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区域发展视野下的漯河市未来城市发展谋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区域发展视野下的漯河市未来城市发展谋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国家经济转型的背景,将漯河的未来城市发展纳入到中原经济区战略推进的框架下来。以区域发展的视野,探索适合未来漯河城市快速发展的战略模式,并以城市新区的建设助推城市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经济转型、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直建区、先导区

21世纪全球进入社会和经济大转型时期,而全球金融危机则引发了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新一轮变化,我国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转型措施,并通过大力突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来扩大区域内需求潜力,高密度(生产要素高度集聚)、近距离(生产要素近距移动和专业化)、浅分割(区域一体化)的巨型功能地域体不断涌现并趋于成熟,一系列区域规划争相出台,并纷纷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河南省而言,传统基于初级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不能满足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基于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的外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以及区域内生产要素整合升级的内生驱动,提出了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战略,构建区域竞争优势。

中原经济区肩负着地区发展与国家责任的双重重任,在这一格局下,形成以郑汴都市区为核心,主次序列、分工协作的城镇群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将漯河市置于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漯河市也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及城市功能转型和优化的迫切需求,如何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人文环境资源、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借助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载体作用,实现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并率先走出“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成为漯河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关键。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在解读国家、河南省及漯河市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漯河市发展的几点畅想。

一、 国家发展大背景解读:两个变与一个不变

1、发展阶段的坐标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长期以出口战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而整个全球发展背景是处于全球经济危机催生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关键期,因此,国家迅速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转型措施,核心手段是以城镇化提供的市场需求接力出口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并通过区域一体化的推进扩大区域内需求潜力,任何城市发展战略思考脱离这个历史阶段的解读均是空谈,而正是这种危机与变革并存的时候才是城市实现超越发展的最佳时期。

2、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

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愈加呈现出纵向的产业提升和横向的区域联合并重的趋势。自2009年以来,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频出,我国也由此进入区域战略新时代。因此,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市场分割,强化区域经济功能,成为近年来国家区域政策的一大发展趋势。国家通过政策推动的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全国全面发展的思路不断深化,一是由以前的沿海战略、沿江战略以及沿边战略由 “带状”战略格局向“面状”战略格局转变;二是由国家层面的区域性政策转向地方的实践探索,尤其是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给予地方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力,希望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政策框架。从这里可以解读到两层涵义:第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可向全国纵深推进,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复制的是什么?这需要与各地区发展的基础相结合;第二,国家以政策推动的区域经济协调战略是以地区发展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的责任为核心,这个国家战略是需要地区担负什么样的战略任务为前提。

3、经济发展亘古不变的核心

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将劳动力红利变现,这是脱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争的客观实质,工业化是这种人口红利变现的最大舞台,产业不断升级、分工不断细化是工业化最大的特色,而产业集聚、分工专业化均是以规模化为基础,因此,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需要更多的市场需求;而城镇化正是提供劳动力,提供市场需求,两者的协调发展就是我们所需要探索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我国东部沿海的改革开放,就是吸引国际产业资本搭建工业化人口红利变现的平台,而选择在沿海正是因为其接近消费市场(国际贸易以海运为主),但东部的城镇化远远不能解决劳动力,国内劳动力力转移解决这个问题,东部依托其地理优势分享了内陆劳动力大省的人口红利。我国西部大开发更多的是基于资源禀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非工业化,这种模式需要的劳动力非常有限,因此,西部大开发并没有显著推动城镇化,当然这与生态环境能支撑的人口也有比较重要的关系。

总体而言,这种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局面在中部地区可以展望,成都、重庆依托政策优势先行启动的城乡统筹战略也是基于这种思路,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再清晰不过了,而另一方面河南省对国家粮食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影响的人口规模巨大,基于风险的考虑,优先启动成都、重庆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必然会对河南省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模式选择和经验参照。

二、 河南省发展思路解读:地区发展与国家责任并重

河南省于2010年在中原城市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行动,这是对经济发展及国家政策的高度总结。

