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宋少卫: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宋少卫: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宋少卫简介】

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国内学习治疗创始人之一,中华学道运动首倡者。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后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生,拥有十余年中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经验。推出了有效解决学习马虎、认知损耗、信息加工模式问题等很多心理教程,并在应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2003年首次提出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从道育开始的思想,并先后组织举办了八届学道训练营,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欢迎和高度评价。出版有《打破学习的常规》《高考八诫》《高三心理健康教材》《祖母教育》等多部著作。

宋少卫先生是一位关注现实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者。作为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他长期研究中学生学习障碍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挖掘学习障碍的成因,强调家庭环境和父母影响的重要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厌学的三大成因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中学生厌学现象很普遍,令家长们非常头疼。您认为学生厌学与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必然联系吗?

宋少卫(以下简称宋):坦率地讲,当前中学生厌学是很严重的。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中学生,厌学的在60%以上。学生厌学与应试教育体制肯定有关系,但我认为,根本原因不在学校教育,而在家庭教育。

记:此话怎讲?

宋:一般来讲,学生厌学不外乎三大成因,我认为每个成因都与家庭教育和父母影响有重大关系。下面我来一一分析。

厌学的第一大成因是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的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困惑:我为什么要学习?最初,他们都用这个问题问过父母,而父母是怎么回答的呢?

记: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大多数父母会这样回答。

宋:是的,这是几十年来的“标准答案”,95%的父母是这样回答孩子的。这样的成长目标和学习动力是非常世俗的,也是无效的,因为它早就过时了。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告诉我,他的父母说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上大学,有个好文凭,然后才能有一个高薪工作、一个幸福家庭,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他接着问父母,然后呢?父母想了想说,然后你要培养你的孩子,让他好好学习,像你一样成功,如此子子孙孙,周而复始。这个学生对我说,他知道父母是骗他的,他知道不学习同样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因为他父母有一套房,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也各有一套房,而他是唯一继承人,将来他只要自己住一套,把另两套租出去,就能衣食无忧了。

记: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回答孩子呢?

宋:没有标准答案,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回答。比如孩子喜欢自然风光,喜欢欣赏白云蓝天,那么父母就可以告诉他,学习是为了让天空更蓝。

记:这样的回答当然很美,但是学生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名次不靠前,孩子的幸福感就会降低。

宋:这个问题我正要谈到。厌学的第二大成因是学习能力不足。许多父母片面地强调孩子不会做题、不会背课文是学习态度问题,其实有可能是学习能力不足。我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在一个正常的班里,学习能力不足的孩子大致占20%左右。

记:学习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很多方面,比如阅读障碍、审题不清、理解偏差等,考试很容易失分。

记:是的,这现象非常普遍,可是成因是什么呢?

宋:有的孩子从小到大与成人的交流模式导致他在阅读、在理解他人表达的意思上有欠缺,还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种种原因造成语言发展障碍。我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从同一个班里挑出30个学业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两组来考试。A组学生在一个大教室里考试;B组学生每人一个小教室,要求他们做题前必须大声把题读两遍。考试结果,B组总分超过A组总分12%。这是非常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能力没有过关导致的。小学生的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有题不会做,你不用告诉他答案,只要把这道题慢慢读一遍,孩子突然就会做了。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习惯。研究发现,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他基础学习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记:具体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呢?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爱阅读,买了书就扔在那儿,上网玩游戏觉得特开心。

宋:父母的表率作用非常关键。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谈的,厌学的第三大成因是家庭环境不良。一些父母在家看电视、打麻将,却让孩子专心学习,孩子会甘心吗?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导致孩子厌学。我常提醒家长,孩子在家的时候,你要抱一本书看,装模作样也要看,因为孩子不爱听你的说教,但他会模仿你的言行。

记:现在双职工家庭居多,没有给孩子做榜样的机会,怎么办?

宋:那起码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适合学习的房间。

记:给孩子布置学习用的房间有哪些讲究?

宋:第一要整洁,第二要简单。有的父母布置孩子的房间特别用心,墙壁和家具的样式、颜色和图案很花哨,书桌上的小摆设也非常精致、可爱,其实这对孩子学习很不利。孩子在这种视觉影响特别复杂的环境中学习很容易跑神儿,难以集中注意力。

心理暗示很重要

记:如果孩子偏科,会严重影响总成绩。您认为学生偏科有家庭影响的原因吗?

宋:我有一个学生,只喜欢历史一科,对其他科目没兴趣,成绩很差。跟他的妈妈接触,我很快找到了原因:她特别善于暗示孩子好好学历史。她经常当着孩子面儿跟别人说:“我家孩子特别奇怪,别的不爱学,就爱学历史。”她并不知道,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进行强烈的心理暗示,孩子会觉得他学历史受到了褒奖,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父母鼓励孩子学历史是好的,但如果同时把孩子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屏蔽掉就大错特错了。

记:有的学生语文不行,数学讨厌,英语更是糟糕,觉得自己很无能,于是自信心受挫,心灰意冷,甚至出现心悸、心慌等生理症状,父母该怎么办呢?

