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性看待金融与经济的偏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性看待金融与经济的偏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而各项金融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当前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现象。部分学者由此认为当前货币信贷自身内部循环,脱离实体经济自我空转,导致金融指标与实体经济指标背离。

笔者认为,金融指标增速快于实体经济增速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下行阶段,保持较快金融增速能起到对经济托底的作用;二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融资结构变化双向作用,体现为危机后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占比上升以及金融深化进程中,信贷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上升;三是特定的政策也加大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背离。 金融与经济发展失衡

总量上,经济发展偏弱,而金融发展保持较快增速。2013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3%,增速比上月略高0.4个百分点,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同期M1、M2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1.9%和16.1%,均比上月有所提高,保持了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为1.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833亿元。

结构上,一是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开始回升。以2008年为分界线,2008年上半年,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47.4%和41.8%。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2000年至2007年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保持持续上升态势,比2009年至2012年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保持持续下降态势。第三产业比重由2008年以前稳定在41%水平,升至2012年的44.6%。 从西方国家经验看,经济下行阶段,货币供应量增速大于经济增速有助于经济走出衰退。

二是家庭储蓄和企业定期存款占比较大,M1与M2增速剪刀差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11年以来,M1增速持续低于M2增速。

三是信贷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断崖式下降。2013年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占社会融资比重为44.7%,第一次低于50%水平,比上年全年下降7.4个百分点。 金融高增速的合理性

经济下行阶段,货币的财富功能增强,支付结算功能减弱。企业资金链偏紧,货款结算时间延长,票据结算增多,应收、应付账款双双攀升,拖欠主体由点对点向整个产业链扩散,“三角债”苗头开始显现。由于商品价格下行,家庭的储蓄动机上升,“现金为王”。

从西方国家经验看,经济下行阶段,货币供应量增速大于经济增速有助于经济走出衰退。例如,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5年),美国广义货币M2超额增速(货币供应量同比值-工业增长值同比值-CPI同比值)由1973年11月的-7.45%升至1975年7月的12.1%,狭义货币M1超额增速由1973年10月的-8.8%升至1975年6月的7.6%。同期,美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1975年6月(-12.6%)见底回升。

此次金融危机情况也非常类似。2009年6月,美国M1、M2同比增速分别为18.1%和9.2%,金融危机后波动上升。受此刺激,工业增加值增速见底反弹。同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达到最低点,随后逐月走高。

从国内经验看,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陷入衰退,各项经济金融指标随之下滑。1999年末,超额M1、M2增速分别为11.3%和8.3%,见底反弹。2000年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2%,重回两位数增长。

当前,金融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是全球普遍现象。最近十年,发达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达10%到15%,但是实体经济增长只有2%到3%。据IMF估算,2011年金融资产比率(金融资产比率为金融总资产与GDP比值,金融总资产包括银行资产以及按市值计价公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的世界平均水平为366%,美、欧(指欧元区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日的金融资产比率分别为424%、449%、784%和540%,平均为476%,较中国高17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转型的放大作用

一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占国民经济比重上升,M2超额增速相应提高。一般来讲,第三产业以劳动服务为主,生产效率提高相对较慢,相应的单位资金投入的产出量远低于第二产业。利用1986年以来的年度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M2/GDP比值提高8个百分点。2013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7.8%,较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M2同比增速应高于名义GDP增速6.4个百分点。按照这个趋势,则2013年全年M2/GDP比值应提高25.6个百分点,相应地一个季度的M2/GDP比值提高6.4个百分点,意味着M2同比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6.4个百分点。

二是金融深化加速,各类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产品创新发展,金融资产负债表期限延长,货币流通速度相应下降。

2012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明显提速,跨境资金流入较多,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扩大。今年前四个月,新增外汇占款1.5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4月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2174亿元,同比多1097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2.5%,同比高1.3个百分点。实体经济以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方式合计融资608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7亿元。

三是部分行业改革滞后于金融发展,民间资本进入难度较大,导致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吸引了大量资金,但这些行业的资金效率相对较低。今年以来,中国仍有12个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目前煤电油运等行业的设备利用率为78.2%,钢铁、水泥和建材等传统行业约75%,所有行业的均值在79%-83%之间。

3月末,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铁、建材、有色、煤炭、化工和汽车制造等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96万亿元(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的8.1%),同比增长3.7%,低于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3.6个百分点。

2012年初以来,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处于个位数,近几个月增长较低迷,但是房地产行业和政府投融资平台吸引资金较多。根据审计署数据,1997年-2010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年均增长31.2%。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压缩平台贷款,但城投债(以城司为发行主体,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项目)增长速度较快,未纳入完整信贷统计的委托、信托、理财等表外融资扩张较多。2012年全年净发行7907亿元,比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5491亿元和5015亿元。房地产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由2008年末的16.5%扩大至2012年末的18.4%。截至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16.4%,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分别提高6.3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 特定政策的影响

一是存贷款等指标考核。这些考核评比有的来自监管部门,有的来自上级机构,有的来自地方政府。考核的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利用表内表外操作,在会计操作上变动存款、贷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存贷款冲时点现象。如季(月)末存款的大幅上升,季(月)后存款的快速下降。利用票据业务、回购业务等方式将贷款调整到其他资产项目中,甚至将贷款转为委托贷款或信托贷款,使表内贷款减少,表外融资增加。

二是银监会“8号文”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金融机构通过跨行交易、跨机构合作进行风险资产腾挪或转移,规避相关监管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初,银监会出台“8号文”对“非标”的清理,不排除部分表外理财进入表内,提高货币信贷增速。

三是其他一些政策变化,减弱了数据的可比性。2012年,统计局实施了数据直报制度,减少了地方机构数据报送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导致2013年的经济同步数据与以前的同比数据可比性减弱。其次,2011年人民银行修改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口径,M2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金融机构同业往来(来源方)中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因此,非存款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也将扩大M2增速与实体经济增速的偏离程度。 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与供职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