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温故知新 返璞归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温故知新 返璞归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郭善渡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

曾任全国教育软件评审委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参与修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机器人学组负责人。

曾任《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科技时代》杂志主编。

前不久,按旧例过70岁生日,老友送来贺联。联曰:宏论数百篇确有真知灼见;教学三十载分明非梦非烟!横批:敢为天下先。

“真知灼见”,愧不敢当!“非梦非烟”,令我感慨良多: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二三十年前的物件,不说是甲骨文,也是老古董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彼时我们讨论过,而且自信已经给出答案的问题,今天照样被重新提出来,且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的是并未“云消雾散”,真的是“非梦非烟”!

因此,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辑之约,摘录旧作,再次就正于各位。但愿温故可以知新,能有助于年轻教师了解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来龙去脉,以便理清头绪,做好教学和教研工作。

拙作发表于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其中大部分文章网上可以查到)。为了尊重历史,以下摘录不对原文进行改动。

21年前,我发表了《关于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1期。以下标注①),指出:“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有三条途径:一是开设计算机课程;二是计算机辅助教育;三是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三条途径应该并行不悖,因为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各国、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对这三条途径有所侧重是正常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必须用某一途径取代另一途径的结论。”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以下摘自《正确认识和处理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十个关系》(《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8期。以下标注②)和《计算机与创造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以下标注③)。

1. 为什么中小学学生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实际操作的需要出发,人的素质从宏观上可分为道德伦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科技素质、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五类。”

“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教育。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③第46页)

“信息素质教育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是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当学习成为第一需要、知识成为生命价值、创造成为人生最大乐趣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地球村’的合格公民,他们就拥有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的真正资本。”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是各科教学共同承担的任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应该责无旁贷地和更多地承担起教会学生学习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任务。我们应该明确地提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只有从这样的高度看待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才能促使它健康蓬勃发展。”(③第47页)

2.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智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人类智力的发展也必将促进计算机科学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存在着需要全体公民了解或掌握的基本原理、概念、法则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些构成了计算机文化的内涵或部分内涵,同时也成为我们制订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考虑的对象。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执行‘学以致用’的原则,而是必须具有文化和素质养成的意义。 ”(②第45页)

“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中小学学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中小学的教学应使所有学生终生受益。我们不敢苟同的是,那种试图把现在的教学内容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和直接地一一对应起来的主张。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模式曾在‘’期间实施过,例如,‘三机一泵’、制取‘三酸二碱’、种麦、种棉加养猪等实用技术,曾经替代了理、化、生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那时的做法已经成了教育史上的笑柄。作为一门新兴的计算机课程,不应再犯这种错误。”(②第46页)

“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动态数据处理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变化及运动过程。变动性、发散性、时序性和创造性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动态思维的重要特点。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训练。动态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循时序不断变化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动态思维训练是与传统数学、物理等学科运用公理系统进行的演绎思维训练相平行的另外一种重要的思维训练。同时,计算机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极好手段。”(《郭善渡先生谈程序设计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6期。)

“必须从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创造力的角度选择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那种‘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只需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应用软件’的主张,我是不敢苟同的。我始终主张,应让我们的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造教育的需要,更是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需要。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电脑是天才的设计,傻瓜的应用’。我们不能允许‘天才的设计’属于外国,‘傻瓜的应用’属于我们自己的现象永远存在。”(③第47页)

近日,北京景山学校等单位的一批青年才俊将Scratch编程语言引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并初步取得成效。我为此感到鼓舞和欣慰。

3. “黑箱”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1992年,我在《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发表《黑箱方法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以下标注④),《中国教育报》在1993年分两期转载。以下是该文的摘要。

“控制论的创立为科学方法论和哲学认识论引出了一个新概念——黑箱。黑箱就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④第35页)

“就某一具体的认识者而言,对某一事物往往只能或只需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允许(实际上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只能‘知其然’的内容。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选择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思路就会大大拓宽。”(④第36页)

“可以考虑以黑箱的观点向小组同学介绍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或技术上的基础知识,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如逻辑代数、图论、门电路、形式语言、图象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等。总之,黑箱方法使我们敢于并且能够把那些高深的知识或概念介绍给青少年。我相信,今天这些孜孜不倦地探索计算机科学‘黑箱’奥秘的学生,明日必将是占领计算机科学最高峰的勇士。”(④第37页)

以黑箱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我提出并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见《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人民教育》2000年第2期。)

计算机辅助教育(CBE)

我在《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国家教委人事司组织编写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教材中的第三篇,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以下标注⑤)中指出,应全面认识CBE,不要将其窄化为CAI(⑤第144-178页)。“CBE是一个‘大概念’,绝不仅局限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一部分计算机软件,而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让计算机和网络全面进入教师的备课,辅助授课,辅助练习、测试,辅助教学分析、管理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计算机是学具’,计算机和网络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的诸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浅议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以下标注⑥。)

