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杭嘉湖平原水网区地表水资源量推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杭嘉湖平原水网区地表水资源量推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平原区,尤其是杭嘉湖平原区基本上没有径流实测资料,评价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成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的难点,为此,本文考虑了地面分类计算法,按水田、旱地、水面积和不透水层地面,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选择了几个有实测资料的大型水库或水文站,利用新的计算方法推求多年平均水源量,与实测成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的误差最大值只有1.77%,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可满足实用要求。

【关键词】平原;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模型

杭嘉湖平原水网区地势平坦,河湖串联,水网交错。由于水系复杂,水流的消涨与相互顶托,使得水流紊乱,水文测验困难,导致平原水网区的水资源量无法通过传统的水文观测得到,故根据现状下垫面状况建立产流模型,使用各分区的水文特性参数,通过降水、蒸发资料计算河川径流。

1.产流模型建立

产流过程是指降雨经过扣损变成净雨。由于不同下垫面具有不同的产流规律,因此产流必须分开进行计算。下垫面对于产水量模拟十分重要,是产水量模拟计算中的基础资料。但是在模拟计算过程中不能按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中的分类,把下垫面分的如此的详细,因为如此详细的分类不仅资料难以取得,也很难反映各种下垫面之间的差别。为了计算方便并区分开不同下垫面之间的差异,在模拟过程中把下垫面分成四类: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建设用地。

(1)水面产流

水面产流(净雨深)为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即:

RW=P-CE×E (1)

式中:RW为水面日净雨深(mm);P为日降水量(mm);E为蒸发皿的蒸发量(mm);CE为蒸发皿折算系数,采用双林站试验值,见表1。

(2)城镇产流

城镇下垫面的主要特点是透水性较差,因此日净雨深的计算可简单地表示为日降雨乘以城镇径流系数,即:

RI=CI×P (2)

式中:RI为城镇下垫面的日净雨深(mm);P为城镇下垫面的日降水量(mm);CI为城镇综合径流系数,根据《室外排水技术规范》(GBJ14-87)和湖州市城镇开发建设实况综合径流系数取0.45。

(3)水田产流

第一个阶段是水稻生长期以前,该时期的产流规律,与旱地的产流没有不同,因此直接采用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进行计算。

第二个阶段是秧田期,秧田以外的水田仍作旱地处理。

秧田期分秧田泡田和育秧期。秧田泡田所需水量由二部分组成,首先将土壤饱和,再建立一定的秧田水深。由于秧田期是渠系在一年中首次灌溉,渠系渗漏较大,秧田所占面积亦小,水田产生的净雨深按照田间水量平衡原理来计算,水稻田在不同生育期,需保持一定水深,其控制水深分为水田适宜上限水深、适宜下限水深、耐淹水深等。适宜下限水深控制水稻不致因水深不足失水凋萎影响产量,当低于下限水深需要及时灌溉。适宜上限水深控制水稻最佳生长的允许的最大水深,每次灌溉上限作为制约条件。耐淹水深控制水田水深不能超过此值,当田间水深超过此值,要及时排除多余水量。水田的排水量即为水田产生的净雨深。

根据本地区耕作情况,各控制参数取值详见表3。

[*注]表中单季稻各生长期参数采用调查数据。

以日为时段的田间水量平衡方程如下:

H2=H1+P+Mi-α×CE×E-RR (3)

当H2>HP时

RR=H2-HP,Mi=0,H2=HP (4)

当HD

RR=0,Mi=0,H2= H1+P+Mi-α×CE×E-RR(5)

当HU

RR=H2-Hu,Mi=0,H2= Hu (6)

当H2

RR=0,Mi=(HU+HD)/2-P+α×CE×E-H1,H2=(HU+HD)/2 (7)

上式中:H1、H2为每日初、末水稻田水深(mm);a为水稻田各生长期的需水系数;HP为各生长期水稻耐淹深度(mm);HU为各生长期水稻适宜水深上限(mm);HD为各生长期水稻适宜水深下限(mm);RR为时段内水稻田排水量(mm);Mi为时段内水稻田灌水量(mm);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5)旱地(包括非耕地)产流

在平原河网地区,尤其是在水田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含水量易于得到补充,可以采用蓄满产流理论来计算平原区旱地的净雨深。

本次计算采用三层蒸散发模型来计算旱地(非耕地)及水稻田旱作期的产流量,公式如下:

当Pet≤0时,则

RD=0 (8)

否则,当at+Pet

(9)

否则 RD=Pet+W0t-Wm (10)

上式中:

Wm为分区平均最大蓄水容量,为上、下、深三层土壤最大蓄水容量之和(mm); Pt、RD分别表示t~t+1时段的降雨量、径流量(mm);Pe表示时段内扣除蒸发后的剩余降雨量(mm);B为分区蓄水容量曲线指数,反映分区内蓄水容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取0表示分布均匀,分布越不均,B值越大;

at为W0t折算后的分区平均蓄水深度(mm),计算公式如下:

(11)

Wm′表示分区上点蓄水容量的最大值(mm),考虑不透水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12)

式中:IMP为分区不透水面积占分区面积之比重。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用三个土层的模型,将分区土壤平均蓄水容量Wm分为上层蓄水容量WUt、下层蓄水容量WLt与深层蓄水容量WDt;将流域土壤平均蓄量Wm分为上层蓄量WU、下层蓄量WL与深层蓄水容量WD。降雨先补充上层,当上层蓄满时继续补充下层,当下层蓄满时继续补充深层;蒸散发则是先消耗上层的蓄水,当上层蓄水消耗完以后继续消耗下层蓄水,当下层蓄水消耗完以后继续消耗深层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