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线”教你解三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线”教你解三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是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的线段理解“三线”的概念对证明线段和角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位尤为突出.

一、三角形角平分线的用法

用法1直接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例1如图1,点I是ABC的内心,AI交ABC的外接圆于点E,交边BC于点D,连接BE.

求证:EB=EI.

分析:由于线段EB和EI有公共端点E,所以要证EB=EI,只要证明线段EB和EI围成的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即连接BI,证明∠EBI=∠EIB即可.已知点I是ABC的内心,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借助AI和BI是角平分线即可证明.

证明:连接BI.

点I是ABC的内心,

∠BAE=∠CAE,∠ABI=∠CBI.

∠EBC=∠CAE,∠EBC=∠BAE.

∠EBC+∠CBI=∠BAE+∠ABI,

即∠EBI=∠EIB,EB=EI.

评注:本题中确定线段间的关系,可充分利用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这一条件,将证明线段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解决.

用法2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

例2如图2,已知AB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且∠ABC=2∠C, AB=4 cm,BD=3 cm,求线段AC的长.

分析:只要将线段AC与已知线段AB和BD联系起来,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利用∠BAD与∠CAD相等,可在∠BAC的两边截取相等线段,如在边AB所在的射线上截取AE=AC,可得AED≌ACD,只要证明BDE是等腰三角形即可.

证明:延长AB到E,使AE=AC,连接DE.

AB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

∠BAD=∠CAD.

又AD=AD,ADE≌ADC.

∠E=∠C.

∠ABC=2∠C,∠ABC=∠E+∠BDE,

∠E=∠BDE,BE=BD=3.

AC=AE=AB+BE=AB+BD=4+3=7cm.

评注:当给定的题设条件及图形并不具有明显的全等条件时,我们可根据图形的结构特征挖掘潜在因素,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构全等三角形.

用法3向角的两边作垂线

例3如图2,在ABC中,PB、PC分别是∠ABC和∠ACB的外角的平分线,求证:∠1=∠2.

分析:要证明AP是∠BAC的平分线,需要证明点P到∠BAC两边的距离相等,可作PEAB,PGAC,PHBC,易证PE=PH,PH=PG,从而得出PE=PG.

证明:过点P作PEAB于点E,PGAC于点G,PHBC于点H.

P在∠EBC的平分线上,PEAB,PHBC,

PE=PH.

同理可证PH=PG.

PG=PE.

又因为PEAB,PGAC,所以PA是∠BAC的平分线,

所以∠1=∠2.

评注:本题巧妙地利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用法4向角的一边作平行线

例4如图4,已知AB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求证: =.

分析:由于线段BD和CD在一条直线上,过点C作CE∥AB交AD延长线于点E,就产生了相似三角形,得到 =,借助平行线和角平分线定理可得CE=AC,从而得证.

证明:过点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E.

ABD∽ECD,∠BAD=∠E,

=.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BAD=∠CAD,

∠CAD=∠E,AC=CE.

=.

评注:根据题设和图形特征,恰当添加辅助线,巧构相似三角形,不仅能使问题化难为易,迎刃而解,而且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三角形中线的用法

用法1利用中线证相似

例5如图5,RtABC中∠BAC=90°,ADBC,垂足为点D,延长ABD的中线BE交AC于点F,过点F作FHBC于点H.求证:FH2=AF・CF.

分析:要证FH2 =AF・CF,易想到证明它们围成的CFH、AFH相似,但CFH为直角三角形,AFH为钝角三角形,显然不相似.考虑到AD∥FH,故延长HF交BA的延长线于点G,借助点E为AD的中点,易知点F为GH的中点,只需证AFG与HFC相似即可得到要证的结论.

证明:延长HF交BA的延长线与点G.

ADBC,FHBC,

∠ADB=∠GHB=90°,AD∥GH,

ABE∽GBF,BDE∽BHF,

= ,= ,

=.

AE=DE,GF=HF.

又∠GAF=∠FHC=90°,∠AFG=∠HFC,

AFG∽HFC.

= ,即FH2 =AF・CF.

评注:解决这类问题的总体思路是采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即根据已知条件推导结论或根据结论进行逆推,探索结论成立所须的条件.

用法2利用中点证全等

例6如图6,已知在ABC(AB≠AC)中,D、E在BC上,且DE=EC,过点D作DF∥AB交AE于点F,且DF=AC.求证:AE平分∠BAC.

分析:DF∥AB,可知∠BAE=∠DFE.要证AE平分∠BAC,就转化为证∠DFE=∠CAE.利用点E为DC的中点,过点C作CH∥DF交AE的延长线于点H,既可得到∠DFE=∠H,又可得到DEF≌CEH,从而可得DF=CH=AC,得到∠CAE=∠H,从而得证AE平分∠BAC.

证明:过点C作CH∥DF交AE的延长线于点H.

∠DFE=∠H.

又DE=CE,∠DEF=∠CEH,

DEF≌CEH,DF=CH.

DF=AC,AC=CH,

∠CAE=∠H,∠DFE=∠CAE.

DF∥AB,∠BAE=∠DFE.

∠BAE=∠CAE,即AE平分∠BAC.

评注:本题从不变的数学本质出发,寻求变化的规律,题设层层递进,从而考查分析问题、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法3利用中线作中位线

例7如图7,AD是ABC的中线,点E是AD的中点,点F是BE延长线与AC的交点.则的值为().

A.1B.C.D.

分析:要求AF与FC的比值,可借助题目中的中点,转移AF或CF.如果取BF的中点H,则DH为BCF的中位线,且可求得DH=AF.易求=.

证明:取BF的中点H.

在BCF中,点D为BC的中点,点H为BF的中点,

DH为BCF的中位线,

DH= CF,且DH∥AC,

∠HDE=∠FAE.

又∠DEH=∠AEF,AE=DE,

DHE≌AFE,DH=AF.

=,故选B.

评注:本题的解决方法较多,上述解法不仅用到利用中点作中位线,还用到利用中点作全等.

三、三角形高的用法

用法1直接运用高的定义

例8如图8,在矩形ABCD中,AB=3,AD=4,P是AD上不与A、D重合的一动点,PEAC,PFBD,垂足为E、F,则PE+PF的值为_________.

分析:由于P是AD上不与A、D重合的一动点,故PF和PE的值不确定.连接PO后, PE和PF分别为APO和DPO的高,在两个三角形中运用面积即可求得的PE+PF的值.

证明:连接PO.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C=5.

在矩形ABCD中,AO=DO= AC=.

SADO=SAPO +SDPO= AO・PE+ DO・PF

=(PE+PF).

又 SADO= S矩形ABCD = ×3×4,

(PE+PF)=×3×4,即PE+PF=.

评注:本题充分利用高的定义,结合三角形的面积,求得PE+PF的值.本题的实质是求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一点到两腰的距离和.

用法2利用定理转化问题

例9如图9,在ABC中,AD是高,CE是中线,DC=BE,DGCE,G为垂足.

求证:G是CE的中点.

分析:AD是ABC的高,则ABD和ACD均为直角三角形.由于CE是ABC的中线,则点E为AB的中点,在RtABD中,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DE= AB=BE.利用DC=BE可得DE=DC,从而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可证.

证明:连接DE.

AD是ABC的高,ABD为直角三角形.

CE是ABC的中线,则点E为AB的中点,

DE= AB=BE.

DC=BE,

DE=DC,

DGCE,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可知,G是CE的中点.

评注:利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关键在于一是要有直角三角形,二是要找到斜边的中点.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