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贸易自由化与产业集聚:经济地理视角的理论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贸易自由化与产业集聚:经济地理视角的理论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笔者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发达程度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产业集聚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出口和进口成本的贸易自由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具体采取的贸易政策: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政策使得更多种类的出口生产企业集聚于发达国家,那么两国的经济增长率会得到改善,贫富差距缩小;自由化政策若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集聚于发展中国家,则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会得到改善,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会缩小。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

一、文献回顾

贸易自由化让具有成本、技术和准入优势的国家获得更多的机会,吸引生产企业和生产要素集聚。贸易自由化还可以通过企业集聚降低所在地区的R&D研发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Amiti (1999)和Brulhart (2001)在研究欧盟经济时发现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产业地理集中和区域专业化发展。Forslid等(2002)通过建立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亦证明了欧盟的产业集聚和贸易自由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笔者将由贸易自由化引起的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作为贸易政策研究的新视角,从理论上剖析贸易自由化过程到底会对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产生怎样的效应。本研究的前提依据是Glaeser等(1992)和Henderson 等(1995)的观点,即贸易往来引起的非单一产品的行业集中度或产业集聚效果越明显,对当地的研发及技术贡献越大。笔者沿用Martin 等(1999)的模型,同时考虑外生增长影响及地理分布框架(Grossman et al,1991)对模型进行扩展,试图从一个动态及更广义的角度出发,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影响进出口成本的政策进行估算。

二、基础模型框架

笔者将整个市场上从事贸易往来的国家分成两种基础类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类国家彼此进行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其初始资本财富及实行的贸易策略不同:假定发达国家的初始资本水平为K0,发展中国家的初始资本水平为K*0,且K0>K*0。两类国家中的代表性家庭均由消费者、工人及科研工作者组成,每类国家都是由L个家庭组成的。劳动力在各国内的行业部门可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无法自由流动。

如果只增加产品的数量生产而不考虑产品多样性时只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并且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大家都熟知当前很多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低附加值进口生产(中国沿海地区已演变为世界工厂就是最好的佐证),表面上看,缘自发达国家的产业集聚会为当地的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带来益处,但随着学者们近些年来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低附加值贸易不但很难推动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一国的产业结构,甚至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娄朝晖,2011)。因而笔者对于只增加产品生产数量的生产不赋予产业集聚的技术进步,同时假设生产的规模报酬保持常数。

有差别的产品生产是笔者重点考察的变量参数。假定不同种类的产品是在垄断竞争环境下以规模报酬递增情形生产的,在开始新产品的生产时,需要1单位的资本投入,这也是规模经济中固定成本的来源,假定γ单位的劳动力用来生产1单位的有差别新产品。垄断竞争的标准法则决定了任一种类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除以劳动力成本,即p*=p=γσ/(σ-1),厂商的经营利润可表示为

三、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一)经济增长

根据消费者的跨期最优模型问题的求解,在均衡状态下,B·/B=B·*/B*=r-ρ,由于资本流动是自由的,那么r=r*,同时两类国家中消费增长率也是相同的。从式(13)也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生产企业数所占比重Qe在给定时间内也是常数,因此,o、o*和O的增长率也为常数,并满足g=O·/O=o·/o=o·*/o*。

如果一国国内的技术研发R&D部门还存在技术溢出,当然前提是多样性产品的规模聚集生产才会产生技术溢出,也就是说,越多的企业在同一国内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他们在R&D活动中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少。依据Grossman等(1991)的观点,η/o是发达国家的研发成本,发展中国家则是η/o*。出于效率的考虑,该方程的当期解即最优的技术溢出效应会发生在两国中的一国,也就是说其中一国会拥有更多的企业进行多样性产品生产(一般而言将是富裕国,即发达国家)。如果允许知识在国际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扩散(Hirose et al,2007),R&D工作更会集中在较低技术创新成本使用的国家,不过贸易政策可能会使得这种倾向发生改变。

企业的价值取决于资本的投入,如果市场保持完全竞争,则企业价值v就表现为投入资本的生产成本,即v=η/o=η/OQe。因此,当O增加时,v会同比下降:v·/v=-g,即随着市场上生产产品种类的增加,企业的利润和价值会随之减弱。考虑到资本市场和无风险资产市场之间的套利存在,无风险利率和资本价值之间的回报表示为

r=vr+φv(14)

