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鹏:中国最年轻的美术馆掌门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25艺术大火”事件刚刚平息,8月12日,艺术圈又出现了一个重磅新闻,原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贞离任,原今日美术馆副馆长高鹏接任。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美术馆“掌门人”,80后的高鹏,最初出于对于艺术的热爱选择了到央美上学,并一直在美院读完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其间,他先后在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和韩国弘益大学交流学习,任职奥运会活动部景观副经理,2010年赴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任博士访问学者。他从2011年4月任今日美术馆副馆长后,先后负责行政、展览及学术馆藏等部门,担任百余场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与执行。
方力钧出任国家画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8月14日,中国国家画院突然宣布将任命艺术家方力钧为国家画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聘任仪式于当日下午举行。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艺术圈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媒体纷纷以“招安”来描述这场突如其来的人事任命。
方力钧曾以“野狗”自比,作为后89一代艺术家的重要代表,方力钧一直以他玩世现实主义的“光头泼皮”形象游离在体制之外,也经历过被体制打压、驱逐的过程。面对当下“招安”的质疑声,方力钧认为即使被任命为国家画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他的创作依然是独立的,对艺术家来说,质疑反而是个重要的鼓励。同时方力钧透露担任主任一职并没有任何薪酬。
早在2009年,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时,方力钧就在第一批受聘艺术家的名单中,可见方力钧其实早就被“招安”了,这次只不过又多了一个体制内的头衔而已。然而,自从以方力钧为代表的一批当代艺术家获得资本认可之后,已经进而获得了官方的默许和承认。因此方力钧被“招安”也能理解为官方对部分后89艺术家承认的再次确认,并希望进一步将当代艺术纳入到体制和官方话语之内。
对于此次任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表示,针对目前体制内外艺术的差异,任命方力钧为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就是为了研究当代艺术在体制内的定位,顺应中国美术在当代的转型与发展,满足国家画院对中国美术全覆盖的要求。(陈坤)
乔伊斯:再造“卡通”
美国艺术家乔伊斯(Joyce Pensato),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她成长于Bushwick地区,现生活并工作于东威廉斯堡,曾经获得过2012老罗伯特·德尼罗奖(The Robert De Niro, Sr. Prize)。她的作品曾在柏林Capitain Petzel画廊、纽约Fredrich Petzel画廊、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以及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展出。
乔伊斯的作品多有卡通形象的出现,她则通过或新或旧的媒介,表达她对美国卡通文化的恶意的改变,在唤起人们对儿时玩具形象的集体记忆的同时,又将其固有形象无情的加以颠覆或摧毁。这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停留在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而是唤起了一种更加天真纯粹的情感(最突出的创作于1928年的Mickey Mouse,创作于1934年的Donald Duck),并将这种环境的倾向融入到当代的矛盾、焦虑以及欲望之中,包括个人方面和国家方面的。乔伊斯的绘画笔触充满力量而又不加修饰,她的画作初看上去十分随意,甚至像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匆忙完成的一样。再对其进行细致地观察时,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复杂的笔触,这也是作品的一个关键要素。墨水浓度的渐变、飞溅以及以各种奇怪的角度喷射而出的线条使得画面立即变得完整而又充满未知和不稳定感。
