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氏文通》虚字研究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氏文通》虚字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语法学的产生,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全书将字分为实字和虚字。《马氏文通》出版以来,语法学者们对其虚字的研究就没有间断过,其中包括虚字借鉴、连字问题以及实词虚化的评价。

【关键词】《马氏文通》;虚字;研究;述评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认为实字有事理可解,虚字无事理可解,并且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和助字。历来对《文通》的虚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虚字的研究以及总结归纳上,陈月明的《虚字学说》发表使语言学领域对《文通》的虚字研究达到一个顶峰。本文主要集中概述《文通》出版以来对虚字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间或表明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文通》虚字的借鉴问题

马建忠在创作《文通》的时候主要借鉴了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对拉丁语等印欧语系的借鉴,然而,由于拉丁语没有类似汉语的虚字,在印欧语系中没有多少现存的可模仿的处理方法,简单的“模仿”二字无法解释《文通》的虚字学说。可以说《文通》中的虚字学说是马建忠的独创的部分,具有许多创意和独到的见解。

赵君、王灵芝的《从看的助字》认为,助字是《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并且文章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基本语料对《文通》的助词进行研究,发现马建忠对助词的分类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也有分类不当的地方,如“传信”、“传疑”远不能概括助词的语气意义。

代玲的《马氏文通与助词辨略》认为《助词辨略》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虚词的专著,对《马氏文通》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但她同时也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她提出,《助词辨略》很简单地解说,而《文通》的解说比较详细而具体。大体上,《文通》在对实字和虚字的分类上,在对虚字的解说上都是先定义后分类甚至举例说明。

常俊之的《试论对的影响》认为《虚字说》的虚词理论及阐释方法对《文通》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二者都反对“缘词生训”的阐释方法,同受文气论影响,并指出《文通》之所以会接受《虚字说》虚词理论的重要原因是“皆为蒙童所作”。

姚权贵的《从助词看先秦汉语语气词系统》通过《文通》的助词研究成果查看先秦汉语的语气词系统,最后参借学界已有陈国,初步探得先秦汉语语气词包括:单纯语气词32个以及符合语气词62个。

笔者认为,《文通》在借鉴西方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成就,虽说虚字理论基本上借鉴不了拉丁语等印欧语系的理论方法,但是在创作过程是都会或多或少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其对《助词辨略》写作形式上的吸收、对《虚字说》创作背景上的类似本无可厚非,但是单纯认为《文通》借鉴一两部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是不妥的说法。《文通》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借鉴了前人的成果,再用《文通》来反看古代助字的研究方法仍然值得商榷。

二、关于《文通》的连字问题

连字在语法系统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类别,它和介字、动字等都有所关联,在句子中也较难区分。马建忠在《文通》中将连字分为提起、乘转、转捩和推拓四类,依据为,连字是“用以提乘推转字句”的虚字。提起连字是指用以劈头提起的连字,“本无定字,而塾师往往以‘夫’、‘今’、‘且’、‘盖’四字,为提起发端之辞”;承接连字是指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字,“而”、“则”两个字最为常见;转捩连字是指“反上文而转申一义”的连字,“然”字最为常用;推拓连字是“推开上下文而展拓他意”的连字,有“虽”、“纵”等。

邵霭吉的《的“其余连字”问题》主要探讨的是《文通》中的“其余连字”的问题,“其余连字”有“用以较量者”和“用以递进者”两小类,它在《文通》中归为“推拓连字”的次类。他认为,语法学家因为发现“其余连字”跟“推拓连字”有本质区别,所以将“其余连字”归为“推拓连字”的次类,但是他在文中提到“其余连字”应该是“推拓连字”之外的两小类连字并做了两种推测,一是“其余连字”跟“推拓连字”平级,同是“推展连字”的次类,二是“其余连字”是同其它连字分类一样,属于“连字”的此类。笔者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文通》虚字连字开始时说明的连字第四类是“推展连字”,但在描写时却写为“推拓连字”并加上“其余连字”,说明马建忠在创作《文通》时可能因为未分清而导致归类模糊。

毛志刚的《的承接连字及相关问题》中提出“承接连字”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文通》在研究汉语词类连接功能、词类区分标志、符合虚词研究、汉语语法化等问题对现代语法研究的启示,如在研究时需要注意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观点,如汉语词类区分的标志,如语法化研究的推动等等。笔者认为,历时和共时相结合是可以借鉴的,对语法化研究的进行目前语法界也取得一些进展,这一部分将在第四部分介绍,但是对汉语词类区分的标志这一问题在语法学界已有众多探讨,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略显老套。

