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三丰太极拳理法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三丰太极拳理法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明史・方伎传》、《张三丰传》、《张三丰全集》、《县志》、《碑记》等历史文献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人,名全一,君实,字玄玄,号三丰,道号玉虚子。先世为江西龙山人,祖父裕贤公,携本支眷属,徙辽阳懿州。有子居仁,亦名昌,字子安,号白山,即先师父也。壮负奇气,元太宗收召人才,分三科取士,子安赴试,策论科人选。然性素恬淡,无意仕宦,终其身于林下。定宗丁未(1247年)夏,先师母林夫人诞先师。时四月初九日也。

先师风姿奇异,龟形鹤骨,大耳圆睛。十二岁,始专究儒业。然过目便晓,并能通会大意。中统元年(1260年)举茂才艺等。二年,称文学才识,名上闻,以备擢用。然非其素志也。甲子秋,游燕京,时方定鼎于燕,诏令旧列文学才识者待用。栖息于此,闻望日隆,始平章政事,廉公希宪识。公异其才,奏补中山博陵令。遂之宦。政暇,游葛洪(注:葛洪乃道家修丹养生之名士,他认为:一、炼得金丹服食,即借外丹而养生,使人身心不朽;另一方面,就是导引行气,练成内丹。认为内欲和外因,是人不能长生之“六害”,解决的办法是“导引行气,还精补脑”。这里的“精”是“精气”,因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然天地至万物,无不通气以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要“气”养好,使精气永远存在于身体之中,同时又要养“身”,使形体也永远不坏。所以必须“宝精爱气”。这是修丹得仙之桥梁)山,相传为雅川修炼处。因念一官消散,颇同勾漏(注:古时滴水记时称勾漏),予其不能似雅川哉?越明年,而丁难矣!又数月,又报忧矣!先师遂绝仕进意。奉讳归辽阳,终日衰毁,觅山高洁者营厝,甫毕,制居数载,将殷实之家业田产悉数分付给族,嘱代扫墓,乃束装出游,北抵燕赵,东至齐鲁,南达韩魏。往来名山古刹,吟咏闻观,且行且住,如是者几三十年,均无所遇。乃西之秦陇,挹太华之气,纳太白之奇。走宝鸡,度陈仓,见宝鸡山泽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峰挺秀,苍润可喜,因自号为三丰居士云。

延佑元年(1314年),六十七岁,始人终南,得遇火龙,传以大道。遂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号玄玄子,别号昆阳。山居四载,功效寂然。

泰定甲子(1324年)春,南至武当。调神九载(1333年),而道始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遨游,又十余载。乃于至正(1241年)初,由楚还辽阳省墓。讫,复至燕市。公乡故交死亡已尽矣!

遂之西山,复至秦蜀,由秦蜀之吴越。侨寓金陵。至正十九年,仍还秦,居宝鸡金台观。又二年,元纪忽终,明运复启。先师乃结庵于太和。故为疯汉,人曰为邋遢道人。

洪武十七年,甲子,太祖以华夷宾服,诏求先师,不赴。二十五年,乃遁人云南。

建文元年(1339年),完璞子访先师于武当。适从平越归来,相见甚欢。

永乐四年(1407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先师深通道法,拳技绝伦。五年,丁亥,即命胡潢等遍游天下访之。十年,壬辰,又命孙碧云于武当建宫拜候,并致书相请,终不可得。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英宗朱祁镇御赐张三丰铜碑,此碑划为三格,碑首为篆额,中为诰文,下为张三丰铜像。碑文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仙风道骨,得天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之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人圣之功。旷世一逢,奇踪罕见。尔真仙张三丰,芳姿颖毕,杂思孤高,存想专精,炼惰坚定。得先篆之宝诀,饵鼎之灵膏,是以名隶丹台。神游玄圃去来倏忽,岂但烟霞之栖,隐显渺茫,实同造化之妙。兹特赠尔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于戏!蜕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遥,抱道绝伦,益动寰中之景慕,尚期指要,式惠来英。天顺叁年(1459年)肆月拾叁日”。(此碑原在遇真宫供奉,现存放于武当山文物所博物馆内)

焦(1541―1620)编辑《献微录・张三丰传》中载有此文,与宝鸡金台观之碑完全一致。

《陕西通志》延安府中部县(注:现为黄陵县),有张三丰遗诗处,在轩辕庙侧,玉皇庙东石壁上。碑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丰狂草手题《桥山祈仙台》诗: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巍巍凤阙还仙岛,渺渺龙车驻地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皓月古今明。由延安府台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将张三丰手题诗从玉皇庙东壁上拓下,刻在石碑上立于轩辕祠庙中。(现碑仍立于轩辕祠庙中)

《道统源法》载:张三丰好道善剑。三丰弃官出游,拜访悟道后,于泰定甲子春第一次上武当山,潜心参悟达九载之久。其第次结草庐修炼以其道号为名,曰玉虚(后帝王为纪念他而修了玉虚宫)。明洪武初,二上武当,“登天柱峰,遍历名胜”,并且自结庐于展旗峰北(后帝王为纪念他修建遇真宫)。修草庵于土城(后修会仙馆)一直到洪武庚午年“拂袖长往”。张三丰两度上武当,总共在武当修炼了近三十年。这段静心参悟实践对张三丰武当新兴武当派体系非常重要。

