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乡统筹发展视野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乡统筹发展视野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现阶段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发展水平相差较大,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造成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目前,教育资源失衡已逐渐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障碍,也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负面因素。

一、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具体表现

1.农村教育设施相对落后

任何社会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更需要良好的设施和环境。然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城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农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需求。首先,部分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室和教学设备得不到保证。教室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学设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障。教师仅凭借课本、粉笔和黑板向学生传授知识,简陋的教室和落后的教学设备无疑导致农村学生的智力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升。其次,消防设备的缺失使得农村学校存在多处安全隐患。近年来学校安全事件多有发生,踩踏、坠楼和火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必要的消防设备是导致学校安全事件恶化的首要因素。与农村学校相对应,城市中部分“贵族”学校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和浪费建设,造成了城乡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分化与不平衡。除此以外,由于体育器材和娱乐设施的缺乏,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是枯燥无味,不利于农村学生身心智力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2.农村师资力量普遍匮乏

目前,城乡师资力量配置严重不平衡,农村及偏远地区师资严重短缺,一方面,农村教师数量少,骨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优秀教师,有的通过各种渠道调入城市学校任教,有的被私立学校高薪聘用,造成农村合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骨干教师流失,临时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主力军,而他们缺乏正规的培训,教学方法和理念陈旧,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与此相比,城市中的教师不仅具有高等学历背景,整体素质较高,而且有机会参加各种交流研讨、观摩培训等学习活动,专业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城乡教师资源的这种“马太效应”是造成城乡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村学生受教育成本不断上涨

我国2006年已经颁布并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但是教育投资仍然给许多收入微薄的农村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一方面,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由学生自身承担教育成本,所交费用作为教育成本补偿。高中阶段的教育依然是基础教育,虽然学费的数额经过教育部门审核,但是对于低收入的农村家庭已经构成了一定经济压力,有些学生不得不中途辍学。另一方面,由教育衍生的其他费用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农村教育设施简陋,农村学生家长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宁愿在城市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房屋租金、伙食费、水电费以及其他日常开销,这些消费项目已经使低收入的农村家庭捉襟见肘,“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的说法不无道理。

二、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原因分析

1.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对于农村教育而言,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发展导致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存在许多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首先,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政府对教育投入差距比较大。政府对于农村的财政投入多用于解决历史欠账,比如改革农村医疗体系,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摊到投入大、见效慢的教育模块的资金少之又少。其次,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使农村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虽然政府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助等惠农政策不断落实,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相比而言,政府在城市发展与建设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社会资源。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设计上,形成了强烈的“城市偏向”价值取向,城乡教育在目标、地位和体制保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待遇上执行着不同的标准。

2.地方政府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指导。但由于缺少正确的目标导向和应变机制,城乡规划方案不能适应复杂的城乡社会,致使教育经费投入量少且利用率低。一方面,政府规划多以短期利益为目标,忽视教育本身的功能。另一方面,政府缺乏灵活的应变机制。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然而教育投入并未随着GDP的增长而上升。因此由建设部门、教育部门和工商部门联合考察商讨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量,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才能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高效与公平。

3.农村居民与教师心理认知与行为动机的影响

农村居民和教师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的两个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动机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有重要影响。首先,农村居民作为教育资源的受益者,其心理取向和行动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设置。部分农村学生盲目转校的思想行为使农村学校生源骤降,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优秀学生不断转往城镇学校,而农村学校只剩下所谓的“学困生”,形成了生源流动的恶性循环。学生生源的减少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这对于乡村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也是极大的阻碍。其次,部分教师的基层服务意识淡薄。农村远离城市,经济、交通、医疗等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得不到良好的待遇和晋升机会。农村学校教师流失,城市学校优秀师资又形成恶性竞争,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对策思考

农村教育是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事关城乡长远发展的全局。只有平衡教育资源分配,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才能实现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平等教育,最终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1.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规划资金运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匮乏是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和高强度的教育投入是根本措施,合理规划资金运作是重要保障。首先,发展区域经济,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为辅。对于人口集中、交通便捷的区域,农村学校可以选择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将附近的学生聚集到同一个地方办学,节约办学成本,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提高农村教学水平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充裕,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共享教育资源无疑是另一条平衡两者的有效途径。首先,教育基础设施共享。促进学校间的互助与合作,建立“对口帮扶、联动发展”的互信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协调校际关系,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如运动场、会堂、多媒体设备等。在交通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开放城市优势学校的空闲设备设施与农村弱势学校共享,支持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予以资金的支持和条件设备的支持。其次,师资力量共享。建立优秀教师的城乡共享模式,实现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单一格局。加强城乡学校间的教育交流和联合办学,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对外开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城乡学校互通与共享机制,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3.建立多元办学模式,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对城乡教育“一刀切”的工作办法,而是要依据城乡社会的自身情况和现实条件,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面对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应该建立多元办学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建立多元办学模式,必须在以义务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上,大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

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金太军,张劲松.乡村改革与发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 屠火明,屈陆.城乡统筹视野中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理论与改革,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