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也说“古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说“古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众所周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走红,并非在于其展示了多少美味佳肴与山珍海味,而在于忠实记录了寻常巷陌、普通百姓对于“吃”的理解和实践。其中“古法蒸鱼”、“古法醉鸡”甚至“陕北黄馍馍”等乡土食品的制作手法更是引发了不少观众,尤其年轻一代的好奇,而永远敏感的商人们也趁机推出“古法烹饪”、“舌尖上的××”等系列肴馔,花样百出地大赚银钱。

无独有偶,海外某电视台近日也注意到了中国内地、香港以及台湾等地对于“茶文化”理解上的差异。纪录片意提到:中国内地商人受台湾、香港等地影响,开始从日本大量回购宋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等中国官窑用古法烧制的茶具、茶器,但对于真正的“古法茶道”却知之甚少、白板一张。另外,台湾、香港等地对“儒商”的扭曲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拜金潮里裹挟的文化自卑。

鲁迅早在《朝花夕拾》中就曾哀叹北京风俗的没落以及街头吃食的不堪,说“比起江南点心的精致,似乎北平的一些古法已经失传了”,他的兄弟周作人也基本持此观点;而另一位文人梁实秋则在旅居各地的经历中发现了河南开封的“古法瓦片鱼”、山东青岛的“古法煎饼卷大葱”以及广西梧州的“古法龟苓膏”等等,传统手工酝酿的独到的口味和美感让“颇见过些世面”的梁先生感慨不已。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古法”当下大行其道,但明眼人一望即知:比起真正的原生和自然,“古法”绝不是什么“古代文化精华的复兴”,而不过是“环保”和“低碳”之外的又一个新概念而已。换言之,这个新兴词汇并非意味着人们对美食和生活的认识有了多大的进步,而是因为这个词本身更有“噱头”——不但好听、好理解,而且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文艺和人道主义。

人们怀旧、喜欢逝去的光阴、喜欢古物的深层原因是:希望打破因果关系的必然链。挣脱生命正逝去、一切不可挽回的无奈感。事物进程越快、因果链展现得越明确、资讯越爆炸的时代,怀旧的病就越重。然而,真正的“古法”绝不是古板、迂腐的“形有动作,心无好恶。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是永远和时代保持距离。

以《空谷幽兰》一书闻名世界的比尔·波特在1972年离开美国来到台湾,在一座寺院中“体验生活”。崇尚中国“古法、古风”的波特刚开始是极不适应的,且只看到素食诵经的宗教表面。然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笔下换成了这样的描述:“天亮之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古”是什么,谁也没见过。法即为形式,风就是风俗。宋代大儒如朱熹早就提倡“复古”,但从先生的私家笔记里可以发现:他对《诗经三百首》中记载的“恋爱古法”——男女夜奔——有着强烈的兴趣,且丝毫不加掩饰。如此人面兽心、表里不一,怎么好倡导“太古之俗”的淳风?明朝袁宏道说得好:“圣,无时。无时者,古今一时。是以伏羲神农至今犹在。”

古之不存,法将焉附?“后现代”、“超现实”等漂亮词汇,谁都可以拉出来使用、借鉴甚至一下,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故事新编”和“老瓶装新酒”横行的商业社会里,怎样来表达、诠释与演绎我们的内心与世界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烹制同样一道饭菜,好比练习书法,你可以端庄正楷,可以从容隶书,可以潇洒行书,也可以挥舞狂草。写到得意处,散点乱笔如激扬风雨、鼓盆而歌——是故,找到古风的精神,比迷恋古法的形式更重要。

以超越时间的精神理解太古,可以为终古;以心灵狂飙的幻想比喻风俗,可以为风格——这才是真正纯粹的古法与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