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谐社会语境下美育的不足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谐社会语境下美育的不足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发展人的感性能力,陶养高尚的情操以实现健全完善的人格。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美育的不足,从学校美育、将美育纳入社会和谐文化、美育与大众审美文化的互融和加强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来促进美育的实施,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精神文化支撑。

关键词:美育;和谐;人格;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上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其内涵和意义极其丰富。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人的和谐,具体表现在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如何加强这三方面的和谐,不仅需要从政治、民主、物质条件上去努力完善,亦需要从文化精神层面去挖掘优秀成分。美育作为塑造完善健康人格的学科,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美育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席勒提出,他提出以美育来恢复完整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席勒《美育书简》的副题就是“对于作为整个人的感性教育”,将“人”的教育作为美育的主旨。最早将美育系统深入引入中国的教育家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辞书》中对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1]他在《美育与人生》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2] 通过美育概念我们可以得出,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通过审美的形式来感悟人生,净化心灵,把生命中粗野、狂暴、具有破坏性的力量因素导向和谐、纯净的人生境界,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人的和谐,而美育有助于实现和谐的理想人格,因此,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美育的独特本质,当代美学家曾繁仁在《现代美育理论》一书中提出“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动力之一” [3] 当代一些学者在美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对美育的实践功能关注不足,多倾向于阐述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发挥的意义和作用,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加强和实施美育,尤其在如何加强社会美育方面,探讨不够。本文针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美育的不足提出了具体对策,并且将美育的视角由单纯的学校美育扩大到整个社会范围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层面的参考。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美育的不足

(一)学校教育重智育轻美育,学生的美学素养整体偏低

学校教育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场所。虽然1999年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但是当前在我国学校中,美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人们过于关注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发展,而美育相对来说要薄弱的多。美育与其他三育相比,实施和管理存在随意性,美育不完善、不系统,尚未形成独立和完整的实施机制。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技能方面可能是高超的,但是在审美素质和人格涵养方面却表现的严重不足。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城市中小学生接触过校外艺术培训。钢琴、绘画和舞蹈成为接受专项艺术类教育的首选项目;但是另一方面却是美学基本常识的缺失。“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老子、庄子为何人?”某高校美学选修课课堂上,大学生们连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美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

(二)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审美泛化是对美育的误读

在商品经济占主导,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里,人们过度追求物欲的满足,精神需求被压抑到最低限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迅猛发展,并日渐成为当今审美实践的主流。流行音乐、通俗小说、网络文学、影视剧以及商业广告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强烈的感性形式来表达人们在商品社会中裸的欲望,宣扬享乐主义。而以情感陶养为核心,感性中渗透着理性意义,加深我们对生命和宇宙真谛地理解的美育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大众文化带来的审美的泛化并非真正的审美,随着审美的泛化带来的是审美的滑坡,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美育是实现人内心和谐,塑造健康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健康的、积极的审美活动,才能消解人在现实世界生存中的扭曲与异化状态,成为自由、完整的生命存在。“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 [4]宣扬欲望、满足纯粹生理感官刺激的审美文化并不能解决当代社会人们因物质与精神的失衡而带来的种种矛盾。利己主义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他人往往是利益纷争的对象,正如萨特所说“他人即是地狱”。在人群中,友好表面下所掩盖的却是冷漠、疏远和不信任。人把自身与社会、国家、他人隔离开来而显出自己孤立的身影。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而不断强化个人的力量,个人不断把自身与世界隔离开来,到头来,发现自己的力量在强大的外部世界中是如此的脆弱。面对失败与挫折,无法寻求到有效的救助力量,从而难免遭到被彻底打垮或者精神崩溃的命运。自杀、杀人以及“虐猫”、“虐兔门”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到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人深思,令人警醒。我们迫切需要在当代社会提倡并开展健康的美育,在泛审美环境下展开新的立美教育。

(三)生态美育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人与自然抗衡的能力,也促成了人主体意识的膨胀。人们把自然当成征服和索取的对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异常,各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非典、甲流的肆虐,生态危机和生态平衡问题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状况,人类面临的不只是技术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提升和文化的反思。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与天地万物齐一,都表明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生态教育相融合产生的生态美育是当代美育研究的一个新命题。“所谓生态美育,就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 [5]生态美育的目标是让人们实现生态审美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生态美育作为一种新兴提法,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人们对生态美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虽然政府在生态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各级政府仍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心,以牺牲生态平衡来为经济发展铺路的做法时有发生。要想让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生态美育,充分发挥其在建立人类精神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生态美育,仍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二、加强美育的对策

针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下美育的不足,我们需要从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加强美育。

(一)重视学校美育,积极探索学校美育的新方式,增强美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