对于两国总体资源的约束,则有B+B*=2+(rη)/(LQe),在整个期间的资源约束保持不变时,稳态参数为r=ρ。另外,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约束条件下,劳动力会在不同种类产品的生产、产品的生产数量及R&D活动间进行分配,即

ηgQe+σ-ασL(B+B*)=2L(15)

K及K*(两国是一样的)的稳态增长率为

g=2Lη·ασQe-σ-ασρ=g(Qe)(16)

(二)两国的收入分配

根据最初的假定:发达国家在一开始是相对富裕的(K0>K*0)。由于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就是其单位劳动力收入的回报加上资本收入,资本收入为平均财富价值乘以均衡利率。因此,以发达国家为例,则有B=1+r(Kv/L)=1+ρ(Kv/L)。如果将(14)式中的v根据(4)式的均衡利润并结合(12)式中的最优生产规模,B可以表示为g的函数。

四、贸易成本的产业集聚效应

在之前的分析中,通过假定两个不同类型的国家,笔者获得了方程式(16)和式(20),这两个方程将经济增长率和企业集聚分布联系到了一起。方程g=g(Qe)是线性的增函数:当一国的产业集聚越高时,技术溢出越多,因而会使得技术研发成本较低,从而导致较高的增长率。方程Qe=Qe(g)则是一个凸的递减函数。方程还包含了收入非均等性:Qe=Qe[QB(g)],当g增加时,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产业集聚现象随之减弱,但收入非均等状况会缓解,即两国的收入差距会减少。如果收入差距在降低,说明相对富裕国家的产业集聚和市场规模在降低,该方程可表示为图2。

任一类型贸易成本的变化都不会影响线性方程g=g(Qe),线性取决于模型的参数结构,会影响曲线Qe=Qe(g),改变曲线的位置和倾斜度。

下面是对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不同类型贸易成本减少产生的效应分析。

(一)国内贸易成本政策

当一国采取减少国内贸易成本的形式时,一般是指政府采用鼓励增加内需的策略(国内消费者相对承担较低的交通运输等成本)。例如发达国家会拥有相对较大的市场,更多企业将会试图移至发达国从而取得规模报酬递增的优势,这样Qe会随之递增。产业集聚改善了经济增长率(如图3所示)。更多的企业选择在发达国投入生产,这样相对来说技术研发部门支出的成本会减少:[Qe/δD]>0,[g/δD]>0。

相同的原理如果运用于相对贫穷国家,也是通过减少国内贸易成本的形式:更多的企业也会因为有效的国内需求刺激政策将生产移至发展中国家。但是此时的增长率效用却和发达国表现不同:由于企业移至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产品的多样性减少了,此时产业集聚的减弱使得发达国家研发部门的成本增加了,这样对整体经济产生的技术溢出减弱,从而导致经济的增长率减少了(如图4所示):[Qe/δ*D]

然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是,资本的流失价值减少,或者说保存了技术优势,垄断利润得以保证,当然其中还暗含着(19)式所表达的两国的收入非均等性增加,收入差距拉大。

(二)进口成本政策

如果一国降低进口成本,该国将相对容易接触到国外市场。如果发达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于产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有效需求将增加,所以就会有更多的发达国家的企业试图搬至发展中国家从事这些商品的生产。对这些企业而言,这样的迁移有两点好处:一方面,当原来在本国进行生产时的贸易成本(τXτCτ*M)由迁移后的国内成本(τ*D)替代时,这些工厂由于成本降低(τ*D

当发展中国家采取类似的策略试图减少进口成本时,生产企业将移至发达国家,获益于发达国市场较易进入所引致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其有效需求的增加以及对发达国家消费者而言的贸易成本的减少(由原先的τMτCτ*X变为τD,而τD0,[g/δ*M]>0。此时,由(19)式观测到,两国间的收入差距会进一步减小。

