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议\演\说\写\评”结合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议\演\说\写\评”结合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它经过岁月的千淘万滤,已形成了永具魅力的诗文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千百年来,她像源源流淌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融入了他们的血脉之中,形成了炎黄子孙的优秀品质。儿童从小进行古诗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小学阶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既可以加深感悟古诗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古诗的改写呢?在进行“读经典学作文”课题研究的过程,我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改写要在弄清改写的形式与要求基础上,把握原文的内容进行改写。因为改写不等于重写,它是以原文为基础,进行加工、再创造,绝不能抛弃原文而凭空设想和胡编乱造。改写,应该扣住诗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把诗句展示的事物通过形、色、声等描绘出来,展示出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把事情的过程,通过言行举止,神情心理、外貌环境进行描绘,从而令过程具体,语言连贯、流畅,语气的前后协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演、说、写、评”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先叙事而后借景抒情的古诗,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上为他送行。情深意眷,依依不舍,何不把离别的惆怅化作力量?于是诗人即由起兴,即景运笔,衷心祝愿友人一路顺风。诗歌改写的重点在于“送”:一是途中谈送,二是江边别送,三是登楼目送远去。改写的点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写客“辞”己,并以“下”字紧承“辞”字,宛曲有致地传达出客人的愉快风发神情。“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日暖花繁、岸柳如烟的盛景,暗含诗人对友人此行的艳慕,就写出了分别之际的欢愉情景。虽是挚友离别,却没有寻常的离愁别绪,这番情景很是别致。一个“尽”与“流”,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因此,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画的淋漓尽致。固然,“流”字的传情之笔,更是写出诗人的主观感觉,他此刻心驰神往,追随友人而去了。

这首诗文笔精湛,短短的几句却包含着深刻的意境和感情。在教学生改写这首古诗时,我设计了“读、议、演、说、写、评”六个环节,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读。读好古诗,在意境中去体会诗人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是非常必要的。读好古诗,我认为要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品位。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2.议。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平时送别亲人、同学、朋友的画面,想象当时的心情,在小组内议一议,和诗人产生共鸣。

3.演。毕竟古人和我们现代人的送别场面有很大的差异,以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想象当时的送别场景,深切体会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是有一些难度。结合李白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但两人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由我来扮演孟浩然,学生扮演李白,重现当时的送别场景,让他们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观察诗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很直观地感受到诗人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很快就体会到了文中的意境。

4.说。看了师生共同的表演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的送别场景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说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为接下来改写古诗、合理构思作好了铺垫。

5.写。改写时,我引导学生扣住“送”的过程重点写,理清六要素――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与孟浩然;起因:孟浩然为什么与李白的相聚;经过:李白送孟浩然(路上――江边――登黄鹤楼);结果:抒感。再结合改写点:“辞”、“下”、“尽”与“流”串起情节,侧重想象描写。这样改写,诗的意境阔大,诗人的情深意挚就跃然纸上了!

6.评。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完成了自己的习作。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我不要求学生的习作辞藻是否优美。只要能扣住诗意,展开想象,表达出真情实感,都是他们成功的杰作。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改写古诗的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未挖掘的潜能,而小学生的想象更是一片青青的草地,期待我们老师去开垦和栽培。在“读经典学作文”的课题研究与实验中,我们凭借古诗为支点,“读、议、演、说、写、评”结合 ,进行语文学科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有潜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