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地图”说话,让课堂“活”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地图”说话,让课堂“活”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地理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在地理课堂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一一体验。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研究地理对象呢?地图是研究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地图能够将一切地理事物直观地表现出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地图”说话,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图;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利用要讲究有效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学生要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这是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的描述中,几乎都离不开地图,都有涉及运用地图来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运用海陆分布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还有世界地理部分其他地理知识如气候、居民、地域发展差异、认识区域以及中国地理部分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如何让“地图”说话,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地图,让课堂“活”起来,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一、学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怎样使用地图呢?初一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教会学生阅读并使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1.学会看比例尺

不论哪一种地图,都是需要把地表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缩小。比例尺有大小之分,区别比例尺大小要看数值的大小,如1∶1数值为一,1∶1000000数值为百万分之一,显然比例尺1∶1比1∶1000000大。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描述内容和范围的关系,比例尺越大,地图描述内容越详细、描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地图描述内容越粗略、描述范围越大。关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举例,在大小为长1米、宽1.8米的白纸上自画像,如果按比例尺1∶1画,只可画1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详细;如果按比例尺1∶1000000画,可画1000000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简单,几乎只用一个小点即可表示一个人。由此得出结论:比例尺1∶1大于1∶1000000,1∶1的自画像图上范围仅有1人,范围小,但人物刻画很详细;1∶1000000的自画像图上范围有1000000人,范围大,但人物刻画很粗略。

2.学会辨别方向

关于方向的辨别,首要任务是区分是在哪一种地图上辨别方向。如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人们规定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与它相对应的是南方,然后用“转图法”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出东和西两个方向;如果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看是否在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在同一条经线上为正南、正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为正东、正西方向,不在同一条经线和纬线上,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如果在既没有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正向面对地图,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

3.学会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

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4.引导学生看图的标题和看地图内容

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所以,要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指导下,学习地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学习地图知识和用图技能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感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到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标准》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可见,运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例如,对于亚洲的纬度位置,一是从亚洲范围图中可以了解亚洲东南西北分界线的位置,从而大致了解亚洲的纬度和经度范围;二是从标有经纬度的相关地图中了解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三是把亚洲所跨经纬度范围的计算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解亚洲经纬度范围的教学。这三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借助地图来进行的。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等方面认识,并且地形、气候、水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要了解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就必须运用地图。

《认识大洲》这一知识的学习是如此,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包括《标准》中有明确的“显性”运用地图,还包括一些《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隐性”运用地图,运用地图要渗透到地理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三、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工具,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地图,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获取地理知识等,还要训练学生熟练地使用地图,最后达到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的学习为例,教师首先展示山脊、山谷的素描图,学生比较容易识别,而后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将立体图与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按以往经验,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学习:等高线往高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谷,等高线往低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脊。这样的学习,时间久了学生很容易混淆,到底往哪边凸出是山脊,还是山谷?此时,如果巧用等高线地形图,明确告知学生识别山脊和山谷分四个步骤进行判断:第一步,沿等高线凸出或凹进的地方画一条虚线;第二步,作第一步画出的虚线的垂线,要求尽量穿过等高线;第三步,找到垂线与虚线的交点并判断海拔;第四步,假设一人从垂线的一边沿垂线走向另一边,“先上后下”为山脊,“先下后上”则为山谷。这样的学习,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的难度,并且只要会识别,就不容易忘记,能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在地理学习中,像巧用等高线地形图并将识别过程程序化识别山脊、山谷的例子还有很多。巧用地图,并将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程序化等,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挑战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达到了寓学于乐的目的,顺利地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总之,学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可能;常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习惯;巧用地图,它使“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使用“地图”,让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贯穿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始终,让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朱雪梅,王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地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