当晾晒,使其含水量降到50%左右。预堆预发酵期间每隔4天左右翻堆1次,以达干粪预堆预发酵的同样效果。

b.秸秆预湿。在培养料正式建堆发酵前2~3天,将稻草或麦草、玉米秆、高粱秆等农作物秸秆用清水浇湿,使其含水量达到用手紧握秸秆指间有水渗出而不下滴成线为宜。如果培养料配方中畜禽粪的比例较小,则可用清粪水浇泼秸秆堆进行预湿。预湿预堆预发酵期间若遇降雨,可用塑料薄膜覆盖避雨。

c.饼肥预湿。菜籽饼、棉籽饼、豆饼、花生饼等饼肥粉碎后,在培养料正式建堆发酵前9~10天,用500~600倍菊酯类农药搅拌,再用塑料薄膜覆盖2~3天,以熏蒸方式灭害虫,然后按干畜禽粪预湿预堆预发酵方法进行预湿预堆预发酵。

③建堆发酵。

培养料发酵堆以南北方向延长为宜,以利于接受光照。料堆一般宽2米、高1.5~2米,长度不限。堆料时,先均匀铺一层厚30厘米、宽2米的已预湿稻草或麦草、玉米秆、高粱秆等农作物秸秆,秸秆上再均匀铺一层厚2~4厘米已预湿的畜禽粪,如此一层秸秆、一层畜禽粪地逐层堆制加高,直到料堆高度达到1.5~2米,最后用畜禽粪封顶。堆制过程中,下面的两层只铺秸秆和畜禽粪,不加其他物质,从第三层以上要适当加水充分补湿,直到有水从料堆流出为宜;第四层至第六层中间要添加部分或全部饼肥、过磷酸钙、尿素、生石灰粉、石膏粉等辅料。建堆时,在料堆中下部每间隔1~1.5米M向插入一根长2米、打通竹节、中间留有2~3个通气孔的竹筒,以方便堆内通气,竹筒两端的管口先要堵塞,在建堆或翻堆2天后才能打开,发酵期间如遇大风天气,则要密封管口,以免料堆水分、热量过度散失;每层料堆外圈要修理整齐,建堆完成后要用畜禽粪将料堆四周做成墙状,并轻拍四周及顶部,最后给料堆覆盖草苫保温保湿。

建堆的第二天将温度计插入料堆,正常情况下料堆内50厘米处的温度应在3天内上升至70℃以上,否则应查明原因并及时补救。建堆发酵期间若遇降雨,可用塑料薄膜覆盖避雨。

④翻堆。

建堆后,料堆中间培养料发酵分解效果最好,料堆表层和底层培养料发酵效果不理想,所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要从前到后分别间隔7天、6天、5天、4天、3天进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翻堆,即在料堆内温度达到70℃以上并维持一段时间开始下降时进行翻堆,以使培养料发酵均衡,排除废气,加快腐熟进程。如果前四次翻堆发酵后,培养料已经腐熟,就不再进行第五次翻堆发酵;否则要进行第五次翻堆并发酵2~3天后,方可运进菇房铺料播种。除最后一次翻堆外,前几次翻堆都要补充水分,达到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有2~3滴水滴出为宜。

如果每次建堆后3天内温度上升不到70℃以上,就要立即翻堆查出原因,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如果翻堆后遭到雨淋,要在天晴后立即翻堆以散去多余水分,防止料堆发黏、发臭。

翻堆操作时,先将外层培养料刮下来洒少量水后放置一边,重新建堆时再混入料堆中间;中间的培养料与底层的培养料要交换位置;翻堆拌料时,还要加入剩余应加入的辅料。翻堆时,要注意将培养料一叉一叉地抖松散,拌匀后再重新建堆;如发现有严重变质发臭的培养料要坚决剔除;如有病虫侵染,可用相对应的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菊酯类农药喷洒防治。

翻堆时常见料堆中间有一些白色丝状霉层或者粉末状灰白色斑块,这是放线菌活动旺盛、料堆温度较高、含水偏低的正常“白化”现象。如果料堆内“白化”现象比例过大,且“白化”部位非常松散易碎,则说明培养料严重缺水、大量养分已被消耗,此时应补水加湿后再重新建堆。如果料堆内无“白化”现象,培养料呈现蓝黑色或青褐色,培养料发黏、有酸臭味,料面散发出的水蒸气较少,则说明料堆偏湿、温度太低;应及时散堆晾晒,补充优质培养料,增加生石灰粉和石膏粉用量0.3%~0.5%,再建堆时不要过于压实,适当增设竹筒通风道。

