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宜家“婚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宜家“婚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场“婚变”正在宜家上海公司有条不紊地进行。而离婚的双方似乎并未流露出太多的悲戚之感。

这场跨国婚恋始于13年前。1997年,瑞典家居臣头宜家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喜结连理:以前者占股60%、后者占股40%的形式在上海合作成立了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这就是上海申瑞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申瑞)。其注册资本为610万美元,主要以超市形式经营IKEA品牌的家具和家居用品。

13年平静无波,看似牢固的婚姻却于今年4月8日突然传出“分手”的消息。在上海市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申瑞以挂牌价4938.8万元转让其40%股权,持有这40%股份的正是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在挂牌截止日5月7日之后,这家省级国资公司便将同宜家say goodbye,退出宜家公司的管理和经营。

“合”变“独”13年“化蝶”路?

上海申瑞对受让人所设置的条件门槛似不低。根据出让公告,受让人不得为联合体;受让人或其关联公司不能被IKEA DeveloloomentB.V.视为标的公司或宜家集团或其关联公司的竞争者;还必须有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其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同时,其外方股东IKEA Development B.Vv表态不放弃优先购买权。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宜家公司借此拿下上海申瑞40%股权的可能,一旦其全资控股上海宜家店。这家全球家具巨头将有望在中国全面实现独资经营。

宜家亚太区总裁助理许丽德近日对本刊记者的表态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宜家不放弃优先购买权。”而且,“未来宜家在中国新开的门店都会是‘独资’店”。

不光是未来的新门店,宜家在大陆地区已经开设的8家门店中,也鲜有合资经营的门店。据记者了解,宜家除了持有广州、成都、深圳、南京、大连门店100%股权外,北京门店的独资协议也早已签订。剩下的上海门店,既是宜家在中国大陆开设的首家门店。也是目前宜家在大陆唯一的合资经营门店。

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上海申瑞应该是一个壳公司,这种合资模式是当时政策限制下的产物。现在政策已经全面放开,实力雄厚的宜家回购股权应该不成问题。而对于中方合作者来说,家居卖场周期较长、资本回笼较慢,适时抛盘也是明智之举。”

1997年,恰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在许多领域都采取了合资的形式,以中方直接参与管理的方式加强监管”。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的中外合资企业多为开放初期试水的产物。如今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引进和管理外资的经验较之前丰富得多,政策也更宽松,在此背景下,为配合开放策略,假使国资放手让外资接手、实现独资经营,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从通用公司第一次来中国洽谈合作,向中国引入了“合资经营”的概念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人中国的跨国公司都是以合资方式出现在中国的,譬如可口可乐在中国与国有的粮油公司合资,宝洁与地方的日化工厂合资等。一则是鉴于中国政策的要求,再加上跨国公司对中国环境的不熟悉,为处理好中国方方面面的关系,而促成了合资公司的“雨后春笋”现象。

但上世纪90年代末,上述现象便慢慢发生了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更加凸显,从这一年开始,跨国公司纷纷出手,收编自己早先在中国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变“合资”为“独资”。自当年起,中国的独资企业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2007年,外商独资方式实际使用外资572.64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8%。

2001年冬天,日本松下公开表示,“在中国设立的50家松下合资企业都将谋求独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也做出了同样的决策,当年9月,摩托罗拉第一次在北京举行全球董事会。它在中国的投资占其总投资额的9%,而获得的回报却达到总利润的17%。董事会决定在未来5年内对中国的投资增加到100亿美元,同时,董事们认定“独资是中国入世后合资公司的一个自然选择”。当时该公司在中国的最大合资企业是浙江的东方通信,美方向中方董事长施继兴提出,要么中方出让股份,要么美方退出合资。施继兴选择了第二方案,摩托罗拉随即退出并停止了一切技术支持。独资行动更为坚决并不惜与中方“兵戎相见”的还有百事可乐。百事可乐为让自己独资的子公司抢夺山东的地盘,单方面停止了对合资的山东子公司的品牌使用授权,双方最终对簿公堂,结果百事完胜。

一旦宜家成功回购上海店剩余股份,则意味着其在中国大陆全面实现“独资化”。而宜家中国零售经理吉利安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接下来的新店都是采用独资自购土地、自建商场的模式开发运营。”这些新店包括,“沈阳店将于2010年5月开业;北京二店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宜家旗舰店;上海二店也确定落户浦东;无锡已经拿到开发地块。”

业内人士分析,由此不难看出,独资经营本就是宜家在中国大陆的主流和趋势。合资却只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和例外,走向独资或许才是宜家所期待的必然。

国资以退为进?

