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于我国1991-的流动性过剩程度的测算和相关变量的协整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于我国1991-的流动性过剩程度的测算和相关变量的协整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对1991年以来我国历年流动性过剩程度做了具体的测算。同时,就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和流动性过剩程度三者间的关系作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相关结论:长期内,三者间确实存在均衡关系。同时,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是通货膨胀率变大的格兰杰成因,通货膨胀率变大是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的格兰杰成因。而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词:中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流动性过剩程度;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在我国,流动性过剩一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名词。尤其是2006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偏快,物价涨幅过大,对于控制流动性,避免流动性泛滥的呼声越来越大。根据中央人民银行网站的资料显示,为控制流动性,央行在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间曾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虽然大家都在谈流动性过剩,但是对现实中流动性过剩程度进行过测算的人却很少。即使进行了计算,得出的结果之间也相差很大。比如在对于2006年流动性过剩程度的测算来说,吴敬琏(2007)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大约存在30万亿元的流动性过剩。其推算过程是: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需要相应发行约8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而央行只发行了2万亿央行票据进行冲销,换言之,还有8万亿元基础货币留在市场,由于中国货币乘数约为4倍,这相当于至少有30万亿元的过剩流动性。

另一位经济学家钟伟(2007)认为,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量为1.1-1.2万亿元。其推算过程是:商业银行有人民币贷款20多万亿元,存款30多万亿元,减去银行买了5万亿国债,减去银行买的央行票据、金融债和企业短债有2.2万亿元到2.3万亿元,再减去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有1.5万亿元到1.6万亿元,流动性过剩就只有1.1万亿元到1.2万亿元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05)通过计算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推算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

包明华和倪晓宁在《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过剩》中,通过设立模型,过剩M1=实际M1-必要M1,测出我国2006年流动性过剩量为3893.66亿元。

为什么对于同一时间点我国流动性的过剩程度的测算出现如此大的分歧呢?对于以上测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吴敬琏和钟伟是从宏观上对我国流动性的测算,而巴曙松则从微观银行内部流动性进行测算,包明华和倪晓宁则通过设立最基本的模型,通过计算必要流动性得出最后结果。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二、1991-2008年我国流动性过剩程度具体数值的测定

(一)模型选择

笔者认为,既然要测定过剩量,首先要测定经济中需要多少流动性。实际流动性存量与需要的流动性数量之差才是过剩量。即:流动性过剩量=实际流动性存量-必要流动性数量。由于实际流动性存量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所以重点是测定必要流动性数量。

本文将根据包明华和倪晓宁在《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过剩》中对于流动性过剩的界定和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其模型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模型测算我国1991-2008年的流动性过剩程度。对于测定方法,我们将采用增长率法进行测算。

(二)建立模型

设:MY=M1年初供应量;MA=M1年末供应量;MS为当年M1周转速度;MS-1为上年MS;MI为调整系数;GDP/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MN=M1必要量;MG=M1过剩量; MD=M1过剩程度。则有:

MI=MS-1/MS;MS=GDP/MA;

MN=MY*(1+GDP/GDP)*MI

MG=MA-MN;MD=MG/MN

联立可得:

(三)计算结果

我们将相关统计数据代入(1)式,得到1991-2008年我国M1必要量MN、M1过剩数量MG和过剩程度MD的具体数值见表1:

三、协整分析

我们将根据测算结果,对于GDP增长率GDP’、CPI和MD三者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以分析三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本文用到的计量软件是Eviews5.0。

(一)数据选择

MD数据来自表1,GDP’和CPI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见表2:

(二)单位根检验

我们使用ADF检验法(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对三者进行平稳性检验(见表3):

注: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中是否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阶数,其中滞后阶数由SIC准则自动选取。

根据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序列GDP’、CPI和MD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以后皆平稳。即变量为非平稳的一阶单整过程,符合做协整分析的前提。

(三)协整检验

我们已经知道,序列GDP’、CPI和MD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接下来,我们运用约翰森-朱斯勒斯(Johanasen-Juselius,1990;Johanse)方法进行检验。其中模型最优滞后期的选择根据无约束VAR模型的残差分析得到,为滞后1阶。检验结果见表4:

注:表中数据由Eviews5.0软件计算得出,其中r表示协整向量的个数。

由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在5%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三者长期内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5: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三个因果关系。即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是通货膨胀率变大的格兰杰成因,通货膨胀率变大是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的格兰杰成因。

四、相关结论

(一)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这说明,经济中存在适度过量的流动性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由表1可以看出,1991-2008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1998和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流动性不足外,流动性过剩程度全都为正值。可以说,我国多年以来保持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中部分原因就是流动性适度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程度与通货膨胀率互为因果关系。这说明,流动性过剩有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反过来,通货膨胀可能会加剧流动性过剩程度。就近几年情况来讲,2004、2007和2008年出现的明显通货膨胀可能就是由于经济中流动性过剩程度过大,同时,通货膨胀加剧了流动性过剩,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既然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流动性过剩程度增大又是通货膨胀率变大的原因,为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不致陷入恶性通货膨胀,我们就必须控制流动性过剩程度的大小。不能使其太低,因为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使其太高,因为如果过高就容易使经济陷入通货膨胀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张锐.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12

[2]包明华,倪晓宁.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过剩[J].财经科学,2009,3

参考文献:

高珂(1986-),男,汉,山东省章丘市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