世人皆知,武当山风景绮丽,是张三丰潜心钻研,身体力行的最佳场所。张三丰从得火龙真人诸家师友炼气导引之术后,静下心来,丹拳兼修,他“朝朝锻炼精气神”,“采聚他家一味铅,提精炼气补先天”(《张三丰大丹诗八首》)。多年来的苦炼,造诣日深,他“寒暑惟一衲一笠”《明史・方伎传》,冷寒酷热不侵其体,“或三五日、两三月一食”(《征异录》)。谷食气而不思饮食,或隆冬卧雪中鼾声如雷(《征异录》)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躯。他“深藏道法,广具神通,高隐武当,有希夷之风”(《三丰全集・正讹》)。经过这样数十年的亲身实践的修炼,深悟道家养生、易数、兵法、拳法、医理和哲理,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华之大成,而创绝世独有的科学的、高明的武当内家拳法――太极十三势,并著《太极拳经》、《太极拳论》、《太极拳言》、《全体大用歌诀》、《打手歌》、《武当太极三合一歌序》等。

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例、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捌、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从张三丰祖师《太极十三势》论著看,太极拳融祖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八卦思想。因而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统称为武当内家拳。

张三丰祖师基于易数之理论,创立武当太极拳法真谛。太极拳法之真谛乃取之于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的易理,其始于一而终于九,复归于一,易道备矣。张三丰祖师取之作拳法,使武当太极拳通乎易理。易者,变化之总称,以从天道也。故武当太

极拳基于易(《易经》)、主于道(《道德经》)、依于医(《黄帝内经》)之文化精华。

张三丰祖师首创的内家功法和拳法,在其修炼方面,特别注重心身兼修(即内外兼修)、德艺双修、性命双修。道家内丹的修炼必须从命意源头,即人的生命根源――“气”来修炼。内家的内丹修炼原只炼气,而三丰祖师独创了科学的内外兼修思想,即修心修德、修身练体,修武必修德,重德才修艺。修德即修性,修性即宝命。其具体方法是:心静体松,纯任自然的进入练功状态。静极松极才能进入太极;纯任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运动规律,使自身按照内家的功理、拳理、要领、方法和规律,来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达到天人合一、精气神合一、意气形(意气劲)合一。它以意承先、以心行气、气流周身,再经坎离相交即可得先天之元气之充实。人体内若得元气之补充即可强肾、养心、补脑,开发出人体自身之潜能,也即能达到养生、强身、健体、益智、益寿之目的。这一科学的创举,打破了以往靠外丹的铅汞丹药来寻求长寿的陋见,而避免了服食铅汞丹药而中毒死亡之危害,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尤其是旧时代的皇想长生久视,妄想长生不老,故而明代许多的帝王都赞颂、赐封、立碑、建宫(观)来纪念张三丰祖师,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丰祖师所创太极拳在技击方面具有五大特点:1、以静制动;2、以柔克刚;3以慢胜快;4、以巧胜拙;5、以寡御众。

以静制动,是功臻上乘、暗而不露的打法,它就是周身一太极,无处不太极,依哪儿哪儿发之、拳打人不知、应手即扑,哼哈二气的无形发放。

以柔克刚,则是你刚我柔为之走,走即是化,化即是“引进落空合即出”,也就是打。这里的柔是柔中有刚,而刚也是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即所谓“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以慢胜快,则是慢劲快打,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我的劲走的是太极圈(圆)里360度之任一点上的两点一线,是曲中求直的捷径,再则武当太极拳讲究的是运动须知往返,往返必带折叠,折叠之中必寓挫之,斯其根自断,乃毁之速而无疑。这也是武当太极拳具有起手如闪电,发手如迅雷的特点之原因。

以巧胜拙,太极拳巧妙就巧妙在全凭能借对方之力上,这则是重里显轻必发手,遇力不顶趋向攻。顺势借力,在相同的方向上给对方加上四两力就行了。这就是太极拳巧在用合(劲)力打对方,即用两个人的劲力打一个人,使他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和运动平衡力的极限。所以只需要四两力,即为我所悟得的“极限加一”理论。即使对方超出他承受力的极限和稳定平衡的极限,则他将受到“毁之速而无疑”的打击。

以寡御众,则是太极拳四正四隅的打法。守住四正隅方找,意寓四正隅方变。这是太极拳正隅劲道变化万端的方法。如上乘的散手所用的乱环诀中云:“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其中已包括穴之存亡之打法)掌握了四正四隅的打法即可以达到以寡御众。

张三丰在武当修练数十年,终创造了武当内家功法和拳法,撰著了内家功法与拳法的经典论著。他生于1247年,据文史载卒于1464年,活了二百一十八岁,如此高寿可见他终得养生之大道矣!“德则得之”,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悟得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精华。崇文尚武必先重德。他在他所著的拳经中最后写道“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这一语道破他创太极拳的大志和创功创拳的目的。由此可见,他不仅是创武当内家拳的祖师、武术家、技击家和道学家,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造福人类的伟大养生学家。他是道的化身,“道”的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