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人常“自怜”容易抑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刘自从退休以后多了一个“爱好”,就是总向周围的人抱怨自己的不如意。比如自己的住房没有别人大,退休工资没有别人高,儿女也不如别人家的孝顺,等等。
抱怨的时候,越说越觉得自己可怜,经常说得眼眶发红、声音哽咽。其实,老刘家里的条件在同龄人当中是不错的。但老刘总是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不好”的事情上,对其他事都不感兴趣,心烦、失眠随之而来,甚至出现了抑郁的症状。
生活中,像老刘一样喜欢“自怜”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见人不说别的,先诉苦,似乎整个世界,就自己是最可怜的人。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会想,“明明挺好的,为什么说得如此悲惨?”再后来,往往还没等他们开口,人家就躲得远远的了。
自怜情绪在心理上常表现为自我意识过敏,并且自我评价过低。这类人总希望通过自怜博得别人的关注,以此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补偿。经常自怜,就会因为总是沉浸在“不幸”当中而忘记了幸福,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正如老刘一样,深深地陷入负面情绪中而无法自拔,并引起周围人的反感,不愿意与其交流。于是老人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朋友也越来越少。
为什么有的老人会有这种自怜情绪呢?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包括了一些正当的心理需求,比如希望获得理解,得到关注等等;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原因,比如喜欢攀比,希望通过“自怜”维护自己的面子等等。有的老人抱怨子女不孝顺,有的老人抱怨自己住房没有别人大,或者退休金没有别人高,其实都是内心的攀比心理在作怪。
对于“自怜”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和干预,任其延续的话,老人本身已经很难意识到,自怜最初是出于获得理解或维护自尊的目的,而习以为常,终会出现习惯化的“自怜”。这时,深陷其中的人会因为自怜产生自卑,自卑又会进一步加重自怜,形成恶性循环,并最终导致抑郁的产生。
改变老人的自怜心理,一方面需要老人自身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家人和朋友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一下自怜的老人,帮助老人认清自己的状态,最终摆脱自怜的困扰,预防抑郁的产生。
首先,老人不妨分析一下自怜的目的是什么,达到目的没有?自怜又会给自已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当中既有精彩也有缺憾,为什么有的人能让每一天都高兴、精彩,而有的人却让生活充满阴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或许自己的房子又小又旧,但和老邻居们彼此熟悉,聊聊天、串串门会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或许孩子们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但他们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中拼搏时,还不忘打个电话,说明他们对父母仍然是关心的。有时间的时候,不妨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当中有哪些精彩的地方,那样一定会让自己的心情灿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