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审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与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审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与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阐述了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及特点,介绍了发达国家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模式,并指出中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增强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法制保护体系、规范无形资产管理、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水平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93-03

无形资产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科研水平、设计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的凝结,如何保护好高校的无形资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主体利益及主导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对高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师资水平、生源数量质量、社会对其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经费的来源等。要充分认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科学客观地分析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问题,这是创造和提升高校无形资产和价值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提高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加强管理,采取切实措施,有效保护和利用无形资产,减少和杜绝流失,真正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及特点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

高校无形资产是一种隐性资产,由高校专有并具有长期使用权,不具有独立的实体形态,在高校经营中持续发挥作用并可带来收益,以经济资产和相关权利总和形式存在。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无形资产的含义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无形资产就是高校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能为高校长期使用的某种特有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著作权、非专利使用权等。根据中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无形资产为高校所用以培养人、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且无实物形态并能为高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非货币长期资产。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无形资产被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后,在很大程度上从企业单纯地获取经济利益转变为促进有限的教育资产优化配置。当然,无形资产的内涵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展的。

(二)高校无形资产的构成及特点

高校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与其他类别的资产相比较,高校无形资产具有其明显特点。(1)垄断性。高校无形资产是单位或个人专有的一种特殊资产,法律规定非持有人严禁无偿使用专利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有些无形资产如技术诀窍、科研成果等,高校可通过规章制度采取保密措施来维持其拥有的垄断性。(2)高效益性。无形资产能为高校带来远远高于其成本的经济利益,如自身具有的品牌效应,这种无形资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3)增值性。无形资产能给高校带来强大的增值功能,而且本身并无损耗,不少名牌高校的无形资产价值远远高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年销售额。(4)无可比性。从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产权,其具有创新性、单一性,市场上一般找不到相同的,因此也几乎没有相近的价格可供比较。(5)交易性。无形资产有其价值性和增值性,因而具有交易性,高校的校名是综合体现学校无形资产价值的载体。

二、发达国家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模式

(一)完备的正式规则

发达国家有关高校无形资产方面的正式规则较为完备,从而使得其高校在无形资产的转化方面大都有法可依。这些正式规则明确界定了无形资产各产权主体的权利边界,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转化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有助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细化,做到公开、高效。就其知识产权类而言,发达国家高校大都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如,美国1790年实施了知识产权制度,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已相当完备;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和《史蒂文森――怀特勒法案》是调整学术界与产业界关系的里程碑式的两个法案;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联邦竞争技术转让法》、《联邦技术转让和进步法》等法案。这些法案明确了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专利产权主体地位,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日本在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8年又颁布了《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2003年实施了《知识产权基本法》,对日本高校的无形资产权属和转化制定了明确的正式规则。可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正式规则,并逐步予以完善。

(二)契合性的非正式规则

非正式规则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制度经济学的先驱诺思认为,非正式规则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修正、弥补或拓展正式规则。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非正式规则是隐性的、潜在的,其作用范围和影响程度比正式规则更广、更深,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契合性程度影响着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的效率。发达国家高校在无形资产的转化方面,尤其是对高校的知识产权、校誉及政府特别授权等无形资产上已经形成了与正式规则契合程度较高的非正式规则,确保了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效率。如,美国许多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对其无形资产的转化形成了与正式规则契合程度较高的非正式规则,学校及教师能自觉、自动地投身到其拥有的声誉、科研成果等的转化活动中来。日本大学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的转化意识也较高,大学教授担当企业的顾问;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把大学的研究成果带回企业等,这种意识和习惯对正式规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实施有效性的机制

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实施机制是指由一定的程序和机构驱使,以保证与高校无形资产相关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得以实施的运行体系。正式规则的实施机制是以一些特定的机构为主体,由它们来推动和保护高校无形资产的有效转化;非正式规则的实施机制则依赖于自身责任和群体压力。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实施机制是各类规则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其有效性程度决定了高校无形资产最终能否有效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发达国家高校的无形资产都有相应的部门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有序管理,如,美国高校在技术转让方面就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让办公室、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授权办公室或基金会,这些机构都有相当的自和弹性,在保护高校自主科研成果的前提下,为高校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加拿大在大学的技术转让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机制,各经济实体的无形资产有权归属界定十分明晰。