上海国际集团一出手便是价值近5000万元的40%股权,背后隐隐闪现国资调整的火花。

此前,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曾对媒体介绍说,上海国资布局过宽过散的问题将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改善。上海同资目前分布在79个行业,过宽过散将难以避免“淹没效应”,因此,在未来3到5年内,上海国资涉足的行业将从当前的79个减少到54个,2010年将实行横向收缩跨度,重点调整皮革、毛皮、术材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等7个行业,“鼓励国有资产向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重点调整行业里虽未提及家具家居行业,但该行业显然也不属于中国传统的“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对于1700家壳体企业,杨国雄表示,2008年清理了352家,2009年在此基础上又处理了450家。与此同时,他要求各大集团明确主业。“主业范围以内的投资由董事会决定,辅业投资花一分钱都须经过国资委审核”。

由此,上海市家具行业协会的一位人士推测,上海国际集团股权出让的举动与国资的战略调整不无关联。孙立坚教授表示同意上述观点,“这极有可能是国资转移的一个信号”。从上海财瑞会计师事务所2008~2009年度的审计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申瑞2009年净利润只约为1951万元,较2008年利润大幅缩水了57%。业界纷纷猜测,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大幅下滑,或是促成上海国际进行此次股权转让的直接动因。“企业从自身战略出发转让股权,一方面可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正好借此进行业务重组、转变经营方向。从而提高企业资金运作的效率”,孙立坚教授如是表示。

实际上,如果国资退出可以实现外资的独资化经营,不失为一个一石多鸟的策略。除了完成国资的抽身和转型,对外资和监管方面都不无裨益。就企业而言,中外两个团队同

时进行经营管理,极易导致文化和利益方面的冲突,而难以实现企业的高效运作。“所以独资经营应该是外资的一个诉求”,孙立坚教授同时表示,“对于中方来说,监管起来也比合资时更方便。”在合资企业内部,由于中外双方利益纠结,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反而不利于监管。独资后的外资企业,一旦发现其经营行为“走样”,有关部门即可立即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因而是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的。

此外,更大的转变或者还在对外资引进的思路上。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研究确定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策略。同时修改了《合资企业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形成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但事与愿违。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政策设计,加上市场内在规律使然,“以市场换技术”的良好初衷最后换来了一个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市场给出去了,技术没换回来。

以中国的汽车工业为例,尽管走过了20年的“市场换技术”道路,到现在几近9成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了外方,但绝大部分的合资企业还是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没有能生产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西方企业自然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如果把技术转让给中国公司,只会给自己培养出强劲的竞争对手来。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曾无奈指出,长久以来,汽车业花费了大量金钱搞引进,并没有换来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反而形成了依赖引进的被动局面。

既然通过内部合资合作无法换来核心技术,那么不妨另寻出路来化解自己的困局。孙立坚教授认为,此次国资的退出,或许就是“从内部合作转向外部竞争的一次尝试”。“通过引进外资在行业内的一两家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内的良性竞争,用竞争压力推动中国企业打造自身品牌,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他还补充说,上海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在这方面进行先试先行,树立一个发展的样本也是很有必要的。

宜家家居(中国)公司一人士则表示,宜家和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合作从1997年开始,双方合作很愉快。至于对方出于什么原因要进行股权转让,只有在产权交易结束后才有可能得知。

开店,还是开店

“上海宜家店此次股权转让不会影响到宜家其他门店的正常经营”,许丽德表示,“目前宜家唯一可以透露的下一步计划,就是5月沈阳店的开业”。这也是宜家在中国大陆的第8家门店。

虽然经营模式、购物理念在国内家居行业备受推崇,但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宜家并没有像其他大型零售商一样在经济活跃的城市频频开店抢点。其谨慎且缓慢的开店速度甚至遭到了“蜗牛式扩张”的质疑。“宜家的扩张速度必须要加快,因为各个层面的竞争都在迅速壮大,并进一步细分市场。宜家如果还是保持这么缓慢的扩张速度,很可能之前培育起来的市场将被国际和本土家居品牌抢占。”2009财年近60%的利润缩水,似乎正在印证这一观点。

8家门店的数量的确与同为外资品牌的家具连锁企业百安居相去甚远。目前,百安居在中国已经营有40余家门店。竞争对手当然还不只百安居这个巨头:2009年2月,同样来自瑞典的时装品牌H&M投出一枚响弹,宣布将推出家饰系列,抢进平价家居市场。尽管跨界合作的花招玩起来难度不低,但事实证明H&M算是个中翘楚,因为其家饰系列甫一推出,便引发了消费热潮。

中国家居协会的相关专家表示,宜家的发展培育期过长,需要尽快加快开店的步伐,否则宜家将在中国市场面临更大的压力。“宜家的产品价格并不是在同行中最具竞争力的。由于价格上不能有效地征服中国消费者,所以主打‘低价牌’的宜家不能充分发挥其商业模式的根本优势。”上述专家表示,“虽然宜家方面认为,其独特的生产、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但宜家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H&M已经正式涉足家居产品。H&M就是宜家真正意义上的同类竞争者。”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宜家最大的供应商,宜家大约21%的商品来自中国,其在中国拥有300多个供应商。如若此次“独资化”成为现实,不仅能让公司运作变得更高效、更简单,还将更有利于发挥宜家引以为傲的管理模式等方面优势,从而获得长远的优异成绩。“前段时间国内房地产业的火爆也给家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外资对中国家居业非常有信心。不过,家居业也不能盲目膨胀,因为楼市泡沫毕竟带来了破灭的隐患。”孙立坚教授说,“外资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其在优质化和个性化方面的优势”。

正如许丽德所说,“中国对宜家集团来说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宜家也毫不讳言,中国市场是造就其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宜家未来的发展日渐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辆战车的加速行进,恐怕也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