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人才观与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人才观与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以 “人人都可以成才”理念,提出了农学专业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途径。

关键词:科学人才观;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国家拥有人才,就掌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科学人才观是如何育才、聚才、用才所必须坚持的,科学人才观的内涵为育人、识人、用人提供了理论基石,也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本质和客观规律。通过对科学人才观理论研究可以认识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用科学人才学理论指导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对提高我国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能动性,是其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的活动促使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自主性,人才资源自主性的发挥,减少了物质障碍和外部因素制约,大大减弱了物质资料对价值创造的中介作用。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潜能开发的无限性,地球的物质资源是日见其少的,人类智力资源开发是无可限的。人才资源还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没有的社会性,人具有社会性,人才资源开发可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向前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可见,人才资源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而基层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却很少,这就是人才需求的潜力所在。但近些年来,农学专业毕业生有怕吃苦等各种原因,不愿到基层工作,这些原因造成目前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的现状。高校农学专业的招生也因此受到影响,大部分考生由高考成绩所限而不得不报考农学院。然而,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力往往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农学专业逐渐成为“冷门”专业,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要改变以上现状,必须改变我国农学人才现状,提升农学人才资源。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则在于高素质的农学人才。因此,要充分认识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能因农业行业各种不乐观现状而轻视和放弃农学专业人才培养。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识人才、育人才和用人才的科学观念。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因此,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高校农学专业的培养工作中,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农学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现代管理等新兴学科专业较为薄弱,师生对该专业学生成长的信心可能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高校师生应认识到,人才是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与行业无关。“人人都可以成才”有助于科学地理解人才评价标准,也体现了人才的平等性。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农学专业的培养工作中,要克服对人才认识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才的概念,激发学生个人的成才愿望。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社会需要的农学专业人才

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人为本”,要认识到“以人的人性本质为本,人人皆有才性;以人的发展为本,人人皆可成才;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本,人尽其才”,并积极探索农学专业“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探索和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应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以教师为本,开发好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教育工作要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个性差异指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各方面的差异。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点,如音乐才能、文学才能;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如智力高低。由于个性差异才形成个体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学生的行为很多时候取决于其个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校针对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要了解学生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对每位独特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措施。因此,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教学要求适合学生个性特征,设计和实施教学应有一定的弹性。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能力,以之作为教学起点,采用适当方法,提出适当要求,使学生有兴趣并得到相应发展,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学校还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使其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学生个人优缺点和学习动机不相同,社会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也多样化。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更要因人而异。对于今后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将其实践工作安排在导师实验室或科研所。如广西大学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科研活动,组织热爱科研的学生到地市农科所基地实习,实习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申请,各类课题组研究工作实施,科研成果形式与报奖,成果应用推广等环节内容。经过这一阶段实习,可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对于今后愿意从事企业管理的学生,则应推荐他们到农业推广站、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企业实习,结合专业从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实践工作。对于今后愿意到基层做村官和技术员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对于热爱自主创业的学生,学校应为其开设创业理论课程,为其提供与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接触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以学生为本,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构建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学生个人优缺点和学习动机不同,社会农业专业人才需求也呈多样化。由此,高校要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改革农学专业培养目标。为满足学生个人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农学专业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须拓宽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基础,建立适应多样性目标且有柔性结构的专业培养计划。如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在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增加选修课,特别是要增开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如信息化农业、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精确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与贸易等),从而建立构建农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3)以学生为本,优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高校农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主要途径。优化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的环节。①加强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增强硬件设施。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须增加实验教学经费,完善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满足学生独立操作设备的时间,以增强动手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教学率和教学质量。②优化、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加快改造传统农学专业的步伐,按照有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学科交叉融合和快速发展的原则,及时调整农学专业实验课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新增和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农业信息技术实验、田间农事操作与实验技术实验、农业科学研究方法等实验课程教学,以强化本科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主要在田间作物的农学实验教学必须根据植物生长季节进行,创造适宜实验条件和环境。实验课程安排必须改变过去主要集中在一个阶段现象,要随生物生长季节按时调整。③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学校应利用社会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资源,多渠道筹划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

四、以教师为本,开发好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农学人才培养需要“生力军”来支撑。高水平的“生力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农学专业教师队伍状况虽得到明显改善,但与高校发展的现实需求还有差距,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还有差距,需要提高。教育工作要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无论是从高校的发展现状看,还是从农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看,以教师为本,开发好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不仅是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而且是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1)以教学为本,在制度上保障教师教学的自由。大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需要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只有自于教师本身的需要改革,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以达预期效果。教师支持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保障教师教学的自,只有正视教师的教学自,从管理制度上保障教师教学自,才能引导老师安心教学,乐于教学。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自重在专业自。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指教师个人或教师团体,在其专业规范下,依其专业技能,对其专业任务或工作,可享有专业判断。①教师能够按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②教师能根据教学大纲不同的教育对象特征自主确定教学进度和内容;③教师能因不同的教学对象自主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④教师有自主开展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验和研究的权利;⑤教师可根据有关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⑥教师学术事务方面依法享有较高的自,心无旁鹜地从事研究,做到专业自主,以尽心尽责地为学生服务。

(2)以教师为本,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造机会。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高校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我国科研成果高产出和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地方。高校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是知识的化身,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更新知识、创新知识起带头作用。高等学校的老师肩负创新知识的社会和历史使命,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教师本身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不辱使命。高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造机会。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一步健全高校教师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机构。教师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应长抓不懈。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在培训经费上要予以保障。培训管理机制要完善也要创新,以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导向,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培训环境,激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教师培训应该从体现人本化、个性化出发,尽可能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此外,还要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孙树桐,魏瑶.科学人才观与高校人才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

学报,2008(4).

[2]罗兴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

科学,2009(1).

(广西南宁广西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