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学研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创新的主流模式,是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熟经验。当前,在科技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产学研结合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但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由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目标的差异性,我国产学研结合出现了动力不足、机制缺失、效益不高的局面。

此次战略研究栏目,我们请四位作者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结合亲身体验,分析国内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介绍国外产学研结合的经验,探讨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何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希望他们的思考能对您有所启迪,也欢迎您踊跃来稿,参加我们的讨论(投稿信箱:)。

我国产学研结合发展历史溯源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效果也随着不同时期而变化。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政府推动型为特点的产学合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内展开,由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分属政府不同部门管辖,体制上的分开导致各自独立发展,合作也主要由国家计划进行调度安排。这一时期的产学研合作体现为政治与经济指向性、指令性、计划性合作。这种计划经济下的产学研合作方式简便,责任明确,合作关系松散,易分易合,对开展一些重大项目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难以形成相互需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难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转型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为产学研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随着企业经营自的扩大、企业活力的增强,产学研合作逐步由政府推动型过渡为相关方利益驱动型。尤其是8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量企业特别是大批涌现的乡镇企业产生了较大的技术需求,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促使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有偿提供技术转让、咨询和服务,从而产生了活跃、旺盛的技术需求与供给市场,促使产学研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这一时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向市场化方向演进,为未来产学研合作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推进国家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进程中,产学研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市场拉动与科技驱动联合的产学研合作类型。1992年4月,原国家经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及时采取措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从而推进我国产学研合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应用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的步伐,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但从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广度及合作绩效看,目前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选择模式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和合作目标的实现。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开展是创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我国现阶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优的合作模式,采取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合作是产学研合作能够成功实现和顺利开展的前提。

我国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面对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的开发、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界、学术界、技术开发领域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基于产学研创新的分析,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是直接参与科学技术转化的能动性因素,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它们的角色各不相同: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知识的源泉和人才的主要输出者,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企业是科技的主要输入者,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但由于以上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不一致,因此就需要政府出面充当推动、沟通、监督和调和的角色,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就包括: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和政府。

产学研结合的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之环境系统中的诸要素。它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

产学研结合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就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变革,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就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产学研联合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另一方面,主体要素结合的方式,结合的紧密程度,结合的持久性,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学研合作的阶段划分

确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对产学研合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时间、方式、核心内容,可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六个主要环节与五个主要阶段。

在产学研结合的不同阶段,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所不同,在科研选题、科研成果形成阶段,主要产品没有形成,难以进行实体合作,因此,合作方主要采取市场需求牵引模式中的四种类型;在产品成型阶段主要采取基地模式中的两种类型;在企业初创阶段、企业成长阶段主要采取实体模式、园区模式中的五种类型。所以,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与产学研合作的各阶段有着密切的关联。总体上看,产学研结合中需求牵引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基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和扩展,实体模式、科技园区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最终成果的体现,虚拟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再现。总之,产学研合作需要根据主体的参与程度、合作的环境选择不同的合作类型。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产学研合作的实体模式

实体型是指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共同目标,各

参与主体出资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各主体以其出资额形成的股权对企业承担义务并享有权利。实体形式能够使各合作主体将各自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并能够在财富共同分享的基础上组建起长期稳定的实体性合作创新形式。如南海市金沙镇企业与国内模具设计方面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华中科技大学“联姻”,组建了“南海华中科大模具研发制造有限公司”,承担模具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模具新材料的推广和相关设计,软件的开发与销售,技术培训与创新的任务,共建产学研基地,生产的五金产品占了广东市场的40%和国内市场的20%,产品50%出口欧美、东南亚、中东、是继纺织、建陶、铝型材之后南海的又一支柱产业,为推动当地模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实体型模式可区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

实体模式企业主建型是企业主建型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它的特征是: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建型中,学校和科研机构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转让。

国腾通讯公司是企业主建型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它成功地与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合作,电子科技大学向它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而国腾则专注于做好技术的开发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使双方共赢互利,产学研合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实体模式高校主建型是高校主建型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大学自办生产企业,使大学在自己的直接组织和调控下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目前,世界各国对这一模式都很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大学创办经济实体模式是指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这是一种较早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既是一个教学实体,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主动出击,把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提供给企业,这样更受欢迎,更易被接受。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复旦复华等一批著名校办高科技企业(集团)。

实体模式科研机构主建型是以科研机构为主建的合作方式,虽然这种方式相对较少,但成都地奥集团的成功例子却证明了它的存在及其可行性。1998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以自己的科技成果为依托,由李伯刚等7名科技人员贷款60万元起家,创办了科技企业――成都地奥制药公司。随后大胆营运资本,联合十余家有特色的公司(厂),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群,以现代化管理、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创造出最佳经济效益,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被列入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工业国有重点企业五十强。

产学研合作的基地模式

产学研合作基地是指合作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所建立的以研发、培训、研习、交流为目标的合作平台。这一平台的特点是非实体型,更多是以人才培养、实训、交流与研发合作为目的。

目前基地模式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科研院所主体型。

基地模式高校主体型是合作成立的工程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十分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方式,一方面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快科研进程。根据学生实习与实训要求,在学校原实验体系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各类实训实习基地,弥补学生实习环节中由于经费困难等所形成的实践阶段的缺陷与不足。我国小天鹅集团与东南大学等6家单位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就是典型。

基地模式企业主体型是以企业为主,在企业形成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以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形成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体设立在企业,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规划与管理。

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园区模式

科技园区模式大学科技园类型与大学科技园与一般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同,它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的,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各方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资本运行,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软件产业,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各高校创建的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如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是近年来四川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缩短距离的重大举措。一方面,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电子科技大学提供优越的基地条件,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创业基金100万元;另一方面,电子科技大学与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活动,为绵阳孵化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它是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由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与联络产学研的纽带。

产学研合作的市场需求牵引模式

市场需求牵引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各方受自身的生存或发展等内在因素的牵引而产生的对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需求下所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技术转让型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约定。

技术开发型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重要形式。是由合作方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等所进行的开发性研究合作,其中包括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

技术咨询型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进行的咨询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从技术咨询的合作标的来看,这种合作又称“软性”合作。只要合同约定合适,合作的成功率极高。

技术服务型是产学研合作的又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改进产品结构、改良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资源能耗、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安全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所进行的服务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改工程的承包服务等。

产学研合作的虚拟模式

虚拟型(Virtual model)是渗透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组织新模式,是指围绕指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将有能力、有愿望参与产品开发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的柔性组织。如1999年9月10日创办的深圳虚拟大学园,现有驻园单位38所,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活动基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211”重点院校、香港及国内其他地区重点院校。此外,还有18所国际知名院校以网络的形式加盟。深圳虚拟大学园达成与名校互动发展,是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结合和融合,是产、学、研三方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科技与经济的统一,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在现实中的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应以多层次的产学研运作模式为基础,来探讨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并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内外部条件,分析机遇与挑战,努力创造现实条件,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