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然 真实 生活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是否试过,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执教同一篇课文,反反复复磨课,反反复复思考,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完美?柳州市白沙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肖家慧就是这么一个坚持把教学做到尽善尽美的人。在教学中,她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的定位是,以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用孩童的眼睛观察世界,播撒下善的种子,培育出真的果实,点燃美的火种。肖家慧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理解是品生于心,德形于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正是因为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有着独到、深刻的理解,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历练,肖家慧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自然、真实、生活化。
课堂导入追求自然生成
整齐的桌椅、美丽的窗贴纸、墙壁上的班级明星评比栏……在整洁美观的教室里,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正认真地聆听他们最喜爱的肖老师上《班集体,我们的家》一课。
“同学们,蓝天是小鸟的家,江河是小鱼的家。一(2)班就是咱们48个同学的家。谁来说说,咱们的家是什么样的?”
以拉家常的方式谈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的发言可积极了,都抢着回答:“我们一(2)班很漂亮”“我们班很美丽”“我们班得了很多次优秀班级……”
看到学生打开了话匣子,肖家慧巧妙地把话题接了过来:“咱们这个美丽的家离不开每个同学的努力。现在,请大家认真看一看咱们的‘家’,说一说当初你们是怎么样来打扮它的。”
这时,一名学生举手后站起来说:“我当时剪了一张小熊图,粘在了窗户上。”顺着该生的小手,大家看到的是在一扇窗户上贴着一张憨态可掬的小熊图片。
“我和××一起对齐桌子。”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开心地说。
“我的照片被老师贴到了明星栏。”
……
通过重温建设班级的经过,学生记忆中的快乐时光又回来了!在不知不觉中,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起来。
听着孩子们自豪的介绍,肖家慧微微一笑:“现在我们的‘家’很美,很令人自豪,这都是因为有了咱们48位成员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希望我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有更好的建议使我们的‘家’变得更美丽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希望我们班一直被评为优秀班级”“我想这样建设我们的班级……”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班级建设的建议,肖家慧首先表示赞赏,然后神秘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还特别邀请了一位本校获得市级优秀中队称号的中队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如何把自己的班级建设成为优秀班级的吧!”
在学生崇拜的目光中,这位中队长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其实这些做法正是学生刚才讨论的内容,只不过这位中队长讲得更全面、更有条理、更清晰些。由于挖掘了身边的有利资源,树立了学生看得见的榜样,学生很快便把本班的班级公约制订出来了。
肖家慧的这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班集体,我们的家》参加全国优质录像课评比获得了一等奖。在分析这节课时,她这样说:“品德要深入学生的心灵,首先就不能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顺水推舟’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情境。我设计本节课的初衷是围绕主题‘如何使得班集体这个孩子们的家永远美丽’,让学生讨论、交流,制订出班级公约。同时,遵守集体公约的意识也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来。”
正因为秉持着“顺其自然”的理念,在肖家慧的课堂上,没有刻意地雕饰,只有适度地牵引,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大胆吐露心声,思想得到了升华。
在课堂中植入现实生活元素
在教学实践中,肖家慧认为,教材中使用的范例离学生生活太远,而所阐述的道理又难以让学生接受。于是,她便思考:什么样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才是学生喜欢的?后来,她从新课程提出的“品德形成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这一观点中得到了启发,决定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去认可,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执教四年级下册《马路修到家门口》这章内容时,肖家慧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作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我们柳州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交通改造,上节课我已经请同学们对身边的交通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柳州交通的新变化。在我们周围,你了解到哪些交通的变化?请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跟大家说一说。”
由于有了调查结果,学生发言都很踊跃。有的学生说:“我来给大家说说文昌路的变化。文昌路两旁种满了鲜花,铺满了绿草。路又宽又平,特好走。你们看,这就是我收集到的这条路的照片。”有的学生说:“文昌路通车了,人们到河东开发区办事更方便了。”还有的学生说:“我每天上学走的胜利路发生了大变化。过去,胜利路又小又窄;现在,路变宽了,车和人走的道儿也分开了,通行速度变快了,行人走路安全多了……”
肖家慧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们不仅善于观察,还能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老师和同学,让大家真切地意识到咱们柳州的交通变化可真大!”紧接着,她话锋一转:“如今,交通改造后的柳州变得越来越美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我的一位朋友听说柳州变化很大,打算这个周末专程从南宁来咱们柳州玩。现在,请同学们帮我一个忙,设计一条柳州市区的出行路线,让我能开开心心地带着这位朋友游柳州,好吗?”
学生接到老师布置的任务后,主动提出分小组商量,设计出行路线,最后再全班汇总。
通过设计出行路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从“生活”品德中懂得了交通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融入了生活元素,既有趣味,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对学生而言就成了一个体验生活、享受快乐的过程。
在课后反思中“磨”出真实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教人求真。真实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考虑学生的本位思考。正如我国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说:“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的体系,却经常与儿童的生活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儿童找不到感觉,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内容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虽有一定意义,但对其人格的发展是意义不大的。如果学习没有意义,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对于鲁洁教授的这一观点,肖家慧非常认同,她说:“只有把真实作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才是有效的课堂。”就拿《买东西看什么》中的“三无”产品这部分教学内容来说,肖家慧就经历了两次真实的“磨课”。
第一次执教,肖家慧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平日里购物的经历来了解学生已有的购物常识,然后让学生通过“新闻在线”的形式了解“三无”产品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再让学生去识别收集到的商品标签,了解商品标签的作用,进而讨论维权的方法,认识发票。最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并以“送礼物”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购物的认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踊跃,小组合作学习也很积极,肖家慧的自我感觉也不错。
然而,细心的肖家慧在课后观察中发现,尽管课上她反复跟学生强调别去购买“三无”产品,可是很多学生明明知道学校门前商贩们卖的是“三无”产品,却乐于“被骗”,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反思,肖家慧意识到自己想当然地按教材内容教给学生一些购物的知识、辨别“三无”产品的方法、维权的手段等,但是,对于学生乐于去买“三无”产品的原因没有进行深究,导致学生明明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三无”产品,却还乐于“被骗”,更别提会为此维护自己的权益了。
意识到第一次执教的失败之后,肖家慧决定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调查的出发点,了解到学生购买“三无”产品并不是从营养、卫生方面考虑,而是看口味和价钱。于是,在第二次执教时,她没有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学生如何看商标,如何利用多种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上,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大量的合格商品和“三无”产品虚拟购物情景,真实地还原学生日常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在购物中产生的行为和想法(正确的或错误的认识)真实地暴露出来。接下来,肖家慧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一边用课件再现“三无”产品的生产情景,一边用语言加以描述,给学生以触动。通过亲眼目睹“三无”产品生产的情景,学生认识到“三无”产品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发出“我再也不吃‘三无’食品”的感叹。这样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真实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谈到工作目标,肖家慧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为“把握时机,努力求学,做一个教学名师”。肖家慧说,她会铭记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父亲送她的“十六字工作法宝”——踏实工作、诚实做人,为人师表、真心爱生,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名师的理想目标靠近。
(人物小档案:肖家慧,女,柳州市白沙小学副校长,柳州市骨干教师一级平台培养对象,2011年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工程培养对象,曾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柳州市优秀教师”“柳州市优秀班主任”。)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