(四)准确高效率的分类化

高校无形资产分类化程度是衡量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维度,通常发达国家高校依照无形资产各类别性质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只有分类化程度的适度提高,高校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有关无形资产转化的管理才会高效运转。如,美国州立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实行分类管理,教师和非教师由不同的部门,按不完全相同的方式和程序进行管理,教师由教学系统负责管理,非教师系列的人员则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管理。澳大利亚的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采用分类管理的方法。此外,美国有关专利的分类,类目详细,原则上以功能分类为主。

三、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重有形轻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现阶段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相对薄弱,多数院校甚至没有成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有管理机构的也仅停留在会计领域,在管理领域系统全面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学校在科学研究中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轻视应用研究;强调高水平,忽视生产急需技术研发;重视上游研究,忽视下游的产业化,大量的科技成果处于贮存状态,没有被激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高校对无形资产领域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无形资产的保护和计划利用。

(二)缺少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难以量化管理

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价值难以确定,在会计核算上,无形资产价值及其投资收益的确定都没有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办法。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缺少一套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以衡量各项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因此高校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管理,无形资产的价值也难以确定,从而学校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的评估或评估不当;更重要的有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未经学校批准,就以学校名誉在外办班、注册经济实体,从而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

(三)界限不清晰,高校无形资产权益异化严重

高校科技技术开发过程中,存在产权界定不明的问题,特别是纵向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的资金来源复杂,主管机构交叉重叠。高校是项目的具体完成单位,实际也投入了人力物力,项目由具体自然人完成。完成项目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都对成果拥有产权,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产权关系,单位对成果的所有权关系并未得到法律的确认。

(四)体制不健全,高校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体系尚未理顺

大多高校对于无形资产都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同时又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对侵害高校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同样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代表学校进行协调处理,没有约束性的制度,没有纳入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归口使用”的体制。致使多数高校缺乏监督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账簿体系不完整,各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落实不到位。

(五)缺乏激励机制,无形资产因人才流动而流失

许多高校为了吸引人才,都采取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广泛吸纳人才,使高校在教研、学术上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大量外流,带走课改、学术、科研成果等,以致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下降。

四、提升高校无形资产价值的管理对策

(一)增强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并防止其流失

高校领导层从根本上转变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思想认识,从资本高度来认识其潜在的价值优势,进一步培育、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增强保护无形资产的自觉性。有关部门应将无形资产的普及教育纳入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切实开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理论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学习。另外,高校应根据现有条件,不断挖掘潜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牌子,增加社会的认可度。

(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科学量化无形资产

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采用权责发生制而非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并运用配比原则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在现行预算会计科目基础上,增设“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开发研制成本”等科目。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按照无形资产的创造规律,计量和归集无形资产创造过程中的全部相关费用,计算项目成本,编制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分析、费用评价等方面的报告,为决策者提供无形资产的全面信息。并通过全过程的核算和全方位的监督,确保无形资产核算的准确性、价值的真实性、信息的及时性,资产的完整性,为无形资产商品化、社会化创造条件。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法制保护体系

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这些制度包括无形资产管理的监督制度、审核制度、使用、投资、转让及权益人的分配制度。无形资产的管理人员树立法制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无形资产权益,是当前无形资产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使无形资产管理规范化

建立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组织严密、管理科学、人员配备齐全的无形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整理分散的无形资产,并明确各职能部门所辖的无形资产的内容、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的管理。既要有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和协调机构,又有分工明确的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所有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和分配实施有效管理;并在有效保护无形资产的同时,以经营者的眼光来盘活学校无形资产。

(五)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水平

将无形资产的转化效果与个人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平衡发明者、单位和国家之间的利益,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平衡点。明确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和产权界限,使学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将无形资产管理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堵塞在人才流动、人事调动、人员跳槽、兼职、私下交易、技术贸易等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的种种漏洞。

参考文献:

[1]王晓峰.21世纪高校应重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J].发展研究,2009,(6).

[2]李煜,王义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黄燕洁,吴淑娟.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4]张俊玲.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5]乔传萍,王晋雯,要瑞丽.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胡川,杜莹莹,程鹏飞.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