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的微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的微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台北公馆很容易遇到台湾大学学生的服务生,笔者在北京大学附近可从没看过哪一个念北大的服务生。年轻人打工不单是为了挣钱,更多的是为了交朋友或者好玩,自然亲切、热情有活力

十月二十六日,北京的空气质量相当差,但一早起来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因为,据说北京连尘土都是迷人的。所有的台湾学子在中学时代都读过前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一篇文章——《迷人的北京》,因此对于老北京都有莫名的好感,甚至尘土。

上网搜搜,找出这一段文章:“我在北京住了十五年,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才离开北京。回想过去的日子,甚至连北京飞扬的尘土都富于愉快的联想。我怀念北京的尘土,希望有一天能再看看这些尘土。清晨旭日初升,阳光照射在纸窗上,窗外爬藤的阴影则在纸窗上随风摆动。红木书桌上,已在一夜之间铺上一层薄薄的轻沙。拿起鸡毛帚,轻轻地拂去桌上的尘土,你会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乐趣。然后你再拂去笔筒和砚台上的灰尘;笔筒,刻着山水风景,你可以顺便欣赏一番,砚台或许是几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用过的,他们也像你一样曾经小心翼翼地拂拭过它。乾隆间出窑的瓷器,四千年前用于卜筮的商朝甲骨,也有待你仔细揩擦。还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的线装书,这些书是在西方还不懂得印刷术以前印的。用你的手指碰一碰这些书的封面,你会发现飞扬的尘土已经一视同仁地光顾到这些古籍。”

因了这一段文字,我甚至小小期待着在北京的头一次尘土满天,一早朝着灰蒙蒙的北大校园勇往直前而去,一天下来,用湿毛巾抹下一脸的尘土,望着镜中狼狈的自己,只能苦笑着对自己说:“天杀的沙尘天!”

细想来,许许多多的事儿,不管好事还是坏事,大多都是类似的情形,大陆朋友来台湾必访之地,除了台北,就是日月潭跟阿里山,想去看看阿里山的姑娘是否美如水啊,都跟我一样是因为少年、青年时期的美好期待。

就以每日三餐为例,北京和台北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情。台湾主要有两大服务传统,一种是美式服务,另一种是日本的服务传统,这两大类都在台湾形成深刻的影响。台湾因为过去的殖民统治,加之企业一直跟日本商业的紧密接轨,所以尊崇日本的服务价值跟理念,而日式的商业服务也因此在台湾大行其道,这最明显的就是,台湾的旅馆跟日本一样,不收小费。

所谓日式风格,简单地说就是“当你的仆人”。因此,日式风格就是来自“贴心而无微不至”的服务,这样的服务精神在台湾,凡是越是高级的餐厅你越可以感受到。有机会来到台湾的朋友,可以去知名的台菜餐厅青叶试试,服务人员全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不甚起眼,用餐时看不到他们,但是你不用找人,只要往上一举手,这些中年大妈会马上出现在你的面前,当筷子掉了或者茶水少了,甚至不用你招手,他们会神奇地注意到,适时地帮你补上,可是你用餐却又很自在,感受不到他们盯着你看的目光。

台湾另外一种盛行的餐饮文化是美式的餐饮服务,这样的精神就是“当你的朋友”,服务人员讲究自然地跟客人互动,就像招呼朋友到自己的家里,会大方地主动跟你推荐菜色,点多了或点错了会给你提醒和建议,时不时给你招待的小菜。如果你来第二趟,他们就记得你的姓:“X先生,今天是不是跟昨天一样不加奶?”这样的餐饮文化是跟台湾美式餐厅盛行,以及快餐连锁店文化导入有关,在台湾,现在平价餐厅已经蔚为主流,特别是那些年轻人爱去的西餐厅。这些餐厅的服务质量甚至比他们的总公司所在的母国服务还好,打个比方,台湾的星巴克咖啡就比美国的服务来得好,麦当劳更是如此。

在大陆的餐饮业,固然也导入了这样的文化,但是总觉得热情跟亲切的程度不太够。推敲来说,是否跟服务人员的来源有关?台湾这些以顾客为友的餐厅服务人员大多来城市本地学校工读学生,而大陆的城市餐饮服务者大多是外来的打工年轻人,气质上自然有差,而心态上更是不一样,台湾的年轻人打工,是一件很时尚跟流行的事情,不论你念怎样的名校,一旦上了大学,都流行帮人家端盘子,当工读生。在台北公馆很容易遇到台大学生的服务生,笔者在北大附近可从没看过哪一个念北大的服务生。年轻人打工不单是为了挣钱,更多的是为了交朋友或者好玩,自然亲切、热情有活力。台湾是学生打工文化与导入的餐饮文化结合的美好结果,而在大陆的服务质量也是跟民工文化有关。

以“问路”为例,七月间,《新周刊》做了一个大专题——《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据说挺受欢迎的,刊物内容大赞台湾,建议大陆人来台体验一下“问路问到干脆被送往目的地”的感觉,文章当中甚至夸张地说:“详细告诉你如何走是基本动作,带你到目的地是热心,而我们甚至遇到打电话问亲戚朋友怎么走,然后带你去到目的地的超级好人。”

在大陆的问路经验却有一部分不太好,获得错误信息的比例不低,常常地方在东边,却获得往西边的信息,大陆地方又大,常常走断腿还找不着地方,笔者对应之策就是一问路就多问几个,免得跑了冤枉路。

这个问题我也常想不通,后来美国前驻阿富汗大使艾江山(Karl Eikenberry)的夫人侯景苑跟我聊天时,给了我一个不错的答案,她年他跟老公驻北京大使馆时,常遇到老美同事气呼呼地跟她抱怨:“北京的农民坏透了,明明往东,还给他们指西”,侯女士理解地问同事说,是下车请教还是摇下车窗问呢?同事回答是摇下车窗问,“摇下车窗问,在中国是很不礼貌的,感觉高高在上,农民本来对外国人就不见得有好感,你这么高高在上,看了就有气,怎会给你正确方向。”侯女士说。

的确,美好来自误解。摩擦,也常来自误解。真正的长期良好的互动,唯有来自理解,多花点时间,跟不同地区的人们多沟通了解,便可以较为知道当地人做事的逻辑了,不过笔者到现在还是没搞懂,为何我在北京也常问错路,我可没开车啊,全都是靠两条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