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照教育家陈鹤琴,重塑当代“三心”师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照教育家陈鹤琴,重塑当代“三心”师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著名的“活教育”专家陈鹤琴, 穷其一生,探求中国幼儿教育的出路。作为一位醉心于教育的先行者、实践者,其不仅提出了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留下了极具指导意义的颇多著述,更重要的是其呈现出的巨大的爱心、极度的耐心与无限的细心为后世教育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三心”使重塑当代师魂成为可能。

关键词: 陈鹤琴 “三心”师魂 幼儿教育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①;今人则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人叹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今人则大发雷人之语:“宁可为妓,绝不为师”③。何故?师道不传源于师魂不再。故重塑当代师魂尤显重要。

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著名的“活教育”专家,一位醉心于教育的先行者、实践者,穷其一生,用巨大的爱心、极度的耐心、无限的细心为后世教育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因此,本文拟以其为观照对象,以其“三心”重塑当代师魂。

一、爱心,师魂的基石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一切”⑤。

客观来讲,与陈鹤琴同时代的热血青年中也有不少人热心教育、主张用爱改变社会,但只有陈鹤琴等为数不多的在现代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教育者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表面看是因为前者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半途而废,结果或是浅尝辄止,或是昙花一现⑥。究其深层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对被教育者的爱还不足够深、足够大。而陈鹤琴则刚好相反。

陈鹤琴热爱儿童,终生实践“一切为了儿童”的思想。在《儿童心理研究·自序》中他如是说:“我素来喜欢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⑦;在“活教育”理论中,他明确提出“我是最喜欢儿童的”⑧。

正是基于这份对儿童的爱,年近90的他还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同年11月为《幼儿教育》创刊题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使他们胜过前人”。

正是对受教育者的巨大的爱心,陈鹤琴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并坚持终生:几年如一日观察、记录、整理小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谢绝了留在重庆担任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回到江西,在泰和大岭山上“以荒山辟乐园”的精神办起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活教育”。

爱让陈鹤琴选择了教育,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满腔的爱、巨大的爱,让很多贫穷儿童的接受教育的命运得到改变。

如今,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从幼教到小学再到高职甚至整个教育。爱心进课堂,爱心贯穿教育始终,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当代社会嘈杂、诱惑纷繁,整个社会的趋利性不仅会让教育者无所适从,对被教育者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到课率的直线下降、学生上课时的萎靡不振、睡倒一片乃至于校园冲突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这常常让教育者困惑、不解甚至抱怨。

必须承认,当今教师普遍不缺授业解惑的能力与智力,爱心也有。但问题是:他们的爱心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常常显得非常脆弱与薄弱,挡不住物欲的诱惑,经受不了风雨的锤炼。

如何应对?陈鹤琴告诉我们:再多点爱心。用爱心,打开工作的突破口;用更多的爱关照每一个孩子,用更多样的爱来关注每一位个体:坚决不放弃,不抛弃,放逐是一种罪过。有了足够的爱,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巨大的爱心是支撑教者灵魂的基石。

唯有为师者懂得爱,奉献爱,受教者才能懂得爱,学会爱。

二、耐心:师魂的核心

陈鹤琴曾感慨道:“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⑨这是因为他为了解儿童发展的程序与身体发展,曾连续观察自己的儿子陈一鸣的生长发育情况整整808天⑩;为了了解儿童动作发展,他就“笑”、“快乐的表示”、“要的表示”、“不要的表示”、“怒的表示”和“问语”等六个问题从小儿一鸣出生直观察到其4岁零11个月{11}。

多日、多年的悉心付出,对其长子陈一鸣808天、4年零11个月的耐心观察与记录,让陈鹤琴得心应手地站在讲台上讲授儿童心理学,让他理直气壮地评点当时热门教育理论。{12}

陈鹤琴因爱心选择了教育工作,更因其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耐心把琐碎烦人的日常工作变成了终生追随的伟大事业。

可以说,巨大的爱心是当代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而极度的耐心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

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却常常让教育者的耐心受到严重挑战——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道理,因为生活环境与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落差;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上课时教师满含激情地用心讲了一遍,听不懂;复习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为其讲了一遍,还是不懂;下课后,教师又单独为其讲授,结果差强人意;基本的生活与学习规范,三令五申,到处宣传,还是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这时教师的脸开始晴转多云,也意味着教师耗尽了耐心。

此时,教师要做的是: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调整做法:

首先,理解。观念不一致,可能是生活境遇不一样;知识听不懂,很多时候是因为基础太差;规范无法遵守,可能源于习惯。因此,对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必须拥有足够的耐心:只能选择反复讲解,积极引导与启发。

其次,引导。学生观念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对之不应该操之过急,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借助书籍、影片、他人的故事等多种方式逐步渗透,最后实现“水滴石穿”。

再次,适时改变。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习惯影响太深、自制力过弱、环境的影响太大等,会导致当代学生行为反复不定,左右摇摆,甚至有时会变本加厉。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耐心,不能因一次反复而心烦急躁。

只有在耐心下工夫,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三、细心:师魂的关键

对于孩子的哭,人们司空见惯,也习以为常。细心的陈鹤琴发现:“但是精细地分析起来,情形可就不同了。”{13}“儿童发脾气,作娇,惧怕蛇、狗等,……这就是儿童情绪的表现。”{14}陈鹤琴指出,儿童哭泣不外乎两种原因:生理缘故(诸如饿、痛、渴、冷、热、疾病和不舒服等)与心理原因(主要是惧怕、受暗示和习惯)。怎样使儿童停止哭泣?陈鹤琴先生指出:父母要做有心人,要能随时研究避免儿童哭泣的方法。