⑤一次发酵质量判定。

蘑菇培养料的发酵腐熟度以6~7成为好,此时要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趁热运进菇房铺好、播种。发酵成功的培养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定:

a.有浓郁料香味,闻不到氨味和粪臭味。

b.质地松软、手感好、不黏滑,用手紧捏培养料,不会有水滴出,但在手掌有水印。

c.培养料中秸秆的原型还在,但纤维的强度很小,轻轻一拉就断。

d.料堆体积已缩小至初建堆时的60%左右,无害虫和病菌,有“白化”现象,色泽已由金黄色或青黄色转变为棕褐色。

e.通过检测培养料,pH值为7.2~7.5,含水量为60%~65%,碳氮比为17~18∶l。

2. 二次发酵技术

二次发酵培养料的腐熟标准虽与一次发酵的标准相同,但堆制发酵分为室外前发酵和室内后发酵两个阶段。其优点是节约发酵时间、节约堆制用工、腐熟均匀、质地松软、无氨味、通气性好、出菇早、菇体质量好。

①室外前l酵。

其预湿、建堆、翻堆等程序与一次发酵技术相同,但翻堆仅3次,第一、第二、第三次翻堆间隔时间分别为5天、4天、3天。第三次翻堆2天后,当料堆温度上升至70℃时,趁热拆堆运进菇房进行室内后发酵。

②室内后发酵。

a.巴氏消毒。培养料室外前发酵第三次翻堆后的第二天,当堆温上升至70℃时,趁热拆堆快速运进菇房集中平铺或条垄式堆放在床架中间几层,堆放厚度40~50厘米。提前关闭门窗,依靠微生物的活动使培养料升温,经过5~6个小时后开始人工蒸汽加温,使培养料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上升至57~63℃,并保持20~24小时,以杀死培养料内的有害病虫;但温度不宜超过65℃,否则会抑制或杀死一些有益微生物。然后将菇房的门窗、墙角、屋顶的所有缝隙用塑料薄膜密封,用蒸汽加温进行室内后发酵。同时,在发生蒸汽的汽油桶中的沸水内,按菇房内空体积每立方米加入甲醛5 毫升、菊酯类农药2 毫升,使菇房消毒、杀虫更彻底。当培养料的温度上升至60℃时保持20~24小时,使培养料进一步发酵分解,进一步杀死有害微生物和害虫,达到巴氏消毒的效果。

b.营养转化。培养料巴氏消毒后,揭去塑料薄膜适当通风,使料堆温度降至48~52℃并保持5~7天,继续进行室内后发酵,使放线菌、腐质菌、链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通风条件下生长繁殖,使游离氨、硫化氢等气体挥发或者被微生物吸收利用,使培养料得到进一步分解和转化。这一阶段要保证温度在48~52℃,每天通风2~3次,每次10~20分钟。室内后发酵完毕逐步打开门窗,将培养料铺好,当料温降至25~26℃时即可播种。

室内后发酵期间菇房内的加温方法一般用汽油桶加温法,即在菇房外砌好炉灶,将废旧汽油桶一侧改装成加水和出气装置,3个汽油桶为1组,上面一个汽油桶的作用是及时补充水分,下面两个汽油桶的作用是加热后产生热蒸汽,热蒸汽通过橡胶管进入菇房,使菇房温度上升。一个室内面积200~250米2的菇房,需用1组汽油桶加温。

③二次发酵注意事项。

室内后发酵所用菇房面积大小以200~250米2为宜,且密封程度要好,以确保对室温和料温的控制;室外前发酵最后一次翻堆时,应将培养料的含水量调节至60%~65%,运进菇房后不应再调节含水量;培养料运进菇房进行后发酵时,应堆放在中部床架上,因为顶层有滴下的冷凝水,最下层温度最低;室内后发酵加温时,不可让热源紧靠培养料,以免部分培养料过热、过湿;不要让煤烟、煤气等进入菇房。

(作者联系地址:戴桂荣 湖北省黄石市磁湖东路2号市农业局 邮编:435002;胡 兴 黄石市种子管理局 邮编:435002;余成思 冯 昭 黄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邮编:4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