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现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现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嘉诚:向世界发出“珍重人才”的强烈信息

李嘉诚: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

首先我要向获奖的学者们致以深切的祝贺!衷心感谢刘延东国务委员于百忙中出席今次庆典,并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给予大力支持;教育部同人和所有参与这个计划的人士共同付出宝贵心力,令项目取得重大成功,谨此深表由衷敬意!

10年前,教育部邀请我共同成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当年,这是一项大胆打破制度局限的创举,不仅突破了教研人员薪酬结构僵化及平均主义的局限,更能为国家吸引及稳住人才,配合推动创新和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年我们向世界发出了“珍重人才”的强烈信息。今天,我非常雀跃地向大家说,我们这个计划已实现了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它所燃起的巨大改变实在超乎预想,在社会上激发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鼓励和开启了整个学术界的热情,展现出无尽的光芒。各位学者,全因为你们竭尽一切努力,令这个计划犹如一部发动机,为探索新的发明、新的可能性提供动力,拓展了全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新科学领域。

很多人常常问我,你一生努力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为股东和公司属员创造价值,现在你又为何如此专注贡献于公益事业?处身现今流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的滔滔理论中,我的答案很简单,在我脑海中有连串问题,如果把人类历史中兴衰递变的一切得失,细列在资产负债表上,那最真实和公平的观点会是什么?在一个变幻莫测的社会中,老定律已非必然,那么我们历久常新的价值现在哪里?在一个丰裕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争取个人成就的欲望是如此强烈,谁又会领会为社会和谐付出心思与诚意的呼吁?在一个官僚和公式化令想像力流于匮乏的世界,多元的科学和哲理经验与情操如何能成为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元素?

在现实社会中,观念和价值制度充斥着互不融合相互矛盾,我不认为能有单一的良方,可达至真正的社会和谐,但我深信其中一个重要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至诚”,当我们在建立自我成功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追求无我,常常抱着为民族和人类作出贡献的良愿,当有能力及有意愿对社会竭尽一己之责,我们必能创出希望和有效的变革,打造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充满自由动力和快乐和谐的社会,这是我个人的追求,我知道这也是你们的追求,愿与大家共勉。

周其凤:让高校成为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地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值此“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1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大学和所有高校,向新受聘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以及“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10年前,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该计划实施10年来,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普遍好评,成为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我校集聚了一批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北京大学目前共有长江学者99人(其聘教授62人,讲座教授37人),他们是我校教师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中坚力量,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北京大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计划,如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启动支持计划、着眼于引进青年学者的“百人计划”、吸引国际学者的“海外学者讲学计划”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这些人才计划,有力地提升了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对我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校第一批至第六批聘期届满的长江学者,受聘期间共指导了755名博士生,428名硕士生,指导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教学成果等多次获得国家、部委及学校的各项奖励;共承担466项科研任务,科研总经费近5亿元,共发表SCI、EI、ISTP(特邀)论文2071篇。在学科建设方面,长江学者发挥了“突击队长”的作用,我校1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中,有13位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中,有8位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许多重点实验室、重点基地都是长江学者领衔。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该计划在用人方式上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分配机制上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打破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真正实现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直接催生了我校1999年开始实施的岗位津贴制度和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繁荣科技、服务社会的崇高历史使命。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既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跨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为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希望国家加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的实施力度,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科技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满怀爱国热情的青年才俊,使高校进一步成为国家吸引、集聚、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地。

我们深知,北京大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北大的人才队伍建设得益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壮大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为把我国早日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李宁:以“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为己任

李宁:“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热烈庆祝“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10周年,作为一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我有幸参加这一盛会,倍感荣幸和激动。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历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向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

通过10年的成功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已经聘任了上千名海内外中青年学者,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领军人才,成为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新的成功模式。作为一个幸运者,我亲身体会到了教育部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远见卓识,以及李嘉诚先生关心祖国科教事业的拳拳爱国情怀。

2000年,也正是我的事业起步期,我有幸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三批特聘教授,这对于我是巨大的荣誉和鼓励。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团队得到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和“973”计划、教育部重点科研计划等项目的大力资助,在家畜、家禽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牛和猪的体细胞克隆研究、转基因动物育种、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不断地取得了令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和好评的成绩,研究成果相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同时,我本人也先后获得科技部“973”项目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于2005年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于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应该归功于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应该归功于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应该归功于各位前辈老师的指导和各位同事的通力合作,因此,请允许我再次向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向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和同事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我国已迈入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任重而道远。

我的学科领域是为“三农”服务的。解决好“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我强烈感受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愿与全国科教工作者一起,以“严谨治学立身,自主创新报国”为己任,艰苦奋斗,竭忠尽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解民生之多艰”多出创新成果,为“育天下之英才”各尽教师天职,为我国的科教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张林琦:长江学者并不仅仅是荣誉称号

张林琦:200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

在隆重纪念“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10周年的日子里,我能够成为一名新受聘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作为新受聘长江学者代表在这里发言,深感荣幸和激动。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新受聘的长江学者,向关心支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各级领导、李嘉诚先生和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付出辛勤汗水的评审专家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有志青年搭建了为国效力的平台、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遇!

我是1988年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到今年回国时,我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整整20年。在这20年里,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教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凡此种种,我们海外学子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扬眉自豪。改革开放3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学子不畏艰辛,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以超过常人百倍的努力和执着,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时间赛跑,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些出色成绩,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形成了一支最富于创新、最有活力、高水平的新生力量,为祖国人民争了光,为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储备。

我是从事艾滋病研究的,回国前担任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副教授。在国外期间,我主要以研究艾滋病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为重点,这是抗艾滋病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关键科学基础。今年是艾滋病病毒发现25周年。回顾历史,人类在抗击艾滋病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艾滋病仍然是不治之症。当前,我国的艾滋病流行趋势也不容乐观。艾滋病已经通过静脉吸毒等高危行为向一般人群扩展,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病毒在我国的主要传播方式,我国的艾滋病防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2003年开始,我就频繁地回国,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武汉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关系,并逐渐萌生了全职回国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充分利用我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科学研究经验,为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和研究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卫生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我的家人的鼎力支持。去年,我毛遂自荐到清华大学,很快就得到了清华的回信,告知欢迎我来清华,并建议我申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多年来,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设立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海外学界赢得了普遍的赞誉,许多像我这样的华人学者都把应聘长江学者作为回国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应聘成功后,清华大学又很快为我提供了实验室建设和生活配套等方面的支持,清华大学深远的识才眼光、高效的工作作风、灵活的用人机制,都令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我国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艾滋病及相关传染病学研究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之一。在今年12月1日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期间,总书记、总理都亲自考察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亲切看望了艾滋病患者,并对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治与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在回国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继续利用和发扬我的特长,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创建世界一流的科研队伍,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降低艾滋病新感染率和致死率,也为全世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深深地知道,长江学者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荣誉称号,其中更蕴含着责任和义务。作为长江学者,我们共同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伟大使命,也将共同面对这个火红的年代所赋予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一定牢记历史使命,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