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郭维一眩晕治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郭维一眩晕治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郭老认为,诊治眩晕证和诊治其他病证一样,应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弘扬中药优势。四诊贵乎“合参”,切勿以一代三。论治基于“证”,亦勿囿于“病名”,选方遣药宜乎“活”,莫拘泥于“偶、奇”或“古今”,如此,方能中鹄。

临床所见眩晕,每每症情夹杂,病因多端,病名(西医)迥异,然不离虚、实二字。虚者,多见阳虚、气虚、阴虚、血虚,有的独见,有的并见,指其本虚;实者,风、火有之,痰浊较多,言其标实。二者往往互见,虚实夹杂,虚者为主。基于此,论治应着眼于病之根本,勿忽视病之表象,此符合“治病必求于本”的经旨;立法应源于证,不受病名束缚或左右;选方应恪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妙组“活”方,不被偶方、奇方或经方、时方所限;遣药之道以胜病为宜,不囿书本之量。临证时如此论治,方能左右逢源,获理想疗效。

典型验案

例1 患者,女,60岁。1983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于12年前做胃癌切除术后,时感头晕,自认为虚弱为患,间断地自服一些滋补药品。5月下旬时骤然头晕加重,视物旋转,卧床不起,伴恶心呕吐,吐物多为白色黏液,气短乏力,口干不饮,纳差食少,二便尚可。多项检查除血压偏低外。未见异常。曾治未效,今日搀扶来诊。观其舌,舌淡苔白水滑。按其脉,沉细而弱,右关细濡,查血压90/64 mm Hg。此为虚中挟实,气虚是本,水湿为标。治宜益气健脾,渗利水湿。药用:炙黄芪30g,泽泻30g,党参15g,当归15g,焦术15g,陈皮10g,10g,钩藤10g,天麻6g,升麻3g,柴胡3g,炙甘草3g。6剂,1剂/日。

6月23日二诊:药后眩晕十去七八,呕吐停止,精神稍好,惟口干不饮。药症合拍,守原方加麦冬、五味子各10g,取参麦饮之意。连服6剂后,自觉无不适,血压升为100/70 mm Hg。继以调理脾胃以善后,追访未复发。

核心提示 本例未受西医病名(低血压)束缚,又莫拘泥痰湿之型,而是以症定型、立法、遣药,其效昭彰,愈出必然。

例2 患者,男,52岁。1984年6月29日初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常在130~170/105~110mmHg之间。近月来,自觉头晕、头闷、头沉较前增重,左右转动或俯首时头晕较甚,伴脘腹痞闷,腰酸膝软,筋惕肉目闰,嗜睡懒动,四肢不温,饮食、二便尚可,形体丰腴,舌体微胖,边有齿痕,苔白湿润,中心微厚,脉沉迟细濡,血压140/105 mm Hg。证属脾肾两虚,水气不化,升降失调为患,治当温补脾肾,化气蠲饮,调其升降。药用:党参15g,附子15g(先煎30分钟),焦术12g,陈皮10g,茯苓10g,干姜10g,天麻10g,钩藤10g,杭芍10g,磁石30g(先煎30分钟),甘草3g。

7月2日二诊:服药3剂后头晕稍减,原方加菖蒲继进3剂。

7月6日三诊:药后脘痞消失,嗜睡减少,余症减不足言,反觉口中干燥。虑其药虽对症,且不胜病为然,仍守原方加生地15g,泽泻30g,附子叠增为30g(先煎30分钟)。

经调治月余,头晕闷沉基本消失,精神转佳,血压稳定在130/100 mm Hg。

核心提示 本案治疗时坚持中医四诊。进行辨证施治,没有因西医病名左右辨证。然始服药,疗效所以不显,缘由患者初诊时言及昔日惯用类似六味地黄汤等滋阴药品,一见方中配有姜附,坦然提出质疑,虽经推理解释,勉强持方配药。复诊时知患者煎时仍疑姜附之辛热,遂拣出姜附各半,故药后病无起色,非药之过,乃人之为也。殊不知药不胜病,病自当不去之理也。释疑后,遂守原方增附子为30g,病方渐愈。临床实践证明,药不胜病,用不如不用,非有识有胆,效难能如此。

例3 患者,女,62岁。1984年9月22日初诊。

素患高血压病,血压常波动在150~200/95~110 mm Hg之间。自诉经常头晕,近来加重,昏甚欲倒,头重脚轻,心慌气短,精神萎靡,腰脊困楚,脚手心热,口干且苦,夜间尤甚,舌体瘦色淡,苔少乏津,脉沉细略弦数,查血压170/110 mm Hg。西医诊断为“高血压”,中医辨为阴虚于下,阳浮于上之眩晕症。治宜滋阴潜阳,平肝宁心。药用:熟地24g,山药12g,山萸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远志10g,五味子10g,元参15g,生白芍15g,柏子仁15g,肉桂5g,生石决明30g,紫石英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后5味先煎30分钟)。