宋:这是一种心理疲劳,也是比较严重的厌学。父母想有效地帮助孩子,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也就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我曾用20分钟时间教一个学生写诗,很快让他改变了对语文的厌恶。

记:这么神奇吗?20分钟怎么可以做到?

宋:其实很简单。我出了一个题目,《春天》。我让学生想象四幅画:第一幅画他想到了小草从地里冒出来,青青的,绿绿的,很容易就凑出一句来,“春来草青青”;第二幅画是天上下着细雨,打在石头的台阶上,湿湿的,于是第二句有了,“小雨润石阶”……四句话很容易就写出来了。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诗,那名学生很兴奋,说写诗这么好玩,以后天天写!

记:这方法不错,汉语很重形象感,脑子里有了形象就抓住了语言的关键。其他学科呢?父母们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宋:孩子的个性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当然不能用一个方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认为父母们在学技巧之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是否欣赏孩子?是否全面评价孩子?对孩子的未来有何期待?这些问题想明白了,父母看孩子的眼神就不一样了,烦恼和焦虑就会减少。这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对孩子很有效,却是父母们的弱项。

记:打孩子是最糟糕的态度吧?

宋:打孩子、强迫孩子学习、责备孩子成绩不好,都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对记忆的抑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父母的家庭暴力(包括语言暴力)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进步,反而会促使孩子厌学。父母端正了态度,接下来要学会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说白了就是正确地夸孩子。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地夸他、奖励他,但要掌握方法,不能夸得太空洞。比如,想让孩子写字端正,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可以走过去看一看,说:“这字写得有点意思。”虽然夸得模棱两可,但是孩子很容易朝好的方面想。这样夸下来,一个学期就能纠正孩子写字潦草的毛病。

考试技巧要掌握

记:您认为用考试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科学吗?

宋:当然不全面,但无论中考还是高考,用考试来争取升学机会的格局十年之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我认为,应试能力实际上是素质的一部分,学生必须学会考试。

记:应试有哪些技巧?

宋:有一名学习很拔尖儿的学生,平时测验成绩总在班里排前三名,但只要一到大考就完蛋,成绩差得让人不敢相信。这类孩子有一个通病:马虎,非常的马虎。造成马虎的原因千奇百怪,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是审题出错。许多中学老师告诉我,考试时把题完全看懂其实不容易。

记:这方面,您有什么具体的技巧吗?

宋: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A组是成绩好的学生,B组是成绩稍差的学生,两组同时做同一道数学题,做对人数A组以10∶2领先B组。第二次测试,试题难度加大,A组考试形式不变,B组使用专用的答题纸。答题纸是一张白纸,上面画了三个大方块,要求学生在第一个方块里把所有的已知条件列清楚,在第二个大方块里把原理按照规则写出来,在第三个方块里把未知数列清楚,然后再解题。结果,做对人数A组仅以9∶7领先B组。

记:差别如此之大,真没想到。

宋:不夸张地说,仅仅学会审题,就能在考试中提高至少20%的分数。

“生而不有”是真谛

记:有些家长对亲子沟通很烦恼,因为孩子根本不屑于跟家长说话。您有什么高招?

宋:孩子只会为三种人改变:欣赏他的人、了解他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家长起码要了解孩子,与孩子有共同语言,否则沟通什么呢?只要了解了孩子,就打开了沟通之门。这点十分灵验。举个例子,有一个初中生特别厌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在家跟父母作对。家长找到我问计。我了解了孩子的爱好,建议他们买一套《火影》光盘,每天晚上等孩子做完作业了,两口子用电视放来看。

记:家长学到了什么?

宋:不用学,此乃“诱敌之计”。孩子一听客厅里有《火影》的声音,马上就凑过来了,话匣子也打开了,两代人的沟通就这么轻松愉快地开始了。后来这个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变得特别融洽。父母在跟孩子一起看《火影》的过程当中适时地跟孩子讨论一些问题,他们惊喜地发现孩子愿意听他们的话了,不再跟他们作对了。为什么会如此神奇呢?原因是亲子关系在孩子看来不一样了,父母由“敌人”变成了“自己人”。

记:现在家庭教育的理念很多,各执一词,有的还相互矛盾,许多家长很迷茫,您认为家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宋:中国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普遍有焦虑情绪,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尤其是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比较,对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理念一知半解,而不是沉下心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认真研究家庭教育理论,所以很迷茫。追根溯源,是父母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的,而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来自于成人世界,并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记:对,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需要玩耍,需要安全感,需要团队合作精神,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宋:至于家庭教育的真谛,我想您指的是指导思想。《道德经》里有很多教育的真谛,家长不妨多读多领会。

记:请试举一例。

宋:比如,《道德经》中有一条家庭教育准则,叫“生而不有”。意思是说,父母生下了孩子,但不要试图拥有他。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其实是真知灼见。如果父母认为既然生下了孩子就应该拥有他,替他决定一切,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将来一定不幸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记: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最后,您对本刊读者有什么忠告吗?

宋:忠告很多,一言难尽,浓缩成一句话就是: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未来当成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