正确认识CBE与教师的定位。“CBE促进教育信息优化。教育信息优化的过程是人与技术融合的过程,必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削弱更不能取代教师的工作。CBE的‘辅助’含义没有消失,在可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CBE仍然只能辅助教师的工作,而不能取代教师的所有职责。”(⑥第62页)

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课程整合

“基础教育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第三条途径,美、日等国做过一些尝试。由于关系到对传统学科内容的改造,实行起来困难较多。但必须看到在这一领域是应该大有作为的。例如,小学自然课本己有计算机及信息与编码方面的知识介绍。语文教学能否考虑增加介绍人工语言、汉字编码等方面知识的内容。物理课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也可以考虑在讲授电路时适当渗透逻辑电路的有关知识。数学课是否应该讲点布尔代数以及程序设计中用到的一些算法。英语教材中最好选编一些含有计算机常用单词的课文。将计算机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不仅可以促进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而且对于这些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①第36页)

1979年,我在北京景山学校主持“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我在试验报告中指出:“人类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人类早期文明是不分科的,在孔夫子和亚里士多德时代,一名学者既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又是诗人。近代才出现分科,而且越分越细。到了现代,又开始综合。这样看来,人类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有一个合—分—合的过程。”(《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请听郭善渡先生一席谈》,《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以下标注⑦。)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亦应有一个“合—分—合”的安排:小学、初中宜适当综合,高中和大学应分科,研究生、博士则应再次强调某种层次上的综合。

“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教育概念,即‘generaleducation’。由于它是针对学科壁垒分明和日趋专门化的所谓‘专才教育’提出来的,在我国一般译为‘通才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为广博丰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实施创造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③第46页)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通才教育’,开设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③第46页)

“创造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我们发现很多创造性人才都不是单打一而是跨学科的。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缺乏培养发散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样就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应该看到,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师资和软硬件设备,适当开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等,是完全可能的。但囿于学科界限,计算机教师不肯或不便于开这样的课,而其他教师由于对计算机操作尚不熟悉等原因,也难以开这种综合课。这使得不少学校的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了浪费。”(③第47页)

“‘课程≠学科’。我在多次讲话中谈到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本位’是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甚至是相对立的一大弊端;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就是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这一‘转轨’难度颇大,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师几乎都是在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摘自《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名师访谈》。(《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年第34期。)

2011年,我还听到一位知名专家在评课时说:“你这是什么课呀?怎么在计算机课上讲美术(语文)呀?可不要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可见“学科本位”真是根深蒂固。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如何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宏观层面回答这一问题应该很简单,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学”,一个是“用”。CBE谈的是“用”,而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整合这二者谈的都是“学”。这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地具有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⑦第3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应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上述原则和我国国情,我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继续执行“一纲多本”的政策,即: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纲要》(注意:不是《课程标准》!)。各地区(或学校)根据自身设备、师资等条件,既可以将《纲要》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分散到各相关课程(例如,语文:汉字编码和键盘输入、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科普文章等;数学:二进制数、数制转换、表处理、算法与程序设计;物理:传感器、数字电路,等等),也可以相对集中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学。需强调指出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教学内容,即它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不可能被其他课程整合过去。例如,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以及智能机器人等。所以不管是当前还是将来,中小学都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单独设置。”(⑦第33页)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专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研究、教学模式转变等)投入精力较少,而热衷于把宏观层面的简单答案复杂化,不时引入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和所谓的时髦术语,且在那里不断地进行“阐释”和争论。这非但不能给一线的具体工作指明途径,反倒徒增混乱,让人无所适从。1996年7月,我在《评Allen博士访华考察报告》(参见北京景山学校纪念刊《计算机教育二十周年》)一文中指出:“如果概念不清,胡子眉毛一把抓,将无法把问题讨论清楚……类似的逻辑混乱根源于Allen博士和某些专家的如下一种武断,即计算机或者是教育目标,或者是教育工具,二者只能择其一。Allen博士认为‘把计算机看做教育的目标还是教育的工具,这是当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政策和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计算机教育政策的根本区别所在’。”

Allen博士的访华报告未在我国媒体上发表,但有专家以全盘肯定的语气,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评介了这篇报告。由此,引发了“两种模式”说和是否以“课程整合”取代信息技术课程的论争。

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歧义的。它既试图代替CBE,将信息技术“看做是教育的工具”,又似乎指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将信息技术“看做是教育的目标”。同一词组中,“信息技术”既指教学内容,又指辅助教学的工具,显然容易造成混乱。

遵守语法和逻辑,是教育和科研的底线。突破这一底线,就是“言语腐败”。

我提倡返璞归真,意在呼唤回归求真务实的严谨学风,拒绝故弄玄虚的“假大空”和“言语腐败”。

(作者单位:北京景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