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隐喻”预测认知语言学之未来阵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隐喻”预测认知语言学之未来阵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先介绍“隐喻”的概念、组成成分等基础知识,分析了印欧语社团和汉语社团思维方式的差别,由推理和直觉两方面入手,区别了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概念。指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隐喻”性质。预测以“隐喻”为核心的认知语言未来的主阵地将会在中国。

关键词:隐喻;隐喻式思维方式;认知语言学

一.修辞学中的“隐喻”

在历史上,“隐喻”概念通常是在修辞学范围内研究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逻辑学》就谈到过“隐喻”的问题,在修辞学范围中一般认为“隐喻”是一种非正常的语言现象,是词与词的替换,是可有可无的。但无可置疑的是,“隐喻”确实可以增加语言表达力,提高语言的修辞效果。

人们通常把比喻分成隐喻和明喻。最流行的观点认为用“是”字带出的比喻是隐喻,用“像”字带出的比喻是明喻。所以,隐喻是未加明言的明喻,明喻是说明了的隐喻。这种看法是从亚里士多德传下来的,近世有布莱克〔Max Black〕、古德曼等人提倡。“隐喻”分为两域:(始)源域和目的域。

二.“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逐渐发现隐喻不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的一种重要的手段,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

Lakoff出版于1980年的《Metaphors We Lived by》,作者认为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现象,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隐喻,语言隐喻实际上都只不过是思维隐喻的外在表现。他说:“我们假定世界由实体(entities)构成,实体具有不同的性质,彼此互相联系。心理、社会、政治、宗教等领域里的实体,乃至明悟,都是由隐喻创造的,理论中的实体则由理论的隐喻构成。”

克里斯特尔斯1997年在《现代语言学词典》中干脆将Metaphors归入congnitive metaphor(认知隐喻)条:

指一种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和认知中起必不可缺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包括日常会话,都是通过隐喻来体现世界观的(“概念隐喻”)。

这段话虽然没有对隐喻做出明确的定义,但对隐喻的实质却有了比过去更为明确的表述。有两点值得关注:1.通过隐喻体现世界观,说明隐喻是认知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2.隐喻的途径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引申、延伸。这对“语法和语义结构作出全面的语言学解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印欧语社团和汉语社团的思维方式差异

首先我们要区分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概念。以往的语言研究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这个论断是不确切的。有全人类性特点的是思维能力,而思维方式是实现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与特定的语言结构相联系,因而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呈现出其特有的预言世界观的“主观性”和 “片面性”.

由于不同语言社团使用不同语言,对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反之,世界通过语言的折射,使我们的认知有时也有不同,包括语言表达上的不同。Sapir-Whorf的理论基本上反映了语言与认知的这个特殊关系。胡壮麟把以上的认识归纳成一下图示:

认知

显然印欧语社团与汉语社团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印欧语的语法框架导源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范畴说,依附于哲学,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础的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思维理论的核心,它与语言结构紧密项链。而汉语社团的和印欧语社团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不同,具体体现在:1.概念形成的途径,中国哲学用直觉的方法获得的,而西方哲学是用假设的方法获得的。2.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的西方哲学是用演绎归纳的方法进行论证,使用的语言严密而明确,发展出数学和数理推理等自然科学;而中国的哲学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不用演绎推理的概念,而使用推理的方法,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言简义丰,点到为止。3.科学研究方法论上,西方用“正”的方法,用演绎推理“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中国哲学用“负”的方法,“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在《老子》《庄子》里,并没有说“道”是什么,却只说了“道”不是什么。

三段论的思维方式是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之间进行演绎推理。隐喻式思维方式是在两个“点”之间建立的关系,即主观上能通过现实之间的相似或相关的特征在这两个“点”之间建立联系,用A说明B。我们汉语社团就是这种世界观,徐通锵先生把它叫做两点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三段论式的思维不一样,因为两个“点”之间可能没有任何联系,但只要你能把这两个“点”联系起来,说出道理,就能以A喻B。

几百年来,很多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都从自己的研究实践中体悟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西方重逻辑推理、重演绎论证,中方重直觉、重比喻列证式的体悟和妙悟。

四.认知语言学的未来阵地

上文分析了两个语言社团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就语言研究来说,我们应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推理式思维方式擅长于语法分析,而隐喻式的思维方式擅长于语义研究。很多学者称印欧语为形态性语言,将汉语成为语义型语言。显然,两种语言社团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与这种不同类型的语法结构相联系。

现代语言学,就其发展趋势来讲,再向语义方面倾斜,在西方兴起了一种认知语言学的思潮,隐喻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它的含义比早起语义研究中的隐喻宽泛,只要通过联想建立两类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类比的方法用B去说明A的性质和特点,都可以叫做隐喻。塞尔根据这种特点,认为隐喻的作用又如“一件东西如何使我们想起另一件东西”,两者之间“既是受限制又是系统的”。这与汉语社团传统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的大本营将很有可能在中国,是因为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研究传统擅长于语义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隐喻式思维的真正大本营在中国。从古至今,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充满比喻例证。而且这些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而读者只能靠“体会、体悟、妙悟”来了解中国哲学家们究竟在说什么。

徐通锵先生曾多次提到:“认知语言学,老实讲,我们中国传统研究就基本上是这个路子。我们的缺点就是没有对它进行演绎论证,把它系统化、理论化、所以影响不大。”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进行总结树立,提炼出一些头绪来,那么我们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来讲,是必然会有巨大影响的。(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嘉映,2003,《谈谈隐喻》

[2] 徐通锵,200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

[3] 雷科夫,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4] 任继愈,1973,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史简编》

[5] 塞尔,1979,商务印书馆,《隐喻》

[6] 冯友兰,1948,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