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惠王未必是昏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惠王未必是昏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惠王未必是昏聩

一个君王名声破损到了极致,不过是“昏聩”二字。燕惠王就背驮它行走了两千余年。其实,细说开去,他就不该做下两桩“大事”。

燕惠王的父亲是燕昭王。燕昭王当政时,燕国屡遭齐国,他发愤复仇,便四处网罗人才,于是大将军乐毅就到了他的帐下。此人不但忠心耿耿,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战神,仅数月,就指挥五国大军,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又五年,巡行奔走,将齐王逼进了最后的两座孤城。就在乐毅准备为齐国敲响最后的丧钟时,燕昭王驾崩,其子惠王继位。

燕惠王原本与乐毅心存嫌隙,此时又受到了齐国将军田单的谣言蛊惑,说乐毅“故意拖延攻克孤城是想留在齐国称王”,于是燕惠王大怒,就撤换了乐毅的之职。乐毅唯恐有杀身之祸,便向西降了赵国。其结果,燕国军心涣散,不堪一击,齐国只用数月,就收复了所有疆土。

这是燕惠王第一桩“原罪”。如果说,此时的惠王还是“莽撞少年”,一切尚属情有可原,但30年后,他已是老成练达之人,却又干了一桩遭人唾骂的“蠢事”。

那年,大概是觉得日子过得安逸了,波浪不兴的,燕惠王便心血来潮,决定攻打赵国。当时,赵国强大得很,地广物丰不说,还有廉颇、蔺相如之类的名将贤相,岂是说破便可以破的?于是有人质疑反对,惠王却固执己见。结果燕军惨败,不仅主将栗腹阵前被擒,且是割让了数座城池,才平了赵国之怒。燕国又遭遇了一次莫大的羞辱。

至此,说燕惠王昏庸那是有理有据了。可还是这个燕惠王,两次大错之后又干了两件大事,说是悔恨也好,说是后怕也罢,反正他做了。可惜的是,没有赢得多少喝彩与捧场,最终还是没能摘掉戴在他头上的那项“昏聩”的帽子。

乐毅逃到赵国、齐国再次雄起之后,燕惠王很是后悔,就派人专程前往赵国对乐毅道歉。大意是说,将军为燕国战胜了齐国,为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撼的,我也不敢忘将军的功劳。只是我听信谣言,误了将军误了国。又说,如将军不弃,望能再归燕国,共商朝政大计。其言至情至义。乐毅不敢归来,只是修书一封,以作答复。燕惠王就封乐意之子乐间为国昌君,而且平平安安地在燕国做了三十余年的大官。

燕国攻打赵国前,乐间曾力主不战,燕国败北后,他唯恐遭遇陷害,便背主而去。燕惠王闻讯,又是悔恨交加,便给乐间送去书信:“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大意是说:我虽愚钝,但还不像纣王那么凶残;燕国虽不安宁,但也不如当年的殷朝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不妥。此信,有责怪之意,也有不舍之情。但是,乐间去意已决,不复信,更不折返。逃跑像他老子乐毅,绝情却不是老子乐毅可以比拟的。

先做事后赔理,都说燕惠王不但昏聩还是小人。其实,与乐间比较,是非应是清清楚楚。可是,人容易一叶障目,认个死理。据说20年之后,刘邦经过原赵国属地,特意找到了乐间的后人乐叔,并封他为华成君了。

历史被偏见操纵,历史就变成了误区。

古往今来,熙熙攘攘,过客匆匆,手握权柄者该有多少?但知错善改、三省其身者又能有几人?何况一君王乎!所以,燕惠王可是性情偏执者,可以是心胸狭隘者,亦可是无能无才者,但说是昏聩之徒,恐怕有失偏颇。试想,假如当权者做不到事事清醒,但能事事反思反省,也不失为一种形而上的德行。

所以,燕惠王做不了榜样,但未必就是昏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