陈鹤琴以无限的细心,赢得了儿子的认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也成就了自身事业的高度。

陈鹤琴细心“做文章”,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启示——因为当今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许多学生非常渴求教师的细心与认真。教师某个细心的举动可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教师在学期初提前温习点名册,把生僻的、不认识的字先注上拼音,了解含义,揣摩取名意图。这个举动看似很小,不起眼,但当教师非常准确、顺畅地读出或叫到某个难认的名字时,教师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惊讶的表情和意外的喜悦,无形中还能赢得尊重和钦佩;尤其是教师如果能借此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积极的暗示,则不仅这个学生的心基本上就已经被教师锁定。因为这样的举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了解他的,心中是有他的,他有种受重视的感觉,而且,做事应认真,应尊重别人等观念在不经意中已经渗透进学生的灵魂深处,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细心的教师上课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关爱。一般情况下适当展示都会得到肯定;如果因此走到学生中去,征求学生意见,反思个人的教学行为,弥补自身不足,让自身的教学行为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更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因为这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教师必须牢记于心,落实于行。

要做到细心,首先,要“融进去”。深入到学生中间,融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是最好的方法。倾听,往往能打开他们久闭的心扉。其次,必须具备敏锐的眼睛。教师要善于从“细微”处见精神。细心发现问题,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四、“三心”师魂的前提与基础:信心与责任心

教育家陈鹤琴一生践行的“爱心、耐心、细心”师魂是建立在他对被教育者的充分的信心和对自己的责任心的要求的基础上的。

陈鹤琴认为:“每个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但是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是坏,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15}需要赏识孩子的成功,“孩子是需要成功的”{16}。既然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好的,教师就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尊重,对他们抱有信心。

有信心才会产生关注,有关注才会产生期待,有期待才会有行动。

人们常常感慨大学生素质下降、能力欠缺:本科生自我感觉良好,但往往眼高手低,理论不深,技能不强,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专科生文化基础弱,学习起点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乃至由此产生的自傲心理;集体观念薄弱,组织纪律性差;喜欢独来独往,个性十足;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渴望得到肯定却又缺少脚踏实地的努力。

面对这样的学生,注定了大学教育的“无奈”与“艰辛”。

如何改变?带着爱心关注他们,对他们有信心。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应积极了解学生,对自傲的学生找准脉搏,适当挫挫“锐气”;对自卑的学生肯定价值,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发自真心地赞扬、鼓励。同时应创设情境,让他们身上的优点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如增加互动环节、学生擅长的环节,促使他们发扬长处,鼓起勇气。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更有利于他们克服自身的心理缺陷,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即便是那些看起来极普通极平凡的学生,也要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善于挖掘他们潜在的价值,如干净的嗓音、利落的着装、亲和力等。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也许会收获一片蓝天。

陈鹤琴曾形象地说:“有了栽花的技能,花才能栽得好;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而一般人对于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好像都有资格教养儿童,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司空见惯的。”{17}对此,陈鹤琴对青年提出:“做事要负责到底”{18}。正是因为出于对中国儿童发展的责任,陈鹤琴一生投入教育,不辞辛劳。

陈鹤琴的这种责任意识让人动容,更为后继者打开了一扇高等教育之窗。

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的时间是最起码的要求。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学生来学校上学,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要珍惜课堂上的分分秒秒,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起决定作用。备课不充分,讲不清,听不明白,反复补课,就是不尊重生命。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发展自身能力;课前用心准备,用心揣摩授课流程,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内容呈现方式;上课充满激情,积极引导学生;课下辅导给予足够的关怀:成绩不太好的,情感关怀;一般的,关注其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其从“懂了”到“会了”;成绩优秀的,听取不同见解,激发其想象力;方法因事因人而异:介绍好书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给予适当的人生指导,等等。

陈鹤琴先生用巨大的爱心、极度的耐心与无限的细心书写了辉煌的教育人生,积累了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值得后人永远景仰。但景仰不应停留在照抄照搬,更不应是曲解式地为“己”所用。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此重塑教师形象,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注释:

①[唐]韩愈.师说.

②同上.

③南方都市报.2011-09-10.

④鲁迅语.

⑤2009年教师节前夕在看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师生们的讲话.

⑥如周作人、叶圣陶、甚至鲁迅等都对儿童及儿童的教育给予过关心或发表过见解。周作人在北大报告《儿童的文学》(1920.10.26)第一次有影响地提出了“儿童的文学”,叶圣陶《稻草人》则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语),等等.

⑦儿童心理研究·自序.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

⑧什么叫“活的教育”.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

⑨家庭教育·自序.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12.

{10}《儿童心理之研究》中第三至第六章《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儿童身体之发展》与《一个儿童动作的发展》.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2-132.

{11}未达学龄的儿童之研究.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72-385.

{12}《幼稚教育》中第七章、第八章.《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8-63.

{13}儿童年龄.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05.

{14}家庭教育.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26.

{15}家庭教育·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环境.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36.

{16}家庭教育·儿童心理.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24.

{17}《家庭教育》之附录《怎样做父母》(1937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53.

{18}写给青年·第八封信.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