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业强省战略下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业强省战略下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十二五”期间,在工业强省战略下,贵州省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就业吸纳能力。本文借助1990―2010年三次产业相关数据,对贵州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分析,并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检验贵州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协整关系,得出短期内仅有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整分析 贵州省

贵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胡晓登通过研究也指出,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促进贵州工业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发展,而工业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即产业结构则是决定工业强省“好”的关键性因素。夏杰长等也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引起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研究三产的产业、就业间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贵州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就业结构的失衡状态常用结构偏离度指标衡量。其定义为:结构偏离度Ⅰ=Yi / Xi-1,结构偏离度Ⅱ=Xi-Yi ,其中i=1,2,3; Yi :第i产业产值占整个GDP比重; Xi:第i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 Yi / Xi:比较劳动生产率。三产总偏离度:■|Xi-Yi |。

结构偏离度Ⅰ、Ⅱ是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状态的指标,偏离度越高,表明结构偏离越失衡;反之,偏离度越低或趋向0,表明产业、就业结构趋于均衡。采用总偏离度衡量三产总体偏离程度。偏离度越高或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表明劳动力迁移动力将越强,产业间转移可能性就越大。依据结构偏离度指标定义,计算出贵州(1990―2010)的结构偏离度及总偏离度(见表1)。

由表1,从结构偏离度Ⅰ知,1990―2010年第一产业皆为负值,表明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高,第一产业效益明显偏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小。总体呈上升趋势,至2010年达到-0.73。尽管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仍稍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0.72。平均偏离度为-0.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68,表明作为贵州传统优势产业的第一产业,在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三产业平均偏离度皆为正值,从2004年起第二产业虽有递减趋势,但绝对值仍很大,结构失衡较严峻,平均偏离度3.2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6;从2007年起第三产业虽有递减倾向,但表现不明显,平均偏离度为1.21,远高于该阶段全国平均水平的0.41。

从结构偏离度Ⅱ知,第二、三产业皆为负值,表明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二、三产业较少劳动投入将产生较高产出,相比第一产业部门收入,劳动者为追求较高收入将进入二、三产业,二、三产业皆存在劳动力迁入可能性。从2004年起,二、三产业偏离度分别呈现上升、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高于第二产业。二、三产业的平均偏离度分别为-27.84和-19.05,绝对值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33和-10.55。

贵州1990―2010年,总偏离度下降幅度为7.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7%,但总偏离度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结构偏离度Ⅰ、Ⅱ的相关分析,表明贵州三次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整体效益和水平皆偏低。贵州总偏离度平均值为93.78,同全国平均值65.77存在28.01的差距。

二、贵州三次产业就业效应分析

采用就业弹性指标来分析由于结构调整引起GDP和就业增长率的内在关系,即经济增长对就业效应的关系。定义:就业弹性系数=E IRATE/GDP IRATE,其中GDP IRATE:GDP增长率,E IRATE:就业增长率,表示GDP增长率提升1个百分点能拉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

就业弹性系数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关系。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将越强。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也不明显,其中,(1)就业弹性>0,数值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将越强;(2)就业弹性<0,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将产生“海绵效应”,即GDP增长率>0,就业增长率<0时,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反之,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吸入”效应;(3)就业弹性=0时,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无拉动作用。由就业弹性系数定义计算出贵州(1990―2010)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及总弹性(见表2)。

由表2,贵州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波动较平稳,但在2001年发生突变,就业弹性达到25.052,较同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偏高,表明当年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明显。1991―2010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波动较明显,其中第三产业幅度变化为6.222,高于其他两个产业,表明贵州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劳动效应逐渐凸显,其中贵州三产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1.147,0.106,0.642),进一步表明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就业拉动效应高于第二产业。

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逐年递增,表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变得显著。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趋势平稳,表明该阶段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其中,在2008―2010年,尽管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皆为负值,不意味第一产业GDP增长不能拉动就业,而是说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存在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趋势,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三、结语

在“十二五”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背景下,贵州要以此为契机,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第二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第二产业的工业产值。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对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注意相关培训与产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不要脱节,以期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比如可加大职业教育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发挥第三产业产值的长期就业拉动效应,作为解决贵州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大产业转移力度,逐步改善第一产业就业吸纳效应过大但产值过低的局面,并且配套、完善相关产业、就业政策,改善结构偏离度,朝产业、就业均衡发展的道路迈进,并形成合理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保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①胡晓登. 贵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约束与工业强省[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

②夏杰长,李勇坚,姚战琪. 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③蔡,都阳,高文书. 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 《经济研究》,2004,(9)

(张婷,1983年生,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田忠,1986年生,江苏镇江人,贵州财经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