1、对接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

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开放导向、外向型经济拉动的发展中,地处内陆的河南省由于并不占据区位优势,因而一直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由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扩散、深化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外需快速增长势头受到一定阻碍。国家以扩内需的战略转型使得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经济地理重新调整。从地缘关系上看,河南省等中部地区可以更加灵敏地反映中西部地区的市场需求,而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也逐渐加深,因此河南的地理区位、人口规模以及交通条件使得河南作为未来我国最接近内需市场的经济区位。基于此,河南省开展了一系列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举措,并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作为“十二五”的总体战略,定位于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

2、对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区域政策的出台一般基于两个出发点,一是针对区域问题,二是针对问题区域,对于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提出,目前看来,其着力点一是强调中原经济区既已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强调中原经济区对于国家区域协调战略的重要性所在,更明显的基调是为了弥补国家在中部或河南缺少国家战略的空白。这样看来,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框架在强化区域特征和国家责任上还不够突出。因此,省政府应更加从内生动力为着眼点,强调河南省这个农业大省在十二五的关键时期,面临的经济、环境、社会的多重压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双重转型的迫切需求,战略实施的自下而上、内生的重要性。对接国家区域战略思路的方向:第一是推动沿海区域经济模式与河南地方基础特征的结合;第二是强化河南经济发展在整个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责任;第三是探索“三农”问题突出、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实现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创新模式。中原经济区提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这个是在中原城市群的基础进一步对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3、对经济发展的重新解读

河南是劳动力大省,也是未来巨大的内需市场,如何将巨大的劳动力存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成果,只有大力发展工业化,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责任不可能复制沿海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必须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近几年启动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分三步走的思路是对于这种道理的诠释,首先产业园区化,这种用地集约利用的模式即是从空间上确保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安全格局,而后推动产业链化,最后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目前,河南省已有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居中部地区之首,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资金和土地的瓶颈束缚,进一步提升河南的劳动力、市场、土地等方面的优势,并有助于缩小与沿海城市在政策、机制、体制方面的差距。

三、 漯河市现有发展模式的战略分析:演绎双汇模式

1、对接国家经济发展的无助

漯河市被商务部认可为国家食品名城,双汇集团也成全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看似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然而对比内陆最早开放城市之一的国家政策,尽管被确定为内陆开发城市但仍没有取得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发展,凸显漯河在对接经济发展的思路及经验的空白。在整个获取人口红利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是工业化这一过程中的酶,城市的工作核心是搭建工业化的平台,整合劳动力市场,跟国家争取适合自身化学反应的酶,只有具备能够快速促进人口红利规模化转化的政策引导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应该主动与国家、省里申请适合自身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围绕食品产业、大物流展开。

2、对接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迷茫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布局确定了核心区、主体区以及合作区,其中核心区以郑州为主的都市区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提升;合作区虽然发展并不显著,但政府层面的对接启动的非常火热,东面的金边七市、北面的中原协作区、西面的黄河金三角以及南面信阳与武汉都市圈的衔接,除核心区以外的主体区陷入政策洼地。虽然漯河新区被确定为副地级级别,但在与其他18个城市新区并没有优势,因此,只有联合周边城市形成城市联盟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

3、对接经济发展的困境

目前漯河市空间腹地在河南省仅大于济源市,这意味着面临经济发展两个困境:第一,劳动力规模有限,且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全省仅高于商丘市;第二,能够提供的内需市场规模有限。因此,通过工业化实现获取人口红利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只有突破这两种困境,而突破这种困境的模式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模式---双汇模式,即整合周边劳动力市场、整合全国需求市场。

4、对接城镇化的误区

目前漯河市围绕着高铁站启动了西城区的开发建设,通过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二级开发获取城市发展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初始资金,在工业化发育不成熟的背景下,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即解决了人口居住问题并没有解决就业问题。而对于漯河新区的建设,现有条件不允许沿用这种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必须要从土地开发模式进行创新,以区别于西城区的开发建设,引导新区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 区域发展案例――合纵连横的战国机遇

借用战国时期的战略思想来解读目前区域协作与区域竞争的格局,战国时代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个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相对于漯河的区位特征,联合周边城市参与更高层次竞争是最好的选择。

1、省直建区――皖江城市带的经验

安徽依托自身劳动力优势及邻近长三角区位优势,争取国家战略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庆、池州以及铜陵这类小城市合作成立省直建区参与区域竞争。

