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4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4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所致。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传播蔓延,育龄妇女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生儿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近年来因各种因素使胎传梅毒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尤其应引起基层医院的重视。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及时准确诊断及治疗,同时积极开展性病防治和宣传工作,减少先天梅毒的发病率。

【关键词】 新生儿; 先天性梅毒; 分析

先天性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所致。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传播蔓延, 育龄妇女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新生儿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严重威胁着儿童健康。现将我科近年收治的新生儿梅毒报道如下,以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3年3月~2007年10月于我科住院诊断为梅毒的新生儿14例。男8例,女6例;早产儿10例,足月儿4例;出生体重为1620g~2880g,平均2340g, 小于2500g者11例,小于胎龄儿3例;胎龄32~42周,平均37周;日龄0.5 h~3d 2例, 3h ~15d 10例,大于15d 2例。Apgar 评分≤7分,5例, 正常7例,家中自己接生2例,有自然流产史6例, 死胎史3例。8例母亲有梅毒病史或血清学检查阳性。

2 结果

2.1新生儿临床表现起病时间均为2天到27天,早产儿均表现为生后气促发绀,血气提示呼吸衰竭。所有患儿均无惊厥。临床表现见表1。

2.2合并症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 先天性风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各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室缺1例, 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缺1例)。

2.3实验室检查

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阳性14例;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 阳性14例。血常规:白细胞增高(14×109 /L~30×109 /L)7例,静脉血血红蛋白< 140g/L 7例,血小板计数正常, CRP>10mg 4例。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 205μmol/L 3例,AST增高3例。血BUN、Cr均正常,血糖低1例。脑脊液检查2例均正常。长骨X线检查4例:四肢长骨异常或锁骨异常者2例,表现为长骨干骺端不规则横行密度降低透亮带、干骺端增宽、骨缺损破坏,骨膜反应1例。胸片检查7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透过度降低。

2.4 治疗及转归患儿确诊后即隔离,予青霉素10~15 μ/(kg•d), q12h静脉注射。疗程2~3周,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同时保护各脏器功能及对症支持治疗。14例中,临床痊愈8例(足月儿4例,早产儿4例),好转2例,放弃治疗2例。门诊定期随访5例,血清RPR在治疗完成6个月后的阴性率为80%。

3讨论

先天性梅毒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母孕早期感染者胎儿40%~50%感染,常常导致早产。本病预后差,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严重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类: ①死产, 胎儿呈浸软状态, 全身各脏器有大量梅毒螺旋体, 此型罕见; ②出生时或生后4周内出现肝脾肿大、皮疹、黄疸、贫血等症状, 此类患儿死亡率高;③出生时或新生儿期无症状, 在生后数月至数年出现, 如关节肿胀、假性肢体麻痹等。本组14例患儿均属于第二类,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皮肤损害最为多见。本组共计11例(78.6 %)表现为手掌、足底至四肢及全身脱屑性红斑及多发性脓疱疹。病理性黄疸和肝脾大仅次于皮疹。其他表现包括新生儿窒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热、水肿等。新生儿期很少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有研究表明梅毒螺旋体有“吸附”和产生“分解酶”的功能,并在孕早期就能通过绒毛膜进入胎儿体内。近几年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 发现在妊娠早、中、晚各期梅毒螺旋体均可穿越胎盘进入脐带血感染胎儿[1],这就为先天性梅毒出现临床症状时间不同、征象各异和轻重不一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由于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而且临床上对先天性梅毒警惕性低、感性认识少,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梅毒极易被误诊和漏诊[2]。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要点为[3]①父母有明确的梅毒感染史, 母亲TPHA或RPR试验阳性。②患儿TPHA或RPR试验阳性。③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受损。本组14例患儿均符合以上标准。本组患儿都有明显临床异常且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临床上还应注意无症状先天性梅毒。文献表明,被感染的婴儿出生时有临床症状者仅约40%,60%无症状,于出生后几周或几个月内发病[4]。无症状先天性梅毒为母亲有梅毒史或不洁性生活史,且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查RPR、TPHA阳性,但是患儿无临床症状,多为母亲孕期接受驱梅治疗或妊娠晚期感染梅毒所生的新生儿。目前尚不清楚一些宫内感染的婴儿出生时没有症状, 而生后几周或几个月疾病发展成显性表现的原因。但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患儿原来隐性的症状、体征将迅速加重,应该引起新生儿科医生的重视[5]。如果母亲在妊娠晚期感染梅毒, 受感染的新生儿在出生时经常无症状, 血清学反应也可能阴性, 这些婴儿在出生时仍应当接受抗梅毒治疗。

目前血清学筛查方法多采用RPR和TPHA。RPR试验是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检查, 是测血清中的反应素,因可受一些因素影响和梅毒感染后“窗口期”,潜伏梅毒等影响,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故仅能做梅毒筛查试验。TPHA试验,是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梅毒螺旋体抗体,作为梅毒证实试验。由于IgG可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体内而出现假阳性,因此新生儿或小婴儿TPHA 阳性还不能确定诊断,这点与年长儿或成人在诊断时不同,要加以区别。而且TPHA不能用于观察疗效,复发和再感染。本组14例均作母子RPR或TPHA检查。患儿RPR和TPHA均为阳性结果,但是其中有4例母亲RPR 试验阴性,这可能系二期潜伏梅毒所致,后由TPHA 试验阳性证实梅毒感染。笔者认为在基层医院,多次复查RPR 和TPHA,并结合患儿临床表现,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

先天性梅毒作为一种可预防的疾病,积极的产前检查及孕期梅毒治疗是预防先天性梅毒的重要措施。本组病例的另一个特点是多数母亲在产前未接受正规驱梅治疗。孕妇患梅毒时,早期血中梅毒螺旋体最多,传播给胎儿的危险性也最高。如不治疗,早期梅毒孕妇100%可引起不良妊娠后果(50 %流产,死亡或新生儿死亡,以及50%的先天性梅毒)。怀孕期妇女应常规作RPR及TPHA检查。孕妇梅毒患者, 尤其是早期梅毒和二期潜伏梅毒(RPR 检查可能阴性) 应进行抗梅毒治疗,最好终止妊娠,减少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在本资料中父母为农民11例,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者增多,人口流动性大,安全意识薄弱,先天性梅毒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应积极开展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尤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宣传与管理,控制性传播疾病的蔓延,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军, 黄彩霞, 曹燕,等.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36( 8) : 456.

2 饶晓红, 田强, 朱红枫.临床皮肤科杂志[J],2006 ,35 (4):244-245.

3 陈涵强, 扬斌, 张尔全.新生儿先天梅毒5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 22.

4 Glaser JH.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 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congenital syphilis[ J ]. J Pediatr, 1996,129 (4) :488- 490.

5 叶环, 李珊. 26例新生儿无症状CS[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9) :1092-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