总之,如果一国决定降低关税壁垒,将会导致其流失本土企业,所以很多国家并不愿意单方面地采取降低关税的贸易策略。但发达国家在运用此策略时似乎技高一筹。发达国家并不在乎降低那些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的进口关税,也乐于让更多这样的企业移至发展中国家从事生产,因为这部分企业很难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而同时却能保障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垄断优势。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会试图减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进口关税,因为本国的技术确实有限且他们似乎更相信这样的进口带来的技术溢出会推动本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但很多实证结果却发现事与愿违(张全红,2008)。

(三)出口成本政策

该政策试图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以更低廉的成本优势渗透他国的市场。例如,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鼓励手段促进出口,开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如果发达国家实行这样的策略,那么全球更多的企业将会从发展中国家搬至发达国家,因为现在将产品从发达国家出口至发展中国家再不会那么昂贵,同时在相对富裕的国家获得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更容易。随着发达国家企业的增多,研发成本随之降低,这得益于技术溢出效应和随之递增的经济增长率(见图3):[Qe/δs]>0,[g/δs]>0。

结果显示,当发达国家的进口成本降低即δD由0.95变至0.96时(意味着τD的下降)以及出口成本降低即δXδCδ*X由0.7变至0.71时,会引致相对富裕国家更强的产业集中度,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将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将会同时得到改善。当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成本和出口成本降低即δ*D由0.8变至0.81、δ*XδCδM由0.6变至0.61时,发达国家的产业集中度降低,使得生产逐步移至发展中国家,而且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会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会得到改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福利增加的关键参数是资本的分布,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地理分布均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和国内及国际间的交通运输成本。从(20)式可以看到,当QK越接近1/2时,对任何贸易政策引起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分布比例带来的影响越不显著。当QK越接近1/2时,发展中国家的福利越有可能得到改善。因而,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选择可能是适时加大相关行业的资本投入。

这样的结论强调了统一合作的贸易政策可能给贸易双边国都带来好处,但同时也反映了贸易双方也可能为了获取更大的世界需求市场而展开贸易大战。

六、结论

贸易自由化过程可能导致产业集聚加强、经济增长,但它们之间的这种正向关系却是不确定的,它还要取决于各国具体采取的贸易措施及哪种特定的贸易成本被减少。如果相对富裕的国家减少了国内及出口成本,或者相对贫穷的国家减少了进口成本,那么富裕国家的工业集中度加强,同时两国的经济增长率及收入差距均会得到提高和改善。然而,当相对贫穷的国家减少它们的国内成本或者实行出口改善政策,或者富裕国家减少它们的进口成本,这种贸易策略会导致工业集中度的降低及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尽管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带来较低的福利,但笔者发现这也不是一个必然的结论,因为此时发展中国家会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现象会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均衡与公平。

目前中国对低附加值出口贸易进行出口补贴与扶持,同时倾向对高技术产品进口适当给予关税减让的政策值得再商榷,这两种政策的并行有可能引致更脆弱的国内产业结构,影响国内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不能简单地说贸易自由化进程是如何影响对产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有益的产业集聚状况的,它的最终效应必须对具体实施的贸易政策降低了哪一类贸易成本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娄朝晖. 2011.加工贸易、发展效应及其偏差成因:中国1991~2007\[J\]. 国际贸易问题(5): 22-34.

张全红. 2008. 进口贸易、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J\]. 世界经济研究(11): 35-40.

AMITI M. 1999. Specialization patterns in Europe\[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35(4): 573-593.

BRULHART M. 2001. Evolving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37(2): 215-243.

FORSLID R, HAALAND J I, KNARVIK K, et al. 2002.AU-Shaped Europe: a simulation study of industrial loc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7(2): 273-297.

GLAESER E L, KALLAL H D, SCHEINKMAN J A, et al. 1992 .Growth in citie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0(6):1126-1152.

GROSSMAN G, HELPMAN E. 1991.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M\]. Cambridge: MIT Press.

HENDERSON V, KUNCORO A, TURNER M. 1995.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5): 1067-1090.

HIROSE K, YAMAMOTO K. 2007. Knowledge spillovers, location of industry, and endogenous growth\[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41(1): 17-30.

MARTIN P, IP OTTAVIANO G. 1999.Growing locations: 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2): 281-302.

(编校: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