省直管集中区“二区八园”将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建设模式,在选址上体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避免重复建设的规划思路,且大多位于具有较大产业承载能力、空间余量大、拆迁成本低、交通便捷的中心城市和现有开发园区内。同时,靠近沿江的地理优势将有助于降低大宗物资运输成本和用水成本,提升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2、先导区――长株潭城市群的经验

在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前,长株潭城市群就敲定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作为五大综改“先导区”,大力发展“两型”产业,积极探索行政审批体制、投融资体制、项目建设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环境保护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两型”社会的先行先试点。先导区的建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特区和开发区的建设模式,把两型产业作为重要导向优先发展,加快功能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机制、产业升级促进机制、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加强节能减排机制,通过产业、投资、信贷和环境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产业的融合度和集中度,提升了资源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并探索出了一条城市发展的全新路径。

五、 漯河新区发展策划

1、对接国家战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

漯河市处于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的接合部,随着交通区位的大幅提升,向北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向东与皖江城市带及东部沿海进一步对接、向南与武汉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联系,可争取成为中原经济区与长江中游经济区的纽带、中原经济区对接长三角的关键前沿区位,从而促进其在多层次、多尺度、多方位的区域战略格局中的联动、协调作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联盟,形成更深层次的产业集聚与空间聚合,即在国家食品名城的基础上,联合周口、驻马店等市成立国家食品战略基地,取得国家发改委及经贸委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与农业及食品类央企展开全面合作,不仅是建生产线,更要从研发、标准、生产、质监等生产链不断深化,形成产业集群。并依托食品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探索实现全省“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路径,逐渐由政策、资金支持为依托,转向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形成经济增长、城市功能提升的内生动力机制。

2、建立中原经济区省直建区

联合周口、驻马店在现有漯河召陵区、驻马店西平县、周口上蔡县以及西华县交界处成立中原经济区省直建区,产业发展依托国家食品战略基地、空间发展依托省直建区。一来可以打破现有的行政分割,弱化三地的竞争,强化资源及市场的整合能力,降低要素流动的制度成本,并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干预向宏观管理转变;二来可以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如创新地区政府间合作和联动发展的交流机制、协调机制、同域职能管理机制。积极争取成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或先导区,并以合作联盟的方式参与更高层次的区域竞争、给予国家层面的保税、减税政策支持。远期打造河南省具有特定战略功能的国家特区。

3、对接长三角,共建飞地经济

在更为宏观的区域层面上,漯河市位于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及长江中游经济带的接合部,也是周边次区域城市群中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的城市,因此具有地理相近、优势互补、成本落差的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具有进一步对外开放、承接国际以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因此,可基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省级产业集聚区,推进飞地经济的建设,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如与上海市等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园区,主动承接相对高附加值、无污染的食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商务服务和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从而解决投资、招商及管理瓶颈,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

4、投融资平台的创新

以人口和产业集聚为主导的城市化过程,需要城市本身建设的跟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及生态宜居水平的提升,更需要城市建设及其筹融资的可持续性。显然,目前以土地出让为主导的融资模式难以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因此,需要探索和创新融资、管理的新模式,以建立健全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形成以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为一体的综合型投融资平台。产业资本则是工业化的血液,具有短期趋利的特征,国家政策扶植是人口红利规模化变现的化学酶,因此,国家战略基地肯定会吸引大量的产业资本,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工作创新融资平台,使得产业资本能够很好服务好工业化。引入风险投资企业,以利用国内外产业资本培育和扶持新区内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围绕食品、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率先形成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5、城乡统筹与行政管理对接的机制创新

中原经济区省直建区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新区建设,是一种产城复合、城乡一体的区域,应遵循产业协调、功能融合、城乡统筹、生态平衡的复合型新区建设的思路,在征用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需要形成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如何实现机制创新,既要城乡土地的增减挂钩,又能实现土地征用与就业岗位提供的平衡,以新区建设来引领与示范新型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省直建区被赋予了一级地方政府的职责,但无法管理该区域范围内的社会事务,需要实现与现有区政府、镇政府、集聚区之间事权、财税权的清晰对接,既保障经济发展优先,又保障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R].2009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R].2009

[3]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R].2010

[4]漯河市城乡规划局.漯河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2011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R].2011

[6] 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整体方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