服药3剂后诸症均减,继进原方。

10月6日自觉诸症基本消失,走路也不觉头晕,精神转佳,血压稳定在140~150/90~100 mm Hg。

嘱其回家间服六味丸,多食黑豆粥,调养善后。

核心提示 本案系高血压病,未执套方治之,而是着眼于“证”,追溯其因,缜密组方,执一方临床治愈,此谓“一线疗法”,若执套常法,其效恐不能如此满意。

例4 患者,女,33岁。1984年10月4日初诊。

患者于1979年某月因孩子生病着急,忽然觉头晕眼花,晕不识人,心慌心烦,恶心呕吐,即住县医院,诊为“梅尼埃综合征”,中西药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嗣后,每年发作2~3次,秋天易发,曾多方治疗终未治愈。3天前眩晕又发,经友人介绍,家人搀扶来诊。刻下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如坐舟车,心烦性急,面部烘热,两耳痒痛,时如蝉鸣,口干口苦,小便短赤,闭目觉舒,动则晕剧,舌红苔薄黄,脉左关弦数,余脉微数。证属肝火炎上,兼夹饮邪,上扰清空。

治当体用同调,肝胃同治。药用:泽泻30g,生白芍30g,柴胡10g,黄芩10g,栀子10g,龙胆草10g,车前子10g(包煎),木通10g,当归10g,甘草10g,生地12g,焦术12g。1剂/日,继进8剂,诸症顿失,追访至今未复发。

核心提示 本案眩晕证属久治未愈的梅尼埃综合征,缘由昔医多用头痛医头之法,治其标,故治而不愈。此次治其本根,揉龙胆泻肝汤、芍甘汤、泽泻汤为一方,共奏调其体用,健脾利水,和脾抑肝之效,药服8剂而病愈。若非探本溯源,灵活组方,实难如此。

例5 患者,男,48岁。1984年4月25日初诊。

10年前在西安开会期间,突然发生头晕耳鸣,视物旋转,动则昏甚,胸闷泛恶,时吐黏液,西安某医院诊断为“内耳眩晕症”,经治疗病情缓解。嗣后,间有发作,病情同前。近几天工作繁忙,睡眠很少。今日下午主持大会时,突然发病,立即乘车回家,即邀诊治。诊见:面色白光白,闭目卧床,呕吐时作,两耳蝉鸣,心烦不安,时有汗出,口干欲饮,饮而不多,脚手心热,舌质淡红,苔心白厚,根部微黄,脉弦细濡数。证属痰饮聚于中,肾阴虚于下,肝气冲于上所致。治宜分步调治,先宜清化痰浊,调其枢机治其急;后宜滋养肝肾,潜镇浮阳图其本。药用:竹茹15g,沙参15g,陈皮10g,半夏10g,枳实10g,茯苓10g,焦术10g,麦冬10g,10g,钩藤10g,天麻10g,泽泻30g,甘草3g。

4月28日二诊:药进清化痰浊,益气养阴,熄风平肝之剂后,眩晕大减,呕吐停止,步前意续进。

5月3日三诊:眩晕渐平,余症大减,已能下床活动,惟感倦怠嗜睡,手脚心热,舌红苔白,脉细数略弦。治拟滋阴敛阳,固本善后。药用:熟地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山萸12g,枸杞12g,炙龟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焦术10g,五味子10g,泽泻20g。连进6剂后诸恙悉除,精神尚可,正式上班。

核心提示 本案眩晕属西医内耳眩晕病。其病机复杂,治疗分步,遵叶氏“治痰需建中,熄中可缓晕”之旨,先投加味温胆汤治其标急,药后眩晕大减;后本“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疗其本虚的同时,防木克土于未然,佐以泽泻汤,治疗有序,其效较捷。

总结

以上所举病例,均经现代医学诊断为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内耳眩晕病等,病名不同,统属中医学眩晕范畴。诊治过程既没有胶柱西医病名,也没有拘泥中医分型,而是立足于“症”,以症定型,详析病机。临床证实,其病机虚多实少,或本虚标实,以虚为纲,着眼于病之根本,勿忽视病之表象,视症而施治,方能得心应手。守方与易方当于治疗过程中权衡,当病机未转变时,应守方一治到底,切勿随意改弦易辙,犯庸人自扰之弊;而当病机已转变时,莫固执偏见,该变不变一意孤行,或病机复杂,分步调治时,必须应机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