王彦珺《的连词分类分析》认为《文通》对连词的四种分类方法与现在通行的连词类别有些不同,文章从连词的分类目的、标准、渊源等方面论证这个观点。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本身就有差别,现代汉语的一组连词基本上只代表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古代汉语则不同,如“而”字可以作并列连词、转折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假设连词。

曾娜《论中论连字界说的几个问题》从《文通》连字判断标准、连字的分类和连字假借三个方面指出《文通》自相矛盾的问题。连字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上下文之间“提乘推转”,联结的是“字句”,这和介字有纠葛,介字联结实字,而连字可以联结字句,这样看来,《文通》中连字的判断标准有模糊之处。连字的分类问题上,马建忠以承接、转捩、推拓概括复杂的上下文语义关系显得粗略、笼统,未能具体落实各字的语法意义。连字假借的问题上,假借是马建忠模仿西方语法时遇到困难时的变通方法,马建忠认为连字假借“繁不悉载”,所谓连字假借包括实字虚化的连字和把句读间起关联作用的状字、代字,这之间都有相互关联的部分。

笔者认为,四类连字虽然简陋,但是对指导集字成句有着积极意义,连字造成的种种混乱与《文通》借鉴对汉语虚字研究不合适的西方语法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它在对各连字的语法意义的描述却是十分详尽的,在连字假借问题上的实词虚化的列举方法对现代汉语研究语法化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关于《文通》的实字虚化

《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语法学著作,提出了一些有创建性的理论,尤其是在解释虚字的时候提出了实字虚化的问题。实字虚化是指汉语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着有实字向虚字转换的过程。实字虚化(即语法化)也是现代语法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各语法学家在对普通话及各方言的考察中逐步印证着实字虚化这一语法演变事实。

刘永耕的《对实字虚化的研究》中认为马氏为了更好地描写“难释”的虚字语法意义而对一批虚字的来源和烟花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自觉的考察,积累了实字虚化的大量实例。他认为《文通》中关于实词虚化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连字的假借,二是一批“各抱其本解而为助”的助字,三是一批句式发的来源。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刘永耕指出《文通》实字虚化研究对古汉语虚字教学的意义,同时也对20世纪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有着极大启示。

杨柳婷《从看“或”的语法化》主要从具体的虚字演变来展开讨论,《文通》中对具体虚字的解释是很明确的,但是其语法化的历程并没有太清楚地展示。“或”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其使用范围颇广,应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词性问题也一直争议颇多。针对《马氏文通》中提及的“或”字的用例,杨柳婷主要梳理了其语法化过程,视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或”的词性发展历程及原因。她认为“或”的语法化过程是由代词到时间副词到语气副词再到连词。

侯月明的《从看“最”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介绍具体虚字的演变过程。文章从《文通》中所提供的关于“最”的用法及其用例作为切入点,从语义的变化、词性的变化以及句法功能的变化三个方面探讨“最”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从句法位置、语义的转变以及认知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促成“最”的语法化原因。他认为,“最”是由动词“积聚”转化为名词最后变为副词“程度高”的意义。

侯月明在2011年发表了《论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兼论连字的虚化问题》。在该文中,侯月明主要谈论了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认为马建忠在论述虚字用法的同时也追溯其来源,出现类似于现代语法化的研究,这种朴素的语法化意识在《文通》连字章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主要表现在马建忠从句法位置,词义虚化两个角度对实字虚化的过程进行阐述。文章主要选取了“盖、夫、既、又、至、及、然、使”八个典型的连字辅以证明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马建忠对这些虚词溯源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句法位置和词义虚化这两条主线,不仅仅在连字部分,在助字、介字部分也有语法化的表现,但是这部分作者并没有讨论。

【参考文献】

[1]赵君、王灵芝.从《论语》看《马氏文通》的助字[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4).

[2]代玲.马氏文通与助词辨略[J].安徽文学,2009(8).

[3]常俊之.试论《虚字说》对《马氏文通》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姚权贵.从《马氏文通》助词看先秦汉语语气词系统[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24(2).

[5]邵霭吉.《马氏文通》的“其余连字”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2).

[6]毛志刚.《马氏文通》的承接连字及相关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

[7]王彦珺.《马氏文通》的连词分类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35.

[8]曾娜.论《马氏文通》中论连字界说的几个问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1).

[9]刘永耕.《马氏文通》对实字虚化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30.

[10]杨柳婷.从《马氏文通》看“或”的语法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11]侯月明.从《马氏文通》看“最”的语法化过程[J].科教文汇,2007(10).

[12]侯月明.论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兼论连字的虚化问题[J].求索,2011(2).

[13]陈月明.《马氏文通》的虚字学说——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11(4).

[14]陈月明.《马氏文通》虚字学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5]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