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没见过的“储粮存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没见过的“储粮存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粮票,对于生活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人并不陌生。那年头,由于众所周知的诸多历史原因,粮票为城市居民生活的第一票证。一般成人的定粮每月大约在25到30斤左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略有区别(由补贴形式发给)。为了有充足的体能干活挣钱,好多平时难以填饱肚皮的人只能采取提前使用下月额度(为每月的26日)、或向亲朋好友借、甚至不惜花钱买的方法来对付。当然,也有极少部分人(或家庭)因各种原因会有粮票多余。这多余的粮票是可以秘密“流通”的,如换农产品,换香烟,甚至卖钱。

勤俭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上海地方政府显然是从银行存款那里得到启发,推出了居民粮票储蓄计划。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计划是1977年推出的。一方面鼓励居民节约粮食,一方面倡导居民主动应对可能出现的不测,再则也有利于当时国家对有限粮食的周转。居民储粮的凭证就是“储粮存折”,由市粮食局统一发放,并由各区供应居民粮食的定点粮店管理。“储粮存折”以政府发放的居民购粮证为统一编号,并注有存粮人的姓名、地址,及盖有所属的粮店章。同时在封底印有“注意事项”。“储粮存折”如同银行存折,持证人对粮票的存取是自由的,但和银行存款不同的是,粮票储蓄是没有“利息”的。

1977年12月25日我办理了“储粮存折”,我的动机其实很简单:预防不测。谁知道今后工作了或成家后对粮食需求的情况将是怎样的呢?我的第一和第二笔储存是平时悄悄“节约”下来的。99斤,数量还真不少,足抵三个多月的定粮呢!其后的两笔是我上了大学后的粮食补贴,尽管这补贴并不多,但也很可贵。这样,到1981年3月27日共存入163斤,这在当时是个相当诱人的数字。此后为什么突然不存了?那是因为在大三时,我发现班级里有一位同学的家庭生活相当困难,于是积极争取上进的我就伸出爱心之手,将每月补贴的粮票全捐给了他,也算尽些微薄之力。我的粮票储蓄活动因此暂时中断了,慢慢地也就忘记了,直至粮票光荣退出我国历史舞台。

按约定,我今天是可以取回我存储的粮票的。但现在粮票的内在使用价值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还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我参观过好多收藏展览,也遇到过好多票证收藏家,鲜有人听说过粮票储蓄,更不要说见过这“储粮存折”了。

如今这“储粮存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鉴赏和收藏,它还记载着我国一段令人深思、难以抹去的经济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