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生所需 巧裁资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生所需 巧裁资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提出:“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从中可以得知,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今是信息时代,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的资源异常丰富。面对大量的素材,如何甄选和裁剪那是一件非常费脑力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同样的素材如果用对地方,那就是亮点,而如果用错了地方,则会成为败笔。现实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用错”的现象,因此,“只选择对的”,我们要有相应的策略。

现象一:固守文本,远离生本

六年级上册《 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上这个主题时,仍然选用教材中“故事屋”里掏粪工人时传祥的事例进行讨论、学习。

师:建国初期,有这样一位工人,他的名字被铭刻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他就是掏粪工人时传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师生一同观看纪录片。

师:看了刚才的纪录片,你有什么感想?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但部分学生始终觉得不能理解他的选择,还有几名学生一直在偷偷发笑。所选事例没有取得预设的效果,学生也无法感同身受,理解浮于表面。

思考: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社会思潮,都是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中。因此,对教材中的一些素材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替换,但是在替换的同时,我们首先要思考原素材用在这里它的目的是什么?素材本身的特质是什么?毕竟教材编排时进行了多方论证,是由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这些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可以替换它的内容,而不背离教学目标。

替换的教学素材要把握时事,力求新鲜。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总是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热情。新鲜事、焦点事是近期大家热议的,作为学生他虽然不能全面地了解,但是耳濡目染,他对这些事件也会有比较大的关注度。如果本课所要探讨的内容就在这些热点现象中,那么运用这些素材就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稍加指引,学生就能很快唤起他的体验,更容易引导他们的深层感悟。

策略:把握动态,力求个性

当前的新闻、焦点是极具新鲜性的,根据所上的这节课的时间段来选择最近的新闻素材,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教学这课时笔者就选择了我们衢江本地的新闻素材——最美老师的事例,与学生一同回顾事件,说说三位教师值得尊敬之处。因为近在身边,学生熟知此事,便有话可说,感悟颇深。

这新鲜素材的引用,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真实。如果仅仅是一个个的素材不加选择的堆积,让学生觉得是在听故事,素材与他们之间断链,是游离在教材之外的,就无法让学生引起探究的欲望。而用他们身边的那些近期发生的、又是他们容易忽视的素材,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探究,学生反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象二:选材极端,目标游离

四年级上册《 当冲突发生后 》教学片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1.懂得化解冲突的秘诀是冷静、理解、宽容、沟通,珍惜友情,避免矛盾的发生。2.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学会体谅他人,尽量对他人宽容。

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如下新闻案例:

2011年9月17日18时左右,施暴者陶汝坤因追求少女周岩不成,破门闯入其家中,趁周岩不备,拿出准备好的打火机油浇到受害人头上并点着,不停地叫嚣“去死吧!”周岩痛苦地哀嚎惨叫。家人闻讯赶来,用被子将火扑灭,报警并拨打120。周岩经过七天七夜的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伤势极为严重,一只耳朵被烧掉,头部、面部、颈部、胸部严重烧伤,整个人面目全非。

师:你看了周岩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生:陶汝坤太残忍了,对自己的同学都下得了手。

生:这个男同学太想不开了吧,人家不和他谈恋爱就算了呗,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干吗?

生:周岩成这样了,他肯定要坐牢了。这样做的结果还是不能和她在一起的呀。

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关注点是错位的。教师设想引导学生感受陶周两人面对冲突时,做出了不当的处理,小事酿大祸,最终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可是,学生对他们的故事却从恋爱的角度发散开去,素材的选用不当使学生的习得偏离了目标。

策略:从生所需,量身定做

课程标准中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里的关键词,就是要为教学对象量身定做,教师应该考虑到所面对的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社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所呈现给学生的素材就应是立足于本地区、本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而专门量身定制的。有些素材尽管本身非常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说服力,但是当它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会出现许多与本堂课教学目标关系微弱甚至无关的感受和体验,若选用这样的素材,就是素材选择上的失误。

现象三:素材原始,漠视生情

五年级上册《 红绿灯 》第一课时段学片段。

有一教学环节“三个悲剧,震撼心灵”。悲剧一:出示一车祸视频;悲剧二:悲剧在高速路上上演(行人在高速路上走,酿成多辆车子追尾恶性事件);悲剧三:“篮球女孩”的故事(2000年10月当时年仅4岁的小女孩钱红艳,一场车祸意外,为了保全生命, 不得已将骨盆以下的下肢完全截肢)。思考:悲剧“悲”在何处?给我们以什么样的教训?

思考:教师原本的设计意图是,用几个血淋淋的悲剧,形象直观而且深刻地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从惨痛教训中感受生命的脆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确实,独白和视频是触目惊心的,可是连续三个这样的交通事故的视频素材,让学生感到恐惧,体会容易偏离,认为走在马路上真不安全,不知道哪天厄运会降临。素材的处理太过原始,感官上的强烈冲击,反而容易将学生思维的空间强行占领,思考的空间变得狭小。

策略:选择典型,处理艺术

教学素材的选择很重要,但是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加工也同样重要。在有限的课堂中不应该充斥着这些素材,还要留足思索的时间和表述的空间给教学主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面对纷繁的素材或慧眼识珠或忍痛割爱,选择典型素材,挖掘典型案例背后蕴藏着的丰富信息,在教学进程中运用素材充分展开教学,实现学生知识、情感的递次推进。教学素材选择讲究典型化,宁可精不可滥。

另一位教师对漠视交规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这一话题,选择和运用素材更具有艺术性。

课件出示一张事故现场的图片。图片中一摊干涸的血迹,一只抛远的鞋子,一个静静躺着的书包和撒落一地的书本。

师:你能想象引发这场事故的原因吗?

(学生一一猜测)

师:交通标志不仅要树立在路上,更要树立在人们的心中。(而后,讲述图片事件的原委:10岁孩子跨过栅栏过马路,被后方车辆撞上,导致当场死亡)

师:当这个孩子跨栅栏时,会怎样想的?

(学生一一猜测)

师:他想及时回家贪图方便了;他肚子饿了,想早早回家享用午餐……这是麻痹大意,漠视交规。(听录音:交警对此案痛心的话,并告知孩子此举触犯了第七十五条交规,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师:如果你是与他同行的同学,你会怎样做?

师: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出示交通事故的相关数据)你看了数据想说什么?

两节同样的课,选择和处理素材上显然后者更巧妙。第一位教师是从成人的角度选择素材,三个案例也许教师觉得都不错,可是素材是否典型有效,最终是以教学对象的特点来决定的。三个视频其实功效是相同的,三个视频的运用显得冗长、堆砌了。而第二位教师选择的交通事故的案例是儿童,且发生地点在上下学的途中,这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这就容易激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审视。同时,教师对这张图片进行了合理的处理,重点关注事故中撒落一地的学生的书包、鞋这些细节,让学生凭借着静态的照片及有关细节进行推断,这些推断的结论就是学生内心深处的意识体现。

(作者单位:衢州市东港学校,浙江 衢州,32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