6月1日,圣莫尼卡艺术博物馆(Santa Monica Museum of Art)将举办乔伊斯(Joyce Pensato)的个展,乔伊斯1900年至今的作品将得到集中地展示。(王宏州)
纸上的马修·巴尼
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先锋艺术家马修 · 巴尼(Matthew Barney)是当下炙手可热的鬼才人物,马修作为新一代艺术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走红。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当属影像实验和多媒体表演,另外这位幻想和捏造大师也擅长驾驭不同形式来赋予不同的解读与体验,包括混合装置、行为艺术以及风格独特的录像作品。
正在摩根图书馆 & 博物馆展出的“马修 · 巴尼 纸上作品展”给人们提供了一番了解艺术家的独特视角。虽然摄影、杂志、图表等为艺术家收集的创作素材,却依然可以与他的行为作品产生关联。这些隐匿背后的枝干或者说建筑内部的钢架是马思维创作的骨架,支撑其广泛而充满幻想的作品,亦可以通过他们窥视艺术家独特的思维脉络。展览以时间序列布置,标记艺术家从学生时代起逐渐思索成熟的里程,便于观者跟随其成长追溯马修完整的创作生涯和艺术成长路线。其中的许多草稿更是与他的行为表演有直接的关联,其中的关联是内在的而非表面和形式上的,它们揭示的观点态度与艺术家作品建立起直接映射和强烈的一致性。这种对话系彼此独立的领域却又指向明显,作为创作基础的纸上作品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背景意义上的参照系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独立存在的非艺术作品,暗示了作品背后艺术家的思维创作足迹,为全面剖析艺术家提供了多维度的可能性。(丁一)
再见,李青萍
她的名字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并不显眼,但绝不可忽略,因为她的人生就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部分。她,李青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先驱;她,李青萍,一个饱经战乱、流离、颠沛的女艺术家。自幼习画,年少留洋,启蒙受教于大师,初显才华于乱世,她穷其一生呵护艺术生命,诉尽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于其生前,是她在苦苦挣扎而又一再错过的时代;于其身后,则是她未曾追赶却不期而至的认可。时代欠她的,今天一一还报。宛如一朵冰山雪莲,独守寒寂而不失其信仰追求,终相期绽放。这是她的幸,我们的幸,更是今天这个时代的幸。而归根结底,是她的人生境界让她和她的作品没有止步囚禁于局促的时代牢笼而跨越挣脱个人人生曲折在未来舒适的土壤上重获新生。如她的信仰—艺术家的生活有多深、多宽,艺术就有多深。如今见其作品,但见善爱不及泪痕,一反李青萍数十载与世隔绝、艰苦抗争的际遇。现实的哭诉和伤痕是疼痛的,而对于她,一个女性而言,走出伤害的圈子重返理性思考和对艺术的执着比忍受伤害更为难得。也正是她孱弱身体背后无比宽广的人生境界成就了其艺术的境界—就像她的泼彩画,自由宁静呈现眼前时,抛除杂念留住心神,秉持独立顽强意志,无声息播撒爱的种子,不急不徐苍茫如凝固的时间—她的艺术中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尽管其表现形式来自西方。这态度是她的艺术坚守,亦是其人生注脚—不争即争,放而未忘。再见,李青萍。既当告别,又作重见。(丁一)
吴震寰:虔诚的国画传承者
吴震寰是一位1968年生于广东,活跃在宋庄的老将。他曾任湛江市青年美协主席。在宋庄先后担任《当代主义》《前哨艺术》杂志主编,后来在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做执行馆长,离任后去了同在宋庄的北京当代艺术馆做执行馆长,直至现在。吴震寰依托中国精神里面“大象无形”,或是佛家里“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相;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类感觉。创作了具有东方精神的展示和落款方式—迷蒙的文人画。
8月8日,“如是—吴震寰个展”在圣之空间拉开帷幕。作为馆长,他一直在为别人策划展览,这次终于迎来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个展,但他并没有选择在自己的阵地上搞。展览现场一层展厅的作品是吴震寰特为此次展览准备的巨幅作品,六米高的展厅棚顶悬挂下来的他招牌的作品样式—白底上用大笔勾勒出的自由的墨色圆圈,绘画所用的虽是丙烯,但却颇有水墨的风韵。展厅内伴有的带有禅意的音乐与作品意蕴更是相得益彰。楼上展出的是他多年来创作的黑白系列抽象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仅仅是他几百幅作品的简略缩影。画面中的兰花、石头、竹子打破了传统的图示,仅仅用几个典型的“圆圈”便构成整幅画面的核心。作为一位虔诚的国画传承者,吴震寰也更希望浓浓的禅意能够在寥寥数笔的笔墨韵味中融汇